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申 刘岩 段霞
摘 要: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系统整理我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握我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海外的多维度展演。基于此,本文以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日本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日本国会图书馆收录的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研究论著为研究对象,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分类与述评,从而提升我国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谣;日本;传播;述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4-00-04
歌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吟唱生产劳作、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婚丧嫁娶等具有浓郁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关于歌谣的采录、研究古已有之,现在科学意义上的歌谣搜集与研究肇始于1918年的北大歌谣运动,在此之后,歌谣便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整个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伴随历史沉浮。
歌谣是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柿崎进发表了著作《中國的民谣与童谣》,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歌谣与童谣进行了详细记录与分析。进入21世纪,日本学者相继获得日本科研助成基金支持,展开对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时至今日,日本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的研究成果甚为丰硕,产生了多样化、深入化、广泛化的影响。
1 国内外研究相关研究概览
1.1 缺乏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歌谣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国内学者从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旅游学、语言学等角度展开了深入挖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令人遗憾的是,在促进与加强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视域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研究尚未得到重视。
1.2 缺乏以少数民族歌谣为核心的整理与述评
国内学者关注日本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成果的译介与述评,在内容中会涉及少数民族歌谣研究,尚未突出少数民族歌谣的核心位置,将其散落在关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当中。
本研究将追溯日本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站在学术史梳理与重构的双重视角,就研究成果展开科学性的、要点式的阐述与介绍。
2 数据检索与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日本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日本国会图书馆收录的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研究论著为研究对象。
根据笔者所搜集整理的学术史料与初步梳理结果,目前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的研究,从抽丝剥茧的文献史梳理,到踏访中国少数民族居住地进行田野调查,再到中日学者合作或是赴中国留学等一系列研究手段,取得的学术论著丰硕深度与广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此,本课题从文献学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搜集、整理、译介与述评日本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的研究成果。
3 日本学者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研究成果述评
3.1 日本学者布依族歌谣研究成果述评
