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浅叶良性肿瘤60例手术效果分析

2015-01-22 06:30牛志强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5年3期
关键词:腮腺面神经导管

牛志强,高 飞

(1.安阳市肿瘤医院外科,河南 安阳455000;2.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南 安阳455000)

腮腺是涎腺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腮腺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80%,其中良性肿瘤约占75%[1],多发生于腮腺浅叶。外科手术是腮腺肿瘤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及腮腺功能保全理念的提出,我们近几年开始尝试对腮腺浅叶较小(肿瘤直径<2. 5 cm)的良性肿瘤采取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其余肿瘤仍采用标准的腮腺浅叶切除术,现分析2 种术式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0 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均由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或术后病理确诊为良性病变,均表现为耳前、耳后或耳下无痛性肿物,其中对肿瘤直径<2.5 cm 的30 例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部分解剖或不解剖面神经;其余30 例采用标准的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患者年龄22 ~78 岁,中位年龄48 岁;男34 例,女26 例。

1.2 治疗方法 标准的腮腺浅叶切除患者采用经典的“S”形切口。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患者的手术切口:肿瘤位于腮腺浅叶前部者采用经典的“S”形切口,略短于经典切口;肿瘤位于腮腺浅叶后部(包括下极)者根据肿瘤的大小和部位,依据“S”形切口走向,采用耳屏前或下颌后弧形切口,长度以完整切除肿瘤为准。所有患者皮瓣翻起的解剖层次均在腮腺咬肌筋膜下方,标准的腮腺浅叶切除患者逆向解剖面神经分支及总干,完整切除肿瘤和腮腺浅叶,少部分术中能够保留腮腺总导管。腮腺浅叶部分切除的患者,只解剖肿瘤所在区域面神经分支,部分靠腮腺下极较表浅的患者术中未常规解剖面神经分支,术中切除距肿瘤边缘0.5 ~1 cm 左右的腮腺浅叶,保留腮腺总导管。术中切除肿瘤组织送冰冻切片检查确定性质。术后常规放置引流并负压吸引48 ~72 h,术后切口局部加压包扎10 ~14 d。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 个月~3 a,无一例患者复发。腮腺浅叶部分切除组:手术时间为(50 ±4)min,术中出血量(60 ±8)mL;标准的腮腺浅叶切除组:手术时间为(90 ±7)min,术中出血量(105±3)mL,2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腮腺浅叶部分切除组:术后腮腺分泌功能良好22 例,术后涎瘘4 例,Frey 综合征1例,明显面部凹陷不对称畸形0 例,面瘫0 例;标准的腮腺浅叶切除组:术后腮腺有分泌功能7 例,术后涎瘘、Frey 综合征3 例,明显面部凹陷不对称畸形25 例,面瘫0 例,其中术后腮腺有分泌功能、明显面部凹陷不对称畸形方面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而术后涎瘘、Frey 综合征、面瘫方面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

3 讨论

腮腺良性肿瘤中以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为多见,其中多数发生于腮腺浅叶,手术切除是临床上常用且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传统的标准手术方式为面神经解剖并腮腺浅叶切除术,临床上采用该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甚少有肿瘤复发的患者,但由于手术要切除腮腺浅叶的全部或次全部,解剖全程的面神经,包括面神经主干、支干及各分支,手术创面大,涉及组织结构多,所以手术后有较高的并发症率。其中,颌面部凹陷不对称畸形及术后腮腺分泌功能丧失的发生很常见,本组研究结果也支持该观点。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保全术后腮腺分泌功能理念的提出以及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美容方面要求的提高,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已被广泛用于腮腺良性肿瘤[2-4]。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由于手术时间短,仅切除部分腮腺组织,保留了腮腺总导管,且解剖面神经较少,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较少,多用于肿瘤较小且边界清楚的良性病变。Witt 等[5]认为腮腺浅叶直径<4 cm的边界清楚的良性肿瘤,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和标准的腮腺浅叶切除,术后复发率相近。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对位于浅叶、直径不超过3.0 cm 的边界清楚的良性肿瘤,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该术式不仅降低了面神经损伤和颌面部凹陷畸形等的发生率,而且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使手术后颌面部的外观、切口局部的感受及腮腺分泌功能尽可能接近正常的生理状态。本组中情况基本符合相关文献报道。关于涎瘘的发生,彭歆等[6]研究证实,术中保留腮腺主导管与否并不影响涎瘘的发生,同时提出术后腺体的残端常规缝扎、腮腺分支导管的仔细分离与结扎是预防涎瘘的关键,这在部分切除术中尤为重要。我们对涎瘘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及总结,我们的体会是:部分切除患者,部分解剖神经或不常规解剖神经,由于惧怕对面神经造成损失,对腮腺腺体残端处理难以做到全层缝扎,另外手术后腮腺被膜打开,手术创腔处压力要低于腮腺导管内,腮腺分泌的唾液常常积聚于此,进而导致涎瘘发生,术后引流管拔除后常规加压包扎常常能起到预防及治疗的作用,可能与加压后皮下组织与腮腺组织紧密接触消除了残腔并促使纤维组织增生重塑腮腺被膜完整性有关。

总之,对于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对患者面部影响较轻,多数情况下腮腺功能保全良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但对于较大、位置深在、边界不清的腮腺良性肿瘤,宜采取标准的解剖并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5-299.

[2]丁浩,周仲文,严文洪,等. 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5):283-235.

[3]俞光岩.涎腺疾病[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150-152.

[4]Roh JL,Kim HS,Park CI.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partial parotidectomy versus superficial or total parotidectomy[J].Br J Surg,2007,94(9):1081-1087.

[5]Witt RL.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rgin in parotid surgery for pleomorphic adenoma[J].Laryngoscope,2002,112(12):2141-2154.

[6]彭歆,俞光岩,黄敏娴,等.负压引流与腮腺术后涎瘘[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15(6):455-456.

猜你喜欢
腮腺面神经导管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