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慧环保生态环境多元感知体系发展分析

2020-04-09 08:19王英俊
环境与发展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在大数据技术以及信息化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实践背景之下,“互联网+”智慧环保发展时代的悄然来临,使得对“互联网+”智慧环保多元感知体系的研究与发展工作,逐步被提升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展开了简要的阐释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环保;生态环境;多元感知体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02-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2.098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era of the “Internet +” smar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has quietly arrived, mak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 smar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ultiple perception system gradually Raised to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article combined with the project of constructing a smart monitoring system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Xiongan New District, carried out a brief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Keywords: “Internet +”; smar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ultiple perception system; Development

1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建设项目的主要目标

(1)建设形成符合国家环境监测站设施建设指导标准的环境监测中心,建立并投入运转精准高效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为确保其具备全要素手工监测技术能力,实现环境监测工作流程标准化建设目标,要首先使其满足国家二级监测站的建设指导要求,并确保其能够逐步满足国家一级监测站的建设指导标准,最终建造形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精准管控、精细物联、绿色共享,以及节能高效的标准化,智慧化的监测中心。(2)建设形成覆盖雄安新区全域的,包含一切要素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体系,以及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体系,实时性、准确性,全面性地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领域的各类基本要素展开监测干预,逐渐实现环境监测事业领域的自动化技术发展目标。(3)要建设形成指向环境保护事业领域的应急以及执法监测保障体制机制,建立形成应急和执法监测制度体系,建设独立化的指挥调度中心,持续创新改良指挥调度工作实施模式。(4)建设独立的共享中心,共享生态研究治理工作成果,打造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新名片;同时还要积极制定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科普知识培训,以及志愿者参与制度,发挥共享中心的“宣传阵地”作用,不断改善雄安新区广大社会公众的基本“生态环境意识”。(5)建设形成雄安新区,以及白洋淀流域环境监管大数据技术平台,支撑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治理决策工作开展过程中,能长期获取到最佳工作效果。

2 雄安新区智慧环保生态环境多元感知体系的构建

2.1 建设水质监测体系

要切实依托浮船站设備、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预警站、水污染预警溯源站以及已有监测点的监测数据信息,建设形成水环境管理技术模块,实现水污染防治行动的过程管理、任务计划、以及目标考核,实现对饮用水源地的综合监管目标。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技术功能、水环境管理综合展示技术功能将集成浮船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预警站的监测数据、水污染预警溯源站数据,以及已有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为功能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在固定站建设过程中,选择运用“固定站房+机柜式监测仪器(分析仪)”的建站形式,固定站的外部配套设施基础建设,主要包括站房配套的供电设施、供水设施、通讯设施的接入,将站房通路到附近主干道(便于开展人员物资运输),站房建设一般需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条件选择材质。在浮船站建设过程中,选择运用“浮船式平台+常规监测仪器(分析仪)”的建站形式,且不涉及外部配套设施基础建设,以及站房的建设工作。

在线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系统以自动监测技术设备(在线水质监测分析仪)为核心,可以有效地分析来水的各项水质技术参数,并对水样进行自动留样保存。同时开展水生态环境管理咨询服务,通过建立现场服务工作团队,以及专家会诊工作团队,应用环境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对区域内部水环境污染发生状况进行综合化分析,全面掌握污染物实时分布的浓度状态、基本形成的原因,为区域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制定形成重点管控工作短期行动方案,以及中长期污染防治规划,提供科学减排评估。水样通过取样设备自动抽取到指定空间位置,由中控技术设备控制相应的管路组件和阀门组件,在对水样进行初步的预处理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处理,合理分配给相应的水质分析技术设备,水质分析技术设备采用符合国家统一颁布的标准技术方法,对水样进行技术分析测量,并将测量得到的结果传输到数据采集技术设备,最后由数据采集技术设备统一发送到远程服务器。在现场,中控技术设备通常可以对各个系统进行简单控制,并将测量数据结果实时显示在中控监视器设备上。功能先进的数据平台还能结合水质模型功能软件,对水质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以及预测与预警。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系统监测以下11个常规参数: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浊度、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含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流量。