日本的科研项目中对布依族的关注较少,其中布依族歌谣的科研项目为留日学者余志清的《基于身体的对歌的人类学构筑》。2009年余志清围绕对歌进行了社会状况调查,分析了对歌歌词的社会语言学特征和对歌旋律、歌词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对歌随着社会的变化越来越美观,有与观光化结合的可能性,山歌的歌词缺乏接续表现,汉歌中旋律的变化和声调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但布依歌中存在。对秋田县横手市的金泽传统挂歌大会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其与山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此外,在贵州省也进行了山歌的歌手社会关系的调查、对歌的学习状况调查,并进行了山歌的收录。结果发现,布依歌与山歌、汉歌不仅歌唱方式不同,歌者的关系也存在差异,且布依歌在不同的地域也完全不同,所以难以普及。
此年度的研究成果包括5次学会发表和论文《汉语的对唱中接续表现的不使用——规则化的文脉与应答》。2010年的研究中余志清赴拉筹伯大学语言类型论研究所,深入讨论歌的语言学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布依语对歌中的韵律构造,并分析了对歌的交流构造,发现了布依语对歌是在表明日常对话中隐藏的文脉情报中产生的这一重要特征。研究成果为5次学会发表与论文《对唱的见闻——以前作为观光表演的中国贵州省山歌》《东亚的味语及其意义扩展:以汉语贵州方言、布依语、日语为例》。该研究通过对贵州省布依族、汉族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探索,明确了对歌人类学构筑的“微观次元”“中间次元”“宏观次元”,综合阐明了这3步的关系,成了对歌的多角度研究的开端,给人与人的交流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
日本学者梶丸岳于2008年发表《对唱的技法:围绕中国贵州省布依族的对歌》开始,对布依族的研究非常热衷,并希望将其带入更多日本人的视野中。[1]该研究以布依山歌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明确歌词、结构、互动的构造。梶丸岳将布依山歌中的汉歌与布依歌进行对比分析,由此论述了对唱的意义。其在2009年发表了《对唱能否观光化:围绕山歌的场》,从观光的视点论述了山歌中出现的变化及其意义。2011年发表的《中国贵州省罗甸县布依族“年歌”——布依语的长诗型对歌》中,梶丸岳选出布依歌中的“年歌”中的部分,对其中的转弯的构造和歌词的内容进行了分析。2012年,他与另外两位研究者共同刊发文章《用歌声交谈——贵州省布依族的对歌“山歌”的现状》,对贵州省的山歌进行了详细介绍,讲述了山歌的变化,并记述了自己在拦路歌现场的经历。文章的最后一节以“歌声还在继续”为题,向日本读者科普了山歌并带给日本读者日本人视域下对布依族山歌的感受。2013年,他发表了《中国贵州省的对歌“山歌”中的语码转换:在语言交替与文化复兴的夹缝中》,文中介绍了贵州省布依族的对歌“山歌”中贵阳市经常出现的双语人的对歌事例,从语言交替和语码转换的观点出发,探讨了其背景。
可以发现,余志清的布依族歌谣与梶丸岳的布依族歌谣研究均关注到了布依歌、山歌和汉歌。余志清偏向于布依族对歌的旋律、歌词、对唱中的规则、语意等语言学特征的研究以及对歌中的人类学构筑;而梶丸岳前期更多关注对歌的歌唱技法、观光化和对歌的传播,后期才涉及语言学方面。
3.2 日本学者侗族大歌研究成果述评
全文检索中,日本涉及侗族歌谣的研究课题有两项,分别为《中国侗族歌谣的实况调查与传承研究——以〈歌师〉为中心》和《中国侗族大歌的生态研究——以“鼓楼大歌”“行歌坐夜”“歌会”为对象》,二者均是由留日学者牛承彪主持,两项科研课题的学术成果均以学术论文以及专著呈现。[2]在研究过程中,牛成彪对侗族大歌的生态调查与传承进行了详细调查,同时致力于侗族大歌的特质考察与其生产叙事功能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中国侗族大歌特质研究》《歌谣的“场所”功能:以生产叙事为中心》。另外,牛承彪不仅着眼于侗族歌谣或者侗族大歌,将苗族的生产叙事歌谣与侗族的生产叙事歌谣进行比对研究,同时对侗族少数民族文化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发表相关论文《中国苗族“庆宝山”仪式与生产叙事歌谣研究》《中国侗族鼓楼的文化功能:以唐安寨与岩东寨为事例》。其关于歌谣研究的部分成果收录在日本歌谣学会编撰的《歌谣的时空》著作当中。
此外,日本学者金龙哲对侗族歌谣研究也较为关注,但关注的侧重点大不相同。金龙哲一直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接触到侗族大歌以后,对侗族大歌如何融入课堂教育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保护与传承侗族大歌进行了研究。
3.3 日本学者壮族对歌研究成果述评
日本的壮族歌谣研究比较少见,日本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中收录了步铁力2002年的《节日赞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白倮人、荞菜节与祖先相交的原始铜鼓》。2004年手塚恵子在《少数民族语言表现世界》一书中共著了《修辞的极限——从壮族对歌来看》部分,从壮族对歌中的修辞进行了挖掘与分析,也为其之后的科研项目做了铺垫。
壮族民族歌谣有关的科研项目为手塚恵子的《中国壮族对歌的口传与再表现》。此项目的实例研究将焦点集中于武鸣县壮族对歌修辞表现的差异与识字与否有无关联上,研究目的在于将口头构成法以外的方法做成的口承文艺中口传与再表现是否有明显的不同,如果有的话是怎样的。研究成果出版图书《打磨反映文化的镜子》。
