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青平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检验科,青海 海南 813099)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能够造成关节成对称性肿胀或疼痛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疾病能够造成关节畸形,对患者生活造成的影响较大。临床上针对这类疾病的检验方法主要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关节穿刺活检等几种。本文就实验室检查方式中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进行分析,观察这种检测方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结合我院56名类风湿性关节患者展开研究,资料如下。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56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研究组)展开研究,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56名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24例,女32例,均龄(43.6±5.4)岁;研究组男22例,女34例,均龄(44.7±5.1)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免疫学检验,对受检者的类风湿因子(RF)以及抗-抗环状瓜氨酸(CCP)进行检验。同时对免疫球蛋白IgG以及补体C3、补体C4进行检验。抽取肘静脉血后进行例行处理和抗凝处理,取血清作为检验样本进行分析。类风湿因子的检验采取贝克曼全自动AU5800分析仪器进行。根据类风湿因素最终的检测浓度判断是否属于阳性[1]。阳性与阴性的判定标准为141 IU/mL,当浓度超过该数值时可以判定为阳性,比该数值低时视为阴性。结合ELISA检测抗-CCP的指标,根据试剂盒的操作说明书严格检测。以5Ru/ml作为阳性的评价标准,超过该数值提示阳性,低于该数值提示阴性。关于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C3和补体C4的检测需结合特定蛋白分析仪进行检测,根据试剂盒的操作步骤以此完成检测。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RF以及CCP的阳性检出率以及指标,同时对比IgG、补体C3、补体C4指标水平。RF阳性与阴性的判定标准为141 IU/mL,高于数值为阳性,低于数值为阴性。抗-CCP以5 Ru/mL作为阳性的评价标准。免疫球蛋白的正常值应处于7-16 g/L之间,补体C4的标准范围为0.1-0.4 g/L,补体C3的标准范围为0.8-0.9 g/L。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SPSS 26.0进行统计,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1 对比两组RF以及CCP的阳性检出率以及指标 研究组中RF、抗CCP以及比IgG、补体C3以及补体C4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的RF、抗CCP的阳性检出率为(96.4%、92.8%),高于对照组(3.6%、5.3%),P<0.05。(1)研究组56例:RF检出阳性54例,概率为96.4%,指标为(227.32±86.34)IU/mL,抗CCP检出阳性52例,概率为92.8%,(296.37±95.21)IU/mL。(2)对照组56例:RF检出阳性2例,概率为3.6%,指标为(7.69±2.41)IU/mL,抗CCP检出阳性3例,概率为5.3%,(6.35±2.11)IU/mL。RF与抗CCP阳性检出率以及指标差异显著,P<0.05。
2.2 对比两组IgG、补体C3、补体C4指标水平 研究组IgG高于对照组,补体C3以及补体C4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研究组56例:IgG(14.51±3.62)g/L、补体C3(0.69±0.21)g/L、补体C4(0.24±0.15)g/L。(2)对照组56例:IgG(10.14±3.01)g/L、补体C3(1.24±0.25)g/L、补体C4(0.32±0.16)g/L。t分别=6.946、12.606、2.729;P<0.05。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免疫性疾病,该疾病能够严重影响人体关节,发病时常表现为关节对称性的疼痛或肿胀,不集中于某一关节,严重时能够损害关节功能同时造成关节畸变[2]。目前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趋于稳定,但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该疾病结合影响学技术进行检查能够及时明确关节内囊性病变,同时能够及时发现骨损伤程度,除此外能够对关节炎症状进行分期。除了影响学技术,常见的诊断手段还有实验室检查和关节穿刺活检。临床上已经明确在结合影像学技术检查的基础上结合积极的免疫学检验方法能够根据类风湿因子的检测浓度明确疾病,检测方法有较为重要的诊断意义。本文结合我院5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中RF、抗CCP以及比IgG、补体C3以及补体C4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的RF、抗CCP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3.6%、5.3%);研究组IgG高于对照组,补体C3以及补体C4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将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中有较高的辅助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