2.2 引入运用多样化智能设备

2.2.1 无人机遥感监测

(1)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采用不定时,以及不定点的技术方式开展覆盖全水域空间范围的监测,通过对监测获取的遥感图谱的初步解译,快速判断出水质动态变化情况,之后将移动船设备移动到异常水域点空间位置进行取样监测,对比遥感监测获取数据与监测船监测获取数据,从而借由无人机遥感设备功能建立起水质预警技术系统;(2)通过遥感监测技术过程中获取的影像结果能精确判断出违法排污发生情况,同时对其进行遥感影像取证技术环节,移动监测船设备在遥感技术指引下能迅速到达特定事发区域,对实际发生的污染情况进行验证和取证,从而在源头上规避各类污染物进入水体环境;(3)通过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水体及水体周边环境展开全面巡查,利用遥感影像技术判断水体周边环境中分布的潜在污染源,协助环境监管工作参与人员对潜在风险开展系统化处置干预。

2.2.2 大气移动走航监测车

大气移动走航监测车要求搭载多种先进光学大气监测设备,具备可移动特点,能对指定区域及厂界气体成份(颗粒物、温室气体、环境污染气体、腐蚀性气体、恶臭气体、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以及相关气象环境参数,实施在线自动连续监测。

系统技术平台最大可以同时运行支持6套技术设备(走航SOF分析仪技术设备、便携式气体分析仪技术设备、便携式紫外差分分析仪技术设备、OP-FTIR定点监测分析仪技术设备、红外遥测分析仪技术设备、气溶胶激光雷达技术设备)同时开展监测作业技术环节;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系统应具有现场数据实时传送技术功能、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功能、报表统计和图形数据分析技术功能等,能够快速启用技术设备,并可实现数据采集技术流程的无人值守;系统技术平台能遵照客户的具体要求,实现对各类监测数据信息结果的打包处理与分发处理。

2.2.3 水污染预警溯源站

不同行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在荧光光谱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光谱我们称之为“水质指纹”。建立水质指纹库,开展水污染溯源监测,可追踪到上游河段、排污行业和具体排污口,甚至是具体的排污单位。水污染预警溯源站具有四个特点。污染溯源:能够判断污染类型,判别生活源、农业源,不同行业的污染排放源;针对性强:针对当地污水排口情况建立污染源指纹库,提高污染识别准确性;预警报警:灵敏度高,根据设定的预警阈值进行自动报警;污染留证:实现水样留存,可重现污染过程和证据。

3 结束语

在河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结合我国政府制定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要求、污染物排放数量减少控制要求,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对现有监测技术形态和监测技术设备提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形成具备高精度特点、立体化特点,以及多元尺度特点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体系,并且逐步建构形成“互联网+”智慧环保生态环境多元感知体系,有助于实现对各类基本生态环境数据信息的开放共享技术目标,解决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领域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开展过程中面对的多样化具体问题,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创造和提供扎实且有效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文清,杨靖文,桂华侨,谢品华,刘锐,卫晋晋.“互联网+”智慧环保生态环境多元感知体系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02):111-119.

[2]劉锐,刘文清,卫晋晋,谢涛,王菲,李红华,杨靖文.“互联网+”智慧环保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02):120-128.

[3]陈左宁,李伯虎,柴旭东,侯宝存,刘阳,陈磊,程琳.“互联网+”行动计划总体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02):1-8.

[4]潘黎,陈天柱.“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的探讨[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7,19(05):108-112.

收稿日期:2019-11-23

作者简介:王英俊(1990-),男,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利用多元感知、人工检测等手段,构建环境智慧监测体系,丰富环境管理指标,利用环境数据分析技术指导环境保护管理。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互联网+互联网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