3.4 日本学者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研究成果述评
日本学者新疆维吾尔族的歌谣相关的研究都体现在科研项目中的维吾尔族音乐研究,项目研究代表为樋口昭。[3]项目内容包括《伴随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的语境变化的乐器文化变容》和《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传承开展的合奏音乐“木卡姆”的音乐样式研究》。
2003年,在《伴随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的语境变化的乐器文化变容》的课题研究中,樋口昭着眼于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维吾尔族人演奏的乐器的实态在构造、法量、调弦、乐器制作、演奏法、乐曲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发现其与该地域佛教音乐的关联。其在研究中找到了通过乐器探寻维吾尔族音乐意义的可能性,从乐器的种类和形态、在千佛洞的壁画中描绘的音乐场景中的乐曲种类与形态、画的意义等来看人的音乐观,尝试通过对乐器匠人的采访弄清乐器的制作过程和维吾尔族人持有的乐器反映出的音乐思想。而十二木卡姆正是维吾尔族最大规模的合奏音乐。其在对乐器的制作调查中确认了“刀郎热瓦甫”这一乐器的存在,推测是今天“喀什尔热瓦甫”之前的热瓦甫类型。发表了论文《丝绸之路的维吾尔族乐器 其一》《巩县石窟寺的音乐图像》《丝绸之路的维吾尔族乐器 其二》《丝绸之路的维吾尔族乐器 单面太鼓达普》。该研究的成果获得了考察维吾尔族乐器与音乐变迁的重要资料。樋口昭对乐器的关注给他第二个课题的成立提供了重要资料。
樋口昭的第二个科研项目《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传承开展的合奏音乐“木卡姆”的音乐样式研究》中,以之前的乐器研究中的“木卡姆”为着眼点,于2006年以乌鲁木齐市为据点,对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喀什尔歌舞剧团、吐鲁番歌舞团的演奏进行了收录,并通过这些演奏阐明木卡姆的音乐构造,对地域性特征进行了考察。2007年,樋口昭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器乐、声乐、舞蹈构成的维吾尔族合奏音乐木卡姆的音乐进行了补充考察,根据调查,各木卡姆传承圈中的乐器、乐曲构成都有差异,这些差异成为各个木卡姆圈中音乐样式的特征来源。另外,他还提出了以刀郎木卡姆为轴,将各木卡姆进行比较能够追寻十二木卡姆的变迁过程这一假设。研究成果发表了论文《维吾尔族割礼的祝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演奏的刀郎木卡姆的乐器》。2008年,他又进行了对木卡姆的补充调查,基于上一年的调查,显示出了同一传承圈内也有地域特性的特征。为探寻同一木卡姆传承圈的地域特性,多位学者协助樋口昭的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文化局与其进行了全面的合作调查。
4 结语
少数民族歌谣是少数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重视对少数民族歌谣的保护与传承,也积极向世界展现我国少数民族歌谣的无限魅力与文化沉淀。
本文以日本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日本科学研究助成事业数据库KAKEN以及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为检索数据库,系统整理与详细述评了日本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的研究概况。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日本对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的研究集中在布依族、侗族、新疆维吾尔族以及壮族,且呈现出留日学者是日本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的中坚力量。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系统整理与译介述评海外研究中關于我国少数民族歌谣的学术成果,把握与探讨在海外的接受及多维度传播等研究是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梶丸岳.歌て?ことは?を交わす─貴州省フ?イ族の歌掛け「山歌」の現在[D].東京外国語大学アシ?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2012:22-23.
[2] 牛承彪.中国トン族「鼓楼」の文化的機能について:堂安寨と岩洞寨の事例から[A].関西外国語大学研究論集[C]. 2013:69-89.
[3] 樋口昭.新疆ウイグル族自治区において演奏されるドランムカームの楽器[J].創造学園大学紀要,2017(3):37-47.
作者简介:郭申(1995—),男,河北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刘岩(1985—),男,吉林松原人,研究生,博士,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翻译。
段霞(1990—),女,四川内江人,研究生,文学硕士,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