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群峰
[摘要]质疑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摇篮。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能够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问题情境;敢问;善问;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56-0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摇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把问题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人点、催化剂和兴奋剂,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就会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这将有助于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敢问,课堂教学的起点
如何让学生敢于提问呢?关键在于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表示宽容,对每个学生的創造性行为给予支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使学生做到不唯师、不唯书。在这样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会孕育而生,学生才敢于质疑,勇于争论,善于思辨。
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有学生问:“一个人的美丽怎么能够跨越百年呢?”这是一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于是,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追问:“从这句话中还能发现什么问题?”这时,一个女生怯怯地说:“这美丽应该不是单纯指居里夫人的容颜,还指别的方面的美丽吧。”又一个声音迫不及待地响起:“那这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学习所得。小组讨论后,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她端庄优雅的形象上。”有的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她的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的追求上。”还有的说:“居里夫人的美丽在她提炼的放射性元素镭那略带淡蓝色的荧光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我觉得更美的是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不畏艰辛,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精神,是那种敢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我觉得居里夫人最美的还是她那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岁月像风霜,再美的人都经不住岁月的流逝,再美的容颜都会褪色,这跨越百年的美丽应该是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这美丽怎么是百年呢?她应该是永垂不朽!”教师抓住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解读“美丽”的真正内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课文的重点、难点不攻自破,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事半功倍。
二、善问,课堂教学的关键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善于提问呢?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大多涉及的是词句的理解和具体知识,比较零散,很难构成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从课题到课文,有意识地在课文重点、难点及关键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再把各自提出的问题摆出来,相互比较,筛选出什么问题探究价值更大,更有意义。经过多次训练、梳理、比较,学生就能慢慢领悟到质疑的方法,逐步学会提出问题了。
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研读文本,感悟明理这一环节,细读文本之后,我让学生质疑:“你最想知道什么?提出问题,然后大家一起来梳理、筛选、评价,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探究对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小女孩明明那么可怜,可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说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呢?”“为什么小女孩一个人在大街上卖火柴?”“既然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还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小女孩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什么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通过比较筛选,最后,把“小女孩明明那么可怜,可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说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呢”这一问题作为关键问题来研究讨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给出了一点提示:这两个“幸福”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前者是指小女孩渴望的幸福,后者是指她死去后不再经受寒冷、饥饿和痛苦是幸福的。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关键词句朗读、想象、品悟。他们抓住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之后所看到的美丽幻象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来探讨,发现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太寒冷、饥饿、孤独、痛苦,所以她内心很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与爱抚。第一个“幸福”自然而解,它只是小女孩内心迫切的渴望引发而在火光中看到的美丽幻象,那是她一直以来的向往,自然感觉很幸福。而第二个“幸福”则是说小女孩悲惨地死去,死了就不再有寒冷、饥饿、痛苦,死了精神和肉体就得到了彻底解脱,由此可见小女孩生不如死的悲惨生活。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探索,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人物的悲惨命运,同时体会到了安徒生高超的写作技巧,运用强烈对比,虚实结合的方法,学生感受到了那个社会制度的黑暗。可见,善于抓住文本中有价值的问题,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
三、乐问,课堂教学的追求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呢?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是为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其次,教师留给学生自学思考的时间要充足。再次,教师要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和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后,教师可采取激励措施,引入提问竞争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摸清他们的思维脉搏,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乐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渔歌子》这首词,在感悟词的意境美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按常理,天上下着雨,人们都是急匆匆地往家赶,可作者为什么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呢?”仔细一想,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费解,作者的行为太不合乎常理。于是,我让学生仔细品读诗词,联系上下文,自己去探寻问题的答案。这下,教室里热闹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起见解来。有的说:“他肯定是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了。你瞧,这里有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呀!面对这么美的景色,还怕这点儿小雨?”有的说:“这渔翁的嘴馋,他想吃那鲜美的鳜鱼呢!作者不是说得很明白了吗?鳜鱼肥呀。”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作者并不是真的想吃鳜鱼,而是享受垂钓的乐趣。我爸爸就喜欢钓鱼,节假日外出钓鱼就是一整天,有时候没有钓到鱼,他也很开心,还在乎这点小雨?”“我不赞成,如果作者一心垂钓,就会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水面,哪还能看到从西塞山前飞过的白鹭。可见作者并不真的是为了垂钓。”一个学生反驳道。“你读书真认真,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问题。”我称赞道。钓翁之意不在钓,而在山水之间。作者表面上在垂钓,实际上是追求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这一问真是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奇效,学生不但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还提升了文本学习的价值。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教师告诉他们一个真理更有价值。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这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