吴永春, 李小双, 任杰 (无为市中医医院药械科, 安徽 无为 238300)
麻醉药品是门诊与急诊常用的药品类型, 多用于镇痛, 其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管控不严可导致药物依赖, 因此, 需进行严格管制[1]。 国务院和原卫生部先后发布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条例》、 《麻醉药品临床使用原则》等文件, 以促进麻醉药品的规范使用及管理。 麻醉药品是医疗机构管理最为严格的药品类型, 需动态监测及分析使用情况, 促进规范用药[2]。 本研究对我院2016~2018年门诊与急诊麻醉药品处方审查结果进行分析, 为门诊与急诊麻醉药品管理提供依据。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导出我院2016~2018年期间门诊与急诊麻醉药品处方共800张。
由院内组织, 管理科室牵头成立处方点评专家组, 对抽取的所有门诊处方进行点评。 处方点评的主要依据包括《处方管理办法》、 相关药品说明书、 《麻醉药品、 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 《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文献资料等。 在点评过程中采用门诊处方点评复核机制, 对门诊处方点评结果进行再次审核, 以减少点评过程中的错误; 对疑点较大的处方进行分析与讨论, 以保障处方点评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分析过程中对不合格的处方进行记录与分析, 评价不合格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分析。 在处方点评完成后由药师对不合格处方进行整理与标记, 通过邮件形式反馈给门诊办公室, 让医生了解处方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问题反馈与解释, 如解释合理可重新认定为合格处方, 反之则仍判定为不合格处方。 计算不同年份处方不合格率, 分析不合格原因。
800张门诊与急诊麻醉药物处方中不合格67张, 不合格率8.38%。 2016~2018年各年度处方不合格率分别为11.02%、 9.54%与5.41%, 呈逐年下降趋势, 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各年度处方审核结果
年度处方数不合格处方数不合格率/%20162452711.0220172412309.5420183141705.41合计8006708.38
67张不合格处方中不合格原因: 处方前记不规范31张, 占46.27%; 处方正文不规范36张, 占53.73%。 其中处方前记不规范以病历号、 科室缺项最为常见; 处方正文不规范以用法用量不规范最为常见。 具体数据见表2。
不合理处方来源医师职称: 初级、 中级及高级职称分别占64.20%、 20.90%与14.90%。 具体数据见表3。
表2 处方不合格原因分析
原因数量比例/%处方前记不规范3146.27 病历号、 科室缺项2029.85 电话号码缺项57.46 性别、年龄缺项34.48 地址缺项34.48处方正文不规范3653.73 用法用量不规范1826.87 用药不适宜57.46 适应证不适宜710.45 药品名称不规范22.99 疗程不适宜34.48 药师未签字11.49
表3 不合格处方来源医师职称分布
医师职称数量比例/% 初级4364.20 中级1420.90 高级1014.90
麻醉药品是门诊与急诊用药管理的重点。 门诊不合格处方如无法得到有效纠正, 可导致医疗机构形象及权威性受损, 影响机构的持续发展[3]。 因此, 通过定期的门诊处方点评, 促进门诊处方质量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指出, 各临床机构均有必要进行门诊处方点评, 同时对处方点评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重点强调了临床合理用药问题。 本研究对我院2016~2018年门诊与急诊麻醉药品处方进行了点评分析, 结果显示, 800张处方中不合格率达到8.38%, 处于较高水平, 提示我院应加强对麻醉药品处方规范性管理, 以保障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
