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新疆阿斯塔纳古墓群自1959年以来分批清理墓葬四百多座,出土了丰富的陶器、木器、大量的文书以及丝织品等我国晋唐时期的珍贵实物资料。新疆博物馆文物考古专家武敏通过对60年代出土的一些唐代丝织印染标本进行化学分析与工艺实验后发现:之前被认定为蜡缬工艺的四件丝织物,其印花工艺应该为“碱剂印花”的方法①。这四件印花纱分别是:108号墓出土的原色地白花纱(图1)②、108号墓出土的黄地花树对鸟纹纱(图2)③、105号墓出土的墨绿地狩猎纹纱(图3)④、108号墓出土的绛地白花纱(图4)⑤。织品花纹处丝束松散,富有光泽,地色处丝束紧密,色泽较暗。根据工艺鉴定发现丝织物使用了以原色生丝做地,局部生丝脱胶显花,也就是“碱剂印花”的工艺方式。这种工艺技法在这之前既未见于文献记录,也未见流传于后世,应该是唐代丝织印染工人的一项创造。
关于阿斯塔纳墓出土唐代印花纱使用“碱剂印花”的相关研究资料非常有限,只在考古简报和纺织史相关书籍中查阅到很少的内容。笔者根据其工艺原理,对生丝脱胶显花工艺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实验,通过在真丝绡及真丝方孔纱面料上的设计试制,对此种工艺在手工染产品中的复合运用做出尝试,获得了独特的面料花色及质感风格。希望以研究传统工艺方法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将传统工艺进行设计转化,启迪设计思考,指导设计实践,习古创新。
图1:阿斯塔纳108号墓出土的原色地白花纱
图2:阿斯塔纳108号墓出土的黄地花树对鸟纹纱
图3:阿斯塔纳105号墓出土的墨绿地狩猎纹纱
图4:阿斯塔纳108号墓出土的绛地白花纱
图5:实验一成果
生丝是蚕茧缫丝后得到的产品,是由数根茧丝相互抱合并由丝胶粘合而成的,含丝蛋白80%左右,丝胶20%左右,以及少量的杂质。生丝富于光泽的丝质被丝胶包覆在内,因此质感稍硬呈半透明。生丝提炼去掉丝胶与杂质后,变得柔软、洁白、具有光泽,成为熟丝。生丝对弱酸作用稳定,在弱碱沸煮或强碱作用下丝胶会显著水解。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长时间在弱碱性溶液中沸煮,会使蚕丝纤维中的丝胶脱落。这也是生丝局部脱胶显花,即“碱剂印花”的工艺原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练帛的技术,练:湅也,即指把生丝煮熟以除去丝胶的过程。《说文》用到的“栏灰”“蜃灰”的混合物,就是指草木灰与石灰质所简单合成的强碱物质,用以去掉丝帛中的丝胶。《唐本草》中也有对“冬灰”“藜灰”的解释:“冬灰”即是草木灰,“藜灰”是蛤蚌灰,这些灰中富含了大量的碱性化学物质,也可以用来练帛。可见我国缫练丝帛的历史非常久远,工匠们很早就已经熟练掌握运用碱剂使生丝脱去胶质的方法⑥。
阿斯塔纳古墓群出土的四件丝织品中,图1、图2、图3先用碱剂印花,制成印花纱坯纱,将坯纱彻底水洗后,再进行染色,因此得到同色系深浅不同的图案效果。其中黄地花树对鸟纹纱以及墨绿地狩猎纹纱两件珍贵文物在2019年首都博物馆“锦秀中华”的特展中展出时,观者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图案与地色部分丝织品的花纹与质感变化的效果。 图4是先用碱剂印花,因为用到红花染料,所以不需水洗,直接将坯纱置于红花染液中进行染色。印花纱坯花纹处的纤维有碱渍,因此红花染液不能上染,由此得到绛地白花的图案效果⑦。此外,在同一片纱坯上,因为局部脱胶使面料质感有所改变:未脱胶的织物质感硬朗,有生丝的涩感,脱胶的部分则柔软绵垂,丝束松散富有光泽,同一块面料呈现不同的肌理效果,使丝织物具有丰富的花色及质感。碱剂印花的工艺原理就是生丝局部脱胶以显现花纹。
