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0-04-09 07:55:36张妙玲何国钦梁武兴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浅叶腮腺切口

张妙玲 何国钦 梁武兴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广东茂名 525400

腮腺良性肿瘤诸多于患者面神经浅层腺叶组织多发,临床主要选择手术方法展开对应治疗[1-2]。传统以腺体浅叶切除术的实施较为普遍,但是在获得疗效的同时,会使得患者腺体功能以及面神经受到对应损伤,无法对患者治疗安全性做出充分保证[3],对此确定更为有效术式展开患者的针对性治疗,具有显著意义。本研究将针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探究区域性切除术应用可行性,利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疾病转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 年8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62 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后探究每组拟定的手术治疗方案;对照组31 例,男19 例,女12 例;年龄22 ~72 岁,平均(52.7±3.9)岁;肿瘤类型为:属于管状腺瘤、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以及沃辛瘤例数分别为5、13、2 例以及11 例;实验组31 例,男20 例,女11例;年龄23 ~73 岁,平均(52.7±3.9)岁;肿瘤类型为:属于管状腺瘤、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以及沃辛瘤例数分别为6、12、1 例以及12 例;纳入标准:(1)浅叶良性肿瘤获得病理学证实;(2)知情同意书签署;(3)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肿瘤直径<3cm;(2)病历资料缺失;(3)手术禁忌证;(4)凝血机制障碍;观察比较两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经过分组并准备手术治疗前,均选择全麻方式给予手术配合[4]。对于患者健侧卧位需要辅助完成,将头部进行垫高处理。对照组拟定腺体浅叶切除术方案展开治疗;依据常规对患者完成S 型手术切口的制作,于腮腺筋膜表面完成皮瓣制作,将患者腮腺下缘、后缘以及前缘进行充分显露,对于腮腺导管进行探寻并且完成结扎处理,对患者各面神经进行探寻,之后针对腮腺导管以及浅面腮腺浅叶神经共同展开切除操作,手术过程中需要将瘤体尽量避开。完成手术后对患者实施负压引流,当24h 引流量在20mL 以下后,将引流管拔除,手术后利用绷带对患者展开对应加压包扎[5-6];实验组拟定区域性切除术方案展开治疗,如在患者耳前区表现出肿瘤的现象,在同患者耳屏保持平齐位置完成手术切口制作,于患者下颌角平面位置停止。如果在腮腺区表现出肿瘤的情况,则在上端同耳垂平齐位置完成手术切口的制作,于患者下颌角下2cm 位置停止;合理完成S 型手术切口制作。针对患者皮下组织进行常规分离,针对患者腮腺筋膜实施钝性分离,将患者肿瘤位置充分暴露,并且将患者肿瘤与附近面神经分支进行充分解剖,手术过程中需要将患者腺体主管进行保留,将肿瘤与附近1.0cm 正常组织进行切除。手术后依据常规对患者皮下组织以及筋膜实施皮下缝合[7]。

1.3 观察指标[8]

对患者进行为期1 年随访,观察对比两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失血量、解剖面部神经支数减少,手术时长以及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耳周麻木、Frey 综合征、涎瘘、术区凹陷明显)总占比、疾病复发总占比以及神经损伤程度。

1.4 判断标准[9]

手术后5d,对两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评估,无:患者各区域功能均表现正常;轻度;患者眼闭合需要轻微用力,嘴不对称程度为轻度;中度:患者表现出中度功能障碍的现象,并且眼闭合需要用力完成,嘴呈现出较弱的用力情况;中重度:患者表现出中重度功能障碍的现象,并且眼闭合无法进行,嘴用力后呈现出不对称的现象;重度:呈现出重度功能障碍的现象,并且眼闭合无法进行,嘴用力后呈现出的不对称现象显著;极重度:患者表现出面瘫的现象。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 展开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术后并发症总占比、疾病复发总占比以及神经损伤程度)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临床比较

实验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术中失血量以及解剖面部神经支数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以及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占比、疾病复发总占比比较

实验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90%)低于对照组(5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疾病复发率为0 与对照组(3.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神经损伤总体表现比较

实验组神经损伤总体表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3 讨论

以往腮腺浅叶良性切除术的实施,可以使得术后复发比例有所降低,但是术中会对患者的腺体功能以及面神经造成损伤,从而使得术后并发症比例因此而增加[10-11]。在此种情形下,区域性切除术凭借诸多优势获得广泛应用[12-13]。

表1 两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手术情况临床比较

表1 两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手术情况临床比较

组别 术中失血量(mL) 解剖面部神经支数(支) 手术时长(min) 切口长度(cm)实验组(n=31) 45.30±15.70 1.45±0.60 81.27±12.97 6.25±1.60对照组(n=31) 67.75±13.12 3.53±0.45 128.45±18.69 14.83±3.29 t 6.1092 15.4412 11.5469 13.0579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表2 两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占比、疾病复发总占比临床比较[n(%)]

表3 两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神经损伤总体表现比较[n(%)]

本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术中失血量以及解剖面部神经支数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以及切口长度明显比对照组短;实验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占比(12.90%)低于对照组(58.06%),疾病复发总占比为0 与对照组(3.23%)比较差异不明显;实验组神经损伤总体表现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同腺体浅叶切除术比较,区域性切除术的有效应用能减少对患者造成的面部神经损伤,缩短手术时间,能够依据肿瘤位置对应完成手术切口的采取,减短手术切口长度[14-15]。进一步说明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实施区域性切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可减少患者术中失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且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疾病转归。

猜你喜欢
浅叶腮腺切口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人大建设(2019年10期)2019-12-27 08:21:58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全切术与次全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对比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60例手术效果分析
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治疗Ⅳ度三踝骨折10例
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