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霞
摘要:准确理解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加强语用能力训练,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关键词:编排意图;提高;文本;把握能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双线按单元组织课程内容,尝试构建语文学科训练体系。所谓“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也就是单元内容由宽泛的“人文主题”和清晰的“语文要素”来组织,每个单元大约有三、四篇课文,它们体现的基本是一个主题,但没有明确命名;而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习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分布在各单元的“单元导读”或习题练习设计之中,体现螺旋上升的编排理念,使语文知识、能力得以落实。这样的编排有利于教师落实年段目标、单元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准确理解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
每一个语文要素都能从课程标准中找到对应的目标。以阅读为例:课标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中具体体现的单元语文要素有: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上册);带着问题默读,读懂课文意思(三年级上册);借助关键句学会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三年级下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三年级上册);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三年级下册)。可以看出三年级上册与三年级下册语文要素之间是有关联的,体现了知识、能力的衔接。再如,课标第三学段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一分钟不少于300字”,在教材的编排上是循序渐进达成的,二年级下册要求“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三年级上册要求“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在语文园地中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默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也尽量不要用手指着读,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这些要求都是为达到第三学段教学目标打基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部编教材这样的编排有效解决了以往教材中年段目标不清晰、学科知識弱化的问题,知识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便于老师有效实时教学。
使用统编教材需注意的问题
统编教材使用带来的变化 一是语用意识明显增强。老师能根据教材的具体编排,从低年级字词句运用到中年级的词句段运用,注重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上的均衡,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要更加关注表达,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二是目标意识明显增强。长期以来困扰老师的是不知道在哪一个年级具体落实哪些知识点,老师在使用部编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得以明显解决。三是更加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无论是识字、写字,还是阅读、习作,教材中都有具体的方法提示,引导老师研究方法、运用方法展开有效教学。
转变观念,提高对文本的把握能力 一是理清要素,整体把握教材。统编教材在考虑到单元中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等内容的横向联系的同时,也重视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系统性,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逻辑体系。因此,教学时,切忌将各个语文要素割裂开来,要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每一个年段、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单元的具体要求,注意知识、能力的衔接,体现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还要注意将人文内涵与语文要素有机融合,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二是关注方法,指导要有针对性。本套教材的编排中,可以说方法无处不在,如何将方法落到实处,是教师要研究的重点。例如,对于三年级习作教学,应力图体现阅读与习作的有效结合,就要具体研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学生体会的目的是为了在习作表达中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是关键,需要在具体的方法上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动作、细节描写以及作者的感受来体会理解,在习作中学生才能知道从哪些方面写得优美生动。三是追求平实课堂,体现真实的学习过程。目前真正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相对较少,一节课下来,看不出学生知识、能力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心中没数,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学目标虚化,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我们倡导真实的的课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能看到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甚至是指导,能看出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价值。四是用好特殊单元,实现特殊功能。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技能。一般是由“导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交流平台”组成;“导语”提示重点,“精读课文”重在指导方法,“略读课文”重在运用方法,“交流平台”重在梳理总结方法。理解了这样的编排意图,才能有效实施教学。与以往教材相比,部编教材习作策略单元的编排创新力度较大,单元结构由“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组成。这样的编排,无疑降低了习作的难度,体现了“爬坡”的设计理念。其中特别要注意合理利用“习作例文”,其作用是对学生的习作起到启发、指导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习作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