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晓城 俞飞
[摘要]长文在高段语文教科书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目前,长文教学要么走马观花,要么面面俱到,陷入一种“教师怕教,学生厌学”的局面。面对长文,教师可通过多途设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文本;通过多维探究,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个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高段长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长文教学;问题探究;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13-03
在现实教学中,特别是我们农村偏远山区的小学,面对长文,往往是教师怕教、学生厌学。为改变现状,笔者近年来用微课题的形式,对长文教学做了“多途设问、多维探究”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缘由
(一)长文教学的困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金色的鱼钩》是一篇长文,故事内容虽然简单,但人物刻画十分具体、细腻。笔者调查后发现两种极端的教学形式:面面俱到型与走马观花型。前者用了四节课的时间,对课文所涉及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象征意义一一讲解,最后搞得师生俱疲,厌烦不已;而后者仅仅用一节课的时间,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粗略地提提老班长形象,分角色读读故事情节,结果学生一无所得。
笔者对本校高段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发现喜欢读教科书长文的学生占82%,而喜欢长文教学的课的学生锐减到了53%,不喜欢的原因是内容太多、学习太累、心情太烦。教师对此有话说:“要处理好长文教学真难。作为精读课文的长文,得花好几节课去讲。而略读课文,一节课,点到为止。”而学生则说:“课堂上,一下子翻这里,一下子翻那里,有时都搞不清楚老师究竟教到哪里。”
(二)长文教学的反思
余映潮老师在诠释“长文短教”的含义时,用了以下两点来解释:一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二是取较少的内容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余老师主张从时间和内容上来处理长文的教学。不难发现,像上面的案例教师是从自身把握文本、设计教学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的。
我们可否换个角度来思考呢?高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变得强烈,更渴望以自主学习来“解心中惑,明世间事”。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因此,对长文的教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质疑与探究,使长文教学逐渐走向有效、高效。
二、理论链接
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以问题引领,以问题驱动、以问题激趣,这样能促进学生进人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是长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探究措施
在分析了问题式探究的内涵价值后,笔者从学生的质疑入手,通过多途设问、多维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高段长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多途设问——循序渐进促有效
基于学生的问题式探究,首先通过读、思与疑,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小组筛选、教师提炼,聚焦问题;最后进行关键性问题或争议性问题的探究,从而使探究逐步深入,长文教学渐人佳境。
1.自主发问
发现问题是问题式探究的第一步。问题从哪里来?问题从学生中来。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我的“长生果”》一课,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以下问题:“‘我的‘长生果究竟是什么?为何把书称为‘长生果?‘香烟人究竟是什么?作者那么爱看书,与她习作的优秀是否有关系?作者为什么看到残疾人都会感伤?什么叫作借鉴?怎么才能做到创造?”可见,学生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与“为什么”。
而教师对此文的教学设计了以下问题:“文中写了作者有关阅读与习作的哪些事?她从中发现了什么道理?你怎么理解‘长生果的意义?”两相比较,教师的问题偏向理性,具有大局观,能提纲挈领;学生的问题偏于感性,同时比较琐碎,但并不是没有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发问,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取舍整合。两者结合,能使教学由浅人深、由表及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聚焦问题
问题焦点的选择非常关键。那怎样选择呢?可以从课文矛盾处入手,寻找冲突,激荡思维;可以从课文的标题入手,把握重点,理清思路;可以从课文的结构入手,对比思考,整体把握;可以从关键句入手,瞻前顾后,逆向探究;可以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巧妙设问,妙趣横生。
如何聚焦问题呢?
(1)生生互动中聚焦问题——筛选
通过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筛选,实现问题聚焦,这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一课,通过小组讨论,聚焦问题(表一)。
在小组交流中,学生解决了一些问题。经过研讨后,没有解决的问题是课堂教学要聚焦的问题。
(2)师生互动中聚焦问题——提炼
当小组合作,聚焦形成了一些问题后,教师有必要让这些问题凸显出来。在提炼问题时,教师应考虑不同文本的体裁、题材、结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等不同特点,以确定所要聚焦的问题。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小组讨论后,学生共同提出一个问题:“到底是伯父还是鲁迅先生?作者为什么一下子叫‘伯父,一下子叫‘鲁迅先生?”对此问题,笔者根据文章叙述的特点以及文章共记录了五件事这个基础,将学生的问题提炼为“作者的回忆中,哪些让你看到了‘伯父?哪些让你看到了‘鲁迅先生?”
小组筛选是第一步,充分保护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提炼是第二步,有一定技术难度,但能使学生的问题更集中,使长文教学更聚合。雙管齐下,才是问题聚焦的最佳方式。问题一旦聚焦,长文教学便找到了切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