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衣从风·融汇创新
——国家艺术基金“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综述

2020-04-09 10:22刘元风
艺术设计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敦煌服饰

刘元风

一、项目前期研究基础及申报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敦煌服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的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图1)。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服饰研究水平、传承和创新设计的高水平人才。因此,借助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可以将敦煌服饰文化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人文艺术积淀,根据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和需求,创作以敦煌为设计元素、服饰为设计载体的作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期待,通过有效传播加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图1:敦煌莫高窟

图2:2018年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挂牌仪式

图3: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人才培养”开班仪式

北京服装学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服装”命名的高校,一直致力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并逐渐形成了“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相结合,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现代服装时尚教育教学体系。特别是2017年12月在英国伦敦,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英国卫生大臣亨特的共同见证下,北京服装学院与敦煌研究院、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了“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下文简称“中心”),为进一步推进和落实敦煌服饰研究和设计创新工作搭建了新的文化与科研平台(图2)。中心团队成员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设计,以及敦煌服饰文化研究和研发方面颇有积淀,不仅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还组织和参与敦煌服饰文化论坛、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展览等重大活动,这些成果均为项目申报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

二、项目的文化特质及艺术特色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时强调:“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南北朝范晔在《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中便记载敦煌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①,可见当年敦煌在丝绸之路上所占的枢纽地位。所以,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是基于多元融汇、互鉴交流的敦煌文化和艺术而展开的。

“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开班第一课,邀请北京服装学院思政部资深教师董瑞侠教授主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做卓越铸魂人》,为项目奠定了明确的方向和现实意义,让学员们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倡以传统文化激发创新意识,通过项目培训不断打造时代精品(图3)。

敦煌石窟的营建跨度持续了上千年,其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包罗万象,涉及到不同的时代、民族、宗教,通过壁画、彩塑、建筑等形式表现出来,其文化内涵之隽永、艺术形式之丰富、传播跨度之多维,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首屈一指。特别是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石室藏珍与石窟艺术相得益彰,经过几代学人的研究和努力,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敦煌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显学。但就目前敦煌学的研究现状来看,多集中于历史学、考古学、世界史、民族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学科,关于敦煌服饰领域的专门研究还十分稀缺,而基于敦煌服饰进行创新设计的人才培训项目更是鲜少。前期的初步研究显示,敦煌宝库中的服饰资源极其丰厚,因此本项目便针对目前敦煌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专门对敦煌服饰进行梳理和研究,同时运用现代设计的眼光和手法,使得古老的敦煌服饰艺术走向现代设计及大众生活,对于进一步展现敦煌文化的时代魅力,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会贯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项目实施总体规划及其要旨

项目组结合相应的教学和研究经验,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使项目实施主旨愈加明确,就是要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的方法和目的:“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项目组制定了一整套实施计划,并通过构建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配置、组织考察实践等具体措施,递进完成项目的预设目标。

图5: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教授授课

图6:敦煌服饰创新设计《和平鸽》丝巾,常沙娜1952 “皇锦”品牌( 北京弘华之锦服饰有限公司)提供

图7:敦煌图案整理临摹,李叶红

图8:敦煌壁画整理临摹,蔡苏凡

1、寻师问道、理论先行

敦煌服饰的创新设计首先要着力于理论研究,对敦煌石窟中以壁画、彩塑和建筑为载体的历代艺术进行深入体会和把握。以敦煌服饰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创新设计的源头,没有文化根源和敬畏之心的创新设计,必然是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因此,项目组集中安排了关于敦煌艺术和服饰历史的理论课程,如《敦煌石窟艺术概述》、《敦煌艺术与唐代文明》、《敦煌服饰文化》等,以及个案分析型课程,如《敦煌艺术与中国绘画史》、《中国纺织考古中的刺绣》、《敦煌石窟中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等(图4)。

通过这些理论课程,学员们逐步学习和理解了敦煌石窟开凿的时代背景、敦煌艺术的风格特征、敦煌历代服饰艺术的内容和特色等理论知识,并逐渐发现各自感兴趣的、与后期创新设计灵感相结合的研究点,为下一步进行创作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学养基础。

2、体验经典、博采众长

对于敦煌服饰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而是需要根据当代文化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敦煌丰富的服饰文化资源进行研发和创新设计,立足传统,服务当代,创意未来,这是人才培养项目的关键所在。所以,项目组集中安排了传统服饰文化,特别是关于敦煌服饰如何进行当代转化的设计课程,例如《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的继承和创新》、《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实践》、《中国古代服饰中的设计智慧》、《文创与生活》等(图5),让学员们体验前辈学者们经典的研究成果。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教授向学员们介绍了1952年她在林徽因先生的指导下所创作的敦煌主题丝巾设计案例(图6)。这款丝巾使用了敦煌藻井图案的装饰元素,加入了富有象征意义的和平鸽形象,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会议(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纪念礼品,因此这款丝巾又被称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使学员们认识到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与新中国的大国形象紧密联系,体现了以敦煌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语境下的永恒生命力。

此外,项目组还为学员安排了一系列创作实践型课程,如《自然界的秩序:几何与图案》、《敦煌壁画与彩塑临摹的历史与技法》(图7、图8),学员在进行敦煌图案和服饰整理临摹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敦煌服饰文化和艺术的真谛,训练和培养艺术设计思维,力求心、眼、手的协调统一。

