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梅
[摘要]小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刁、学高年级的小古文教学存在关注不足、教法单一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引入小古文,或以小古文点睛,或以小古文写作,或让学生朗诵、表演、画画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古文;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39-02
小古文,顾名思义,就是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活泼有趣、寓意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在小学阶段,多诵读一些小古文,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一、小古文教学的意义及现状
通过小古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与古代圣贤进行对话,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而且使他们自觉地传承传统文化。小古文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审美情趣的培养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古文中大量的成语保留至今。背诵小古文时,学生不自觉地就积累了成语及典故。比如,提倡“唯陈言之务去”的韩愈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成语,如,俯首帖耳、兼收并蓄、含英咀华等。理解并恰当地运用这些成语,既能使语言言简意赅,又能锦上添花。
笔者对徐州地区520名4~6年级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对38名小学语文教师和分管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小古文的教学状况。通过调查发现,小古文教学形势严峻,面临诸多的问题。首先对小古文教学的关注不足。调查得知,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唐诗,其他文体较少。苏教版的语文课本几乎没有小古文,每册只有四首左右的古诗,五年级上册有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有文言文的,也被改写成了白话文,如《螳螂捕蝉》。小古文的篇目过少,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这就影响了学生古诗文方面的学习积累。其次是小古文教与学的方法单一。许多语文教师意识到小古文教学的重要性,也会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篇目,引导学生学习,但教学方法单一,就是读准字词、翻译内容和背诵。这样,影响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只有文字,没有知识和生活。而没有知识与生活的支撑,小古文的学习将行而不远。
二、优化小古文的教学的策略
小学高年级是学习古文的最佳时期。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补充小古文,优化现有的教学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一)嵌入小古文,丰盈教学
苏教版教材中,有些课文是文言文改写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与小古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如,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学生对“少年为什么早上就在花园里转来转去,而且一转就是三个早上”这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课堂上,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照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日‘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那么学生就会发现,早上去花园里转来转去寻找机会是少年的智慧,他没有直谏,想借助自然界的现象巧妙地劝说吴王,不露痕迹。通过对比学习,既解决了问题,又丰富了课文的内涵,让学生受到精炼语言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文言点睛,点亮精彩
古代优秀的文言文作品中,有许多的至理名言或典故。课堂上,在必要的地方恰当地引用这些名句,或通过典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为课堂增加亮点。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对林冲的形象,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进行感悟。学生会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归纳出林冲的特点:有礼貌、谦虚、智慧、机智等。这时,如果教师引出孔子认为君子的规范是仁、义、礼、智、信以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观点,那么学生对林冲为什么这么做就很清楚了。
(三)据文写文,体悟精妙
仿写小古文是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读课文写文言文或读文言写白话文的形式进行训练。学生模仿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改写课本,是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总结,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例如,一个学生在学习苏教版教材的《嫦娥奔月》后,这样改写:“古有十日,植物尽枯,民不聊生。后羿射其九,全民大喜。王母赠药于羿,嫦娥藏于匣中。与之习武者众多。有一佯裝习武者,逢蒙也。一日羿外出,蒙佯装生病,趁机偷药。嫦娥周旋,无奈吞于口中,飞天成仙。羿甚是想念,企盼团圆,则成中秋。”
三、小古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笔者的小古文教学实践得到学校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笔者兼任五(1)和五(2)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居年级的中间位置。为进行对比研究,笔者选取五(1)班作为实验班,进行为期两年的小古文教学实践研究。
(一)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
选取小古文的目的是对现用教材的拓展和延伸。在选取原则上,既要浅显易懂,又要富有情趣、积极向上;在教学原则上,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内容安排方面,五年级学习《论语》十二章以及选学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中的部分内容;六年级学习《孟子》七篇和一些成语故事小古文。小古文教学一共分四个学期,每学期17一18个课时,每个星期五的下午第六节课作为小古文教学活动课。
(二)教学实施策略
1.读中体味,促发展
语文新程标准指出,要励学生多读,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例如,教学小古文《雪》时,在正音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读通顺到读流利,再到读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有的学生从“木叶尽脱,阴云四布”中,读出了雪前的情景;有的学生从“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中,读出了银装素裹的雪世界的美妙。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进行交流。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笔者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学习。有时一读到底,理解了就不需要讲了。通读不讲,也是学习小古文的一种方法。
2.对比朗读,更喜欢
在小古文的教学实践中,在反复朗读后,学生还有不懂的地方。这时,笔者会将它译成白话文并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比阅读。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文言文,理由是语句凝练、句式整齐、有想象的空间。读了白话文后,学生再朗读小古文,兴趣更浓了,且读的节奏明快,很有韵味。例如,教学《白雁落网》一文中的“具区之泽,白雁聚焉,夜必择栖。恐人弋己也,设雁奴环巡之,人至则鸣”时,笔者就出示对应的译文:“太湖边水草丛生的地方,聚集着一群白雁,夜里,它们会找地方栖息。担心被人捕捉,它们要安排一只雁为群雁作警戒,有人来了这只雁就叫。”因为,这是一篇有点难度的小古文,难读的字词比较多,学生朗读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正音、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文白对照阅读。熟读之后,学生打着节奏读,这样让文言文明快的节奏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故事所说明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3.化“文”为“白”,有意思
在简短的故事类小古文的教学实践中,将小古文改写成白话文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将对小古文的理解和感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故事情节的把握等,展开自己的想象改写成记叙文。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打开了想象的翅膀,获得了对小古文的深刻认识。例如,《惊弓之鸟》《黔之驴》《湖心亭看雪》《活见鬼》等,学生的改写都比较成功。
有的小古文是个故事,有情节,学生喜欢。对这样的小古文,则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改写成白话文,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可谓好处多多。
“牛刀小试”,才能现
在学生诵读了一些小古文并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我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参加,并尝试创作。比如,开展拔河比赛、朗读比赛、跳绳比赛、听写比赛等。学生参加活动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写出来的内容才真实可感。如,一个学生这样写听写比赛:
今日,吾班举行了听写大赛。赛上,词语数量之多、难度之大,同学们神情各异,真乃一部绝妙的表情图谱。
先看敞人,“毛瑟”一词写不出,急也,急也,便在那抓耳挠腮,双眉紧锁,左思右想。绞尽脑汁仍不出,则虚汗便冒,豆大如雨下。疑山穷水尽,以头叩桌,只为刺激天灵盖中之物,急也,急哉。忽吾灵光一闪,脑中映出一词“琴瑟相和”,将“瑟”字挑出,推敲再三,尤为对也,遂写,听下词矣。回顾众生,多数与吾神情相同,可谓“千人一面”,不禁感叹古词之精辟。
依据不同的文章,我还经常采取唱一唱、演一演、吟一吟、画一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小古文。如,学习《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月满西楼》等,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聆听歌曲体会情感,并唱一唱;学习《执竿人城》,让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诵和生动的表演,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和所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经过两年的小古文教学实践,不仅笔者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收获更多。学生从最初的怕背诵小古文到现在对小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衷于仿写小古文,这之间的变化是惊人的。除了纸质测试外,笔者还注重过程性评价。我们每年举行一次汇报活动,形式有古文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话剧表演等。在取得成绩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古文内容选择的系统性和严谨度有待加强;过于追求教学效果,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笔者一个人的单枪匹马,不利于整个校园学习氛围的营造等。系统的、科学的小古文教学实践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我们更多人的努力和付出。
小古文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从而爱上语文,爱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