实验材料:生丝绡,生丝方孔纱,生丝提花缎
脱胶用碱溶液:将丝绸克重8~10%的纯碱与水混合,水的克重为丝绸克重的40倍。测试溶液PH值达到10即可。
1、实验一
⑴ 将深红色生丝绡面料1m×0.5m等分折叠后用圆木板上下折叠夹住,用木工夹固定后置入碱溶液,小火煮30分钟。
⑵ 将材料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取下夹板。按照⑴的步骤再折叠重新固定圆形木板的位置,和之前木板位置形成错位后用木工夹固定,再置入碱溶液小火煮30分钟,期间需要不停搅动。
⑶ 取出面料,用弱洗涤剂清洗干净。再将面料放入6%的醋水中浸泡5分钟取出。
⑷ 得到深浅不一的图案形式,同时也呈现出厚、薄不同的面料质感效果:深红色部分保持红色真丝绡最初的硬度和色彩,浅红色部分是被局部脱胶和褪色后的效果,淡米色的部分是被充分脱胶和褪色后的效果,面料质感柔软光滑(图5)。
2、实验二
⑴ 将浅绿色生丝方孔纱1m×0.5m等分折叠后用三角木板上下折叠夹住,用木工夹固定后置入碱溶液,小火煮30分钟。
⑵ 将材料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取下夹板。按照⑴的步骤再重新折叠固定三角形木板的位置,和之前木板位置形成错位后用木工夹固定,置入靛蓝染液中浸染30分钟。
⑶ 取出面料,用弱洗涤剂清洗干净。再将面料放入6%的醋水中浸泡5分钟取出。
⑷ 得到四套色的图案色彩形式,同时也呈现出厚、薄不同的面料质感效果:浅绿色部分保持绿色真丝方孔纱最初的硬度和色彩;浅蓝色部分是被局部脱胶和靛蓝染色后的效果;深蓝色部分是局部脱胶及靛蓝与原有绿色复合染色后的效果;淡米色的部分是被充分脱胶和褪色后的效果。除浅绿色部分保持原有生丝绡的硬朗质感外,面料其他部分质感柔软光滑(图6)。
3、实验三
⑴ 将白色生丝提花缎A用夹板固定,面料B用棉线捆扎,置入碱液中小火煮30分钟。
⑵ 将A与B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取下夹板与棉线。将A在丝绸脱胶的部分用线捆扎出圈形纹样,将B在PVC管上用细线绕捆推紧。置入胭脂虫染液中上色20分钟取出。
⑶ 用清水冲洗干净,取下夹板和线绳。得到扎染效果与脱胶显花复合的面料视觉效果。一块面料上呈现厚薄、光泽不同的质感(图7)。
生丝脱胶在丝绸工艺中被称为练,这一工艺流程对于丝织行业并不陌生,但运用脱胶原理,在面料局部脱胶来显示花纹和色彩变化的相关研究非常鲜见。而通过这一原理做面料设计应用更是少之又少。经过笔者的样品实验,我们发现生丝脱胶显花工艺结合扎染、羊毛针刺等复合手法可以在单一面料上获得非常丰富的花色、图案、质感变化效果,这是单一染缬工艺手法所不能够表现的。生丝脱胶显花兼具有面料质感变化与色彩图案变化的同时,又能呈现出复合的、丰富的视觉效果。
世界绞缬协会(WSN)主席和田良子在上世纪80年代受到日本盐缩面料工艺的启发,运用碱液结合绞缬工艺创作了一批脱胶染色的丝质面料⑧。例如,使用印度产深褐底色生丝面料,用鱼子缬的方式捆扎出图案,置入碱液脱胶后得到浅米色地深色字母花纹(图8)。在深蓝色面料上,用绞缬方式扎出花纹,置入碱液脱胶后得到浅地深色花纹效果(图9)。图10是在上海金泽绞缬工作营中,学员用生丝脱胶染结合热转印工艺制作的面料。笔者根据碱剂印花原理,在深色地生丝绡上用木板夹染方式得到四色套色效果面料,并将其应用于2017中国国际时装周“锦生”系列作品发布会中(图11、12)。此外,也尝试将脱胶染面料结合羊毛丝缬工艺,获得独特质感的面料。