学员们除了学习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实践课程之外,还赴敦煌莫高窟和各大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和专业调研(图9),进入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内搜集素材,在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画室进行敦煌图案的整理与绘制。在考察和调研过程中不仅加强了知识的消化吸收,还在实践中与理论学习相互印证,为进行创新设计掌握第一手材料,开拓其创作视野及设计思维。

图9:学员在敦煌莫高窟考察

图10:项目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刘元风教授设计指导

3、融汇贯通、实践创新

经过前期高强度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最终通过创新设计作品进行呈现,这是检验每位学员融汇创新能力的重要课题。每位学员根据各自的专业基础和设计思路,逐一提出了自身的创新设计作品方案,并在作品的类型、款式、色彩、图案、面料、工艺等各方面进行反复的推敲与修订。为保障每位学员都能得到充分的设计指导,项目组将30名学员分为三组,每组配备“设计+文化”组合的三位指导教师团队,定期进行创新设计方案和作品制作实践的沟通与指导(图10)。

学员的创新作品以敦煌石窟艺术为创新元素,从提出设计灵感到整合设计方案,指导教师团队对应本组的每一位学员,从作品的造型结构、色彩配置、材料选择及工艺处理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把握,力争每一件作品都能够沉淀敦煌服饰文化的深厚脉络,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载体。

四、代表性作品的创新风格分析

在项目组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根据新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从理论支撑到设计细节进行深入研究,学员们最终完成了创新设计和研发的100余件(套)服饰作品和30余件绘画作品。设计作品包括服装、首饰、丝巾、箱包、壁画、扇面等多种类型的创作,绘画作品包括敦煌历代服饰图案整理临摹,如佛像、菩萨像、飞天、供养人像等。下面试举例说明。

敦煌装饰图案的题材和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几何纹、动物纹、云气纹、火纹等,在洞窟中以藻井、人字披、平棋、背光、龛楣等形式进行展现。其中,唐代是敦煌装饰艺术的鼎盛时期,图案造型饱满繁复,色彩配置鲜艳华丽,尤其是植物题材图案达到全盛,其中葡萄纹是敦煌唐代装饰图案的代表之一,学员赵亚杰的服饰设计作品《敦煌葡萄》的灵感便来自敦煌的典型装饰图案之一——敦煌初唐第334窟彩塑佛弟子织锦袍服的葡萄纹。在设计实践中,赵亚杰首先查阅并研究了唐代纬锦纹样的组织方式,然后针对纹样进行了重新排列,借助纹样满地铺陈、分布疏密相宜的特点,将葡萄缠枝环绕套联,获得了较为丰富而完整的装饰效果(图11)。作品的色彩选择了与葡萄从自然角度和象征意义上均较为契合的紫色;在面料方面,选择回形暗纹底料与明亮的织锦相结合;装饰工艺方面,以贴花绣呈现浅雕刻效果。作品整体上继承了唐代艺术的风貌,华美圆融,以极富象征意义的葡萄纹,寓意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图11:服饰创新设计《敦煌葡萄》,赵亚杰

图12: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4窟萨埵太子本生(出自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图36)

图13:服饰创新设计《观像·观想》,武学谦

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壁画《萨埵太子本生》是佛经中常见的题材,又被称为《舍身饲虎》,讲述的是一位叫萨埵的太子为了救一只饥饿的母虎和它的幼崽,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获得德行圆满的故事。这铺壁画通过异时同构的高超艺术手法,将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与萨埵那太子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加上壁画变色后的斑驳的色彩,非常具有触动人心的艺术特质。学员武学谦的服饰设计作品《观像·观想》便取材于这幅壁画(图12、图13),她注意到壁画总体的布局与走势与众不同,画面中的悲剧美和使人恐惧的崇高感给予她丰富的灵感。所以她的作品以白色为主色调,取自壁画中白塔的色彩,象征着萨埵太子的慈悲与功德;装饰图案的部分则取自壁画中萨埵太子刺颈、跳崖的造型,抽象提炼出来的主体人物被层层锯齿状的山峰环绕,醒目突出;工艺上运用传统平金绣工艺表现,富有立体感。作品整体色调优美和谐,以人物故事进行装饰的手法新颖别致,具有画龙点睛的视觉效果,通过作品传扬了舍己为人、人心向善的品德与境界。

五、“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的启示

敦煌艺术是中华文化深沉的文化源泉和丰厚滋养,是中国及世界的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当代创新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此次项目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明确了以敦煌为文脉的设计导向,以及传承敦煌艺术的信心。对于如何使传统与现代、历史文化与当代生活更加有序融汇,提升大众生活品质,引导社会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这次项目结项活动的主题为“罗衣从风”,这一词语出自于汉代傅毅所作的《舞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飞散,飒擖合并。”②诗句描写的是汉代歌舞的盛况,也非常符合此项目的主旨和目的。通过国家艺术基金“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学员们在对敦煌艺术历史的掌握、图案的运用、色彩的提炼、造型元素的提取等各方面,拓展和收获了深入的理解和体验,并通过设计实践将个人对敦煌艺术的热爱和创新设计的心得进行了充分表达。同时,也必然会使社会大众对当代服饰设计的文化性拥有新的认知。异彩纷呈的作品跟从敦煌服饰文化的远古“风”物,开创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风”格,引领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风”尚。每位学员都成为传播敦煌服饰艺术的种子,在各自的教学、科研、设计岗位上开花结果,为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多的努力。

注释:

①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521页。

② 赵逵夫主编:《历代赋评注》,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第566页。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敦煌服饰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非遗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的融合
服饰文化研究及其新时代价值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