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目的:研究对慢阻肺患者实施社区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和应用效果。方法:选入本社区60例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入时间为2016年5月~2017年5月。根据中心归类原则将其等分为实验组(n=30例)和参照组(n=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社区综合护理。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心理情况、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实施社区综合护理对慢阻肺患者进行干预,能够增强患者的生存质量,可以进行推广和运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肺部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气流受限。中老年人是该病的多发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严重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肺功能发生进行性衰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选取了40例慢阻肺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探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的优势和价值,以下为研究报告。
1.1基线资料 将本社区60例慢阻肺患者作为观察样本,时间选取为2016年5月—2017年5月。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依照中心归类方法将患者等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为30例。
实验组——性别方面对比,男:女=32:28例;年龄区间统计,上限:50岁,下限76岁,平均值(63.18±5.29)岁。其中有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5例肺气肿患者、1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参照组——性别方面对比,男:女=33:27例;年龄区间统计,上限:51岁,下限75岁,平均值(64.52±5.16)岁。其中有1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6例肺气肿患者、13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差异性比较,P>0.05。
1.2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社区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①家庭氧疗干预:吸氧是慢阻肺治疗的重要方式,实施家庭氧疗能够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情况,改善乏氧,进一步减缓心率及呼吸频次,提高活动耐力。每日总吸氧时间应当超出15小时,在晚上不应间断吸氧,增强氧分压,持续提供低流量吸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1至2升,或是控制25%至29%的氧浓度。在进行吸氧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畅通,有效排出痰液。若痰液较为粘稠则可予以雾化吸入,此外需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并通过叩背促进痰液排出。②健康知识宣教: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的重要知识,帮助他们加强对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家庭护理方式的了解,并告知他们治疗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实施氧疗的意义及重要性,帮助患者学会有效的呼吸方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可引导患者维持乐观正向的治疗态度,提高治疗信心,并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增强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强其治疗配合度。③呼吸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的练习,促使其增强气道内的压力,避免在呼气时导致气道较早塌陷,同时能够降低二氧化碳的储留量,提升通气能力。缩唇式呼吸练习:鼻部缓慢进行深吸气,使唇部缩为笛子状,并使劲将气体从口中慢慢排出,并且将腹部收缩。吸气和呼气的时间比例为1:2或1:3。进行吸气的过程中,需指导患者放松腹肌,将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缩腹肌,使腹部下榻。在进行有效训练后,可以增强呼吸运动的效率,提高通气力量。每天进行2次训练,每次10至15分钟。腹式呼吸练习:取患者立位、半卧位或是平卧位,双手放置在胸部或上腹部上。通过鼻子慢慢吸气,最大化使膈肌下落,放松腹肌,将腹部凸起,手部感受腹部往上抬起。通过口部进行呼气,收缩腹肌,放松膈肌,膈肌伴着腹腔内压升高而抬起,促进肺部气体排出,手部可感受腹部下落。每天训练3至4次,每次8至10分钟。
1.3观察指标 采用CQOLI~74评测量表分析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指标包括心理情况、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总分值为100分,分组越高代表其生活质量越理想。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18.0核算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达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采用t检验,若P值结果小于0.05,则提示研究指标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
与参照组相较,实验组的心理情况、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指标明显更高,P<0.05。具体见表1。
慢阻肺是由于支氣管病变反复而导致气道狭窄,进而引发肺气肿,该病起病较慢,且病程过长,需要及时接受有效治疗。由于慢阻肺患者的自理能力降低,缺乏营养,肺功能减弱而容易造成呼吸困难,并且会使得患者出现焦虑及抑郁等消极心理,并会引发抵触行为,难以持续接受治疗,从而导致疾病恶化,进一步降低了生活质量。在本研究结果中,实验组的心理情况、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这说明,将社区综合护理应用于慢阻肺治疗中,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护理优势。
综上所述,对慢阻肺患者施以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进行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