碱剂印花的工艺技法,在文物专家武敏的阿斯塔纳考古简报中第一次被提出。这种工艺可以在一块面料上表现质感、色彩图案同时变化的效果,并且可以结合绞缬、夹缬、羊毛针刺等技法使生丝面料呈现丰富的、多变的、复合的质感效果。这种工艺不仅适用于个性化手工制作,也可以批量化生产,呈现出非常独特又有质感的面料效果,为设计师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满足当下消费者多元化、情感化的消费需求。
1、生丝局部脱胶工艺根据花型效果需求,可以灵活选择深、浅色地织物,形成多套色、丰富肌理质感的面料外观。运用脱胶显花工艺所成纹样边缘易于控制,效果清晰、无晕,具有构成感与时尚感,符合当下时尚审美。
2、通过调整煮制时间和碱剂比例,可以在生丝绡、生丝罗、生丝提花缎等薄厚不同的面料上呈现出脱胶显花的效果。特别是生丝绡、方孔纱这类丝缕疏松的面料上显花及质感效果更佳。适用于设计围巾类、裙装、裤装、衬衫品类及有设计感、手工质感的纤维艺术作品。
图6:实验二成果
图7:实验三成果
图8:生丝脱胶染结合鱼子缬工艺实验面料效果
图9:生丝脱胶染结合绞缬工艺实验面料效果
图10:生丝脱胶染结合热转印实验面料效果
图11:“锦生”系列作品面料
图12:“锦生”系列作品面料
3、生丝脱胶显花工艺与绞缬、夹缬、羊毛针毡等工艺结合可以为设计师个性化创作、启智教育培训等提供广阔的创意平台,开拓创作思路,丰富服装设计的材料语言。
1、唐墓出土印花纱图案清晰明丽,图形多具象,较为复杂。因此,在复杂图形脱胶显花的过程中,如何将碱剂恰如其分地覆盖于图案之上,以保证花纹边缘光滑细致准确,以及碱剂中是否混合其他物质,制作成涂料进行印花的问题,在史料记载及后世实物中所见寥寥,并无深入研究可参照。还需更多的文献及实物研究来做更深入地探索。
2、中国很早就掌握了生丝脱胶的方法,但如何运用脱胶显花工艺的史料记载却非常少,在后世应用也极为罕见。这是否与中国文化中对丝绸的传统审美有关:中国丝绸追求柔软悬垂美感,因此对于生丝质感的面料使用有限。而这种审美观念是否对生丝脱胶显花工艺的广泛应用产生影响,还需进一步佐证。
注释:
① 武敏:《吐鲁番出土丝织物中的唐代印染》,《文物》,1973年第10期,第40-43页。
② 见《丝绸之路——汉唐织物》图版59白色蜡缬纱,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
③ 见首都博物馆“锦秀中华”展览实物,北京,2019年。
④ 同上展览实物。
⑤ 见《丝绸之路——汉唐织物》图版58绛色蜡缬纱,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
⑥ 袁翰青:《中国化学史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第257页。
⑦ 杨建军、崔岩:《红花染料与红花染工艺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78-81页。
⑧ Yoshiko Wada:Memory on Cloth,Kodansha America ,1999.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