本次调查分析显示, 尽管我院门诊与急诊麻醉药品处方不合格率处于较高水平, 但处于明显下降趋势, 2016~2018年各年度处方不合格率分别为11.02%、 9.54%与5.41%, 提示门诊与急诊麻醉药品处方规范性在逐步增强。 主要原因可能与我院2017年开始推行电子处方打印相关,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无需再手动填写患者信息, 降低工作量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处方的规范性。 此外, 我院近年药房也逐步加强了包括麻醉药品、 抗生素等类型的处方审核与管理, 临床医生、 药师对处方的规范性重视程度增加, 因此, 不合格率也得到明显控制。 但我院门诊与急诊处方不合格率仍未达到满意水平, 应进一步通过完善督导机制、 奖惩制度等措施提升处方的规范性。 此外, 在处方开具、 调剂等过程中, 临床药师应发挥其监督及指导作用, 对处方常见的差错内容进行重点审核, 保障麻醉用药的合理性与规范性[4]。
处方前记不规范是门诊与急诊麻醉药品处方不合格最为常见的原因, 本次分析中67张不合格处方中处方前记不规范比例达到46.27%, 以病历号、 科室缺项最为常见, 之后依次为电话缺项、 性别年龄缺项及地址缺项。 67张不合格处方中处方正文不合格36张, 以用药用量不规范最为常见, 累计18张, 提示本院门诊与急诊医生对麻醉药品用量把握准确性较差, 可导致较高的药品安全性风险。 18张用法用量不合格的处方中用法未注明最多, 其次为吗啡开具肌肉注射。 目前, 相关指南及说明书均不推荐吗啡进行肌肉注射, 吗啡注射液用于疼痛控制的用药方式仅包括皮下注射、 静脉注射和硬膜外注射; 依据WHO的疼痛控制原则, 对于癌痛等需进行阿片类药物镇痛的患者应首选口服给药, 爆发性疼痛出现时可基于口服速效吗啡片, 而并非肌肉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5-6]; 临床应依据患者特征选择合理给药方式。 在处方正文不规范中, 适应证不适宜、 用药不适宜相对较少, 但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其中适应证不适宜均为给癌痛患者开具盐酸哌替啶注射液, 而癌痛患者并不适于采用盐酸哌替啶进行镇痛[7], 提示临床医生对癌痛的镇痛原则把握还相对不足。 因此, 对于癌痛患者, 临床上应严格限制哌替啶的使用, 严格掌握WHO三阶梯镇痛原则, 按照相关指南用药。 在26张正文不合格的处方中, 3张出现疗程不合理, 提示我院门诊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力度不足。 其中门诊癌痛患者如使用速释片, 每张处方应低于7 d用量, 如使用缓释制剂, 则不应超过15 d日常用量。 对于慢性癌痛患者, 以7 d用量为宜[8-9]。 本次调查进一步分析了不合格处方来源医师职称分布, 结果显示, 不合格处方主要来源于初级职称, 超过60%, 其主要原因为开具门诊与急诊麻醉药品的医生以青壮年为主, 职称主要为初级与中级, 高级职称医师较少, 缺乏及时有效的处方审核机制, 尤其是急诊医生排班以青壮年为主, 该阶段医生入职时间短, 对药物使用范围、 剂量、 适应证掌握不完善, 且年龄相对年轻, 细致程度不足, 应加强规范化培训, 同时通过完善处方审核和点评机制促进其对处方规范性的重视及自我检查[10-11]。
针对我院门诊与急诊目前麻醉药品处方不合格发生率及原因, 提出以下几点改善策略: (1)调整药品规格及品种, 减少药物“一品多规”现象[12]; (2)组织所有门诊医生定期学习《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及《处方管理办法》等文件, 提升其对合理用药规范的掌握; (3)药剂科定期对药品相关知识进行宣讲, 提升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4)完善处方审核和点评机制, 构建奖励处罚制度, 增加临床工作者对处方规范问题的重视程度; (5)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采用计划(Plan)、 实施(Do)、 检查(Check)及行动(Act)PDCA循环进行质量管理[13-14]。
综上所述, 我院门诊与急诊麻醉药品处方合理性还有待提升, 尽管处方不合格率近年明显降低, 但处方规范性还相对不足, 管理部门应加强门诊医生对药物用法用量的掌握, 提升其对处方规范性的重视, 以提升门诊处方质量, 减少医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