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燕
[摘 要]当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大变革之一是在教材中专门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统编教材的这一变革给我们指明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即通过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一举措,并不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否定,而是把它单独当作一个单元训练加以重视。因此,通过一定的阅读策略的传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让小学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关键词]阅读理解;阅读策略;核心问题
阅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学校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教学是中心环节。对于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如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而且对于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并相应地在教材中设立单独的“阅读策略”这一单元。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主要阅读策略是“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有了这样的策略指导,学生才会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等,语文阅读教学才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阅读策略及其重要性
阅读就是把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从而建构出阅读意义的过程,也就是把新旧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的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基础等方面的差异,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去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循序渐进的,从让他们爱上阅读,到从阅读中学会学习,最后到超越阅读即批判性阅读,一步步深化。
要做到有效阅读教学,就要讲求阅读策略,即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阅读策略强调的是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关于阅读的概念或方法的学习,加上一定的阅读训练后天获得的。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抓住阅读策略,并且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在教材中独立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统编教材中特別设计了复述、预测、推论、提问、快速阅读、自我监控等阅读策略。讲到阅读策略的教学单元,高年级学生开始独立选择和运用较为熟悉的阅读策略,自我监控意识开始发展。
阅读策略教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阅读。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它有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的意义;对于中年级学生,它有提高学生阅读中理解感悟的意义;对于高年级学生,它有让学生自主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阅读策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意义。
二、小学高年级的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并不是一两节课上就可以习得的。学生从有所了解和认知,到形成阅读能力,再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形成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阅读策略教学。
1.目标明确,内容精准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依据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做到既忠于目标,又要高于目标;既忠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定,一定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精准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需要理解的词句、积累的语言、应会的学法和写法全盘考虑。教学内容不宜多、泛,要紧扣学生的疑问展开。
2.环节简化,步骤清晰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问答式,也要杜绝面面俱到分析课文内容的做法,注意简化阅读的环节,做到步步清晰。基本教学环节可作如下安排: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音,读通句段,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形成初步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交流,理清课文思路;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疑惑,结合课前预设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学生默读重点或感兴趣的段落,体会语句的含义,感受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师生交流讨论,教师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的课文理解分析能力;回归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积累背诵或做仿写的练习。
3.策略阅读,素养提升
阅读没有策略,就等于做工没有效率。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符合他们年段特征的策略,如速读、有目的地阅读等,而且要会写梗概、读书笔记。要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组合出丰富多样的阅读策略。这样,才能从阅读中汲取所需要的营养。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以“有目的地阅读”为主线编排阅读策略单元。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尽快完成相关任务,是阅读高效的一种表现。本单元对“有目的地阅读”进行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首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次要的材料对阅读的干扰。确定阅读内容后,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达到阅读目的。
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
(1)整合利用教学资源。课文虽然训练重点不同,但是彼此之间联系密切,教学时要统筹安排。第一篇课文《竹节人》通过学习提示,安排了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学生初次接触“有目的地阅读”,初步感受怎样带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篇文章,懂得阅读目的不同,选择的阅读内容不一样,使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第二篇课文《宇宙生命之谜》通过旁批,呈现了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的阅读。教学时,侧重引导学生怎样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第三篇课文《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在前两篇课文中掌握的策略,自主开展“有目的地阅读”,并进行交流。“交流平台”对如何根据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示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自觉养成“有目的地阅读”的习惯。
(2)综合运用阅读策略。要关注学生主动的阅读实践,通过讨论、对比和交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取合适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方法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应该更加自主,在情感朗读、领悟表达、识字写字教学等方面不作过多的要求。
(3)灵活运用新旧经验。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需要自主灵活地运用以前已掌握的阅读策略。比如,在浏览阅读材料时要有一定的速度;在细读课文时,会一边读一边预测,一边提出问题,查找上下文中自己想要的答案。
(4)反复多次阅读文本。為了体会不同阅读目的下阅读材料选择的不同、阅读方法选择的不同,课文的学习就不能一次完成。学生每次带着一个目的阅读,都需要再回到课文中,选择各自对应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完成相应的任务。精读课文《竹节人》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是什么,怎样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精读课文《宇宙生命之谜》继续安排方法的学习,引导体会怎样根据阅读目的采用适宜的方法;略读课文《故宫博物院》,设置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在实践中自主运用阅读策略。
“有目的地阅读”策略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前通过分析文章的特点、阅读的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通过自我提问,加强自我监控,调整阅读速度,根据理解的水平,不断调整阅读策略;在阅读后反思阅读理解达到的水平,评价自己是否完全达到了阅读要求。
阅读教学要有较大的阅读量。要通过精读,学会朗读、默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略读,粗知大意;通过浏览,学会迅速提取有用信息,学会根据需要加工、应用信息。还要学会理解地读,有目的地读,批判地读,欣赏地读。有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策略的积淀,便会形成较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核心问题,牵动整体
所谓“核心问题”,就是指阅读教学中能够从整体上引领学生理解、品析文本内容,感悟文章中心,起主导作用,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探究、思考、讨论、理解的问题,是在文本研读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激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策略阅读深层次地理解、品味课文,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文思维。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是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读最应该读的内容,思考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而通过阅读策略提高语文课堂实效,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艳芳.如何确立阅读的核心问题[J].读写算,2017,(21).
[2]林晓娜.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浅析[J].教学研究,2016,(16).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策略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FJJKXB19-608]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