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万黎
摘 要:本次论文围绕着小学生在语文写作环节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着手,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认为目前小学语文写作中不仅存在着同质化和模板化倾向严重的问题,同样还暴露出评价机制的落后。最后笔者以案例的方式形象具体论述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词汇;真情实感
在小学阶段写作教学一直困扰着每一名师生,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当前的小学作文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同质化倾向严重以及模板化和范本化问题,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更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难以有效推进下去。为此本文深度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当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写作活动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同质化和模板化倾向严重
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大部分小学生在上交上来的作文当中,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同质化和模板化的倾向,而这两点问题直接制约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然而这却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思想限制,教师在进行作文写作教学环节的时候,通过一味讲究套路和模板化的范本讲解,禁锢住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使得他们在写一些文章的时候,首先就会想到怎么去写是最省力的,怎么去写是最能够得到高分的,却从没有思考自己到底要写什么或者自己想要写什么。例如一写到亲情题材的作文的时候,绝大部分小学生都会写自己的父母平时是怎么照顾自己的,甚至在雨夜背起自己去医院,在深夜为自己递上一杯热茶,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等。这些刻板的情景已经融入到了每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当中,成为了千篇一律的代名词。
(二)评价机制的落后与僵硬
小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到底是给谁看的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一名小学教师。从根本上来看的话,如果是为了获得一个高分,那么小学生的作文,就是给成人看的,是给老师看的。但实则,不然在素质教育不断被提出的今天,我们希望小学生所写出来的作文能够真正符合他们的心理意愿,是能够真正写出给小学生自己看的语文作文,而不是为了讨好老师后获得高分。但是这一点在评价机制当中却没有被明显体现出来。当前的小学语文作文评价机制还依旧围绕着教师这一主题,并没有发挥学生之间的作文评价作用,反而是将一个作文的分数拆解成为了卷面分、表达手法分、情感分等来进行评价。这样僵硬与落后的评价机制将学生们的作文禁锢在了教师的评价模板之中,而过于成人化的评价手段也打击了小学生的写作信心。
二、小學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在游戏中积累作文词汇
词汇是作文写作的关键,只有积累了丰富且大量的词汇,才可以避免小学生在写作过程当中出现了无话可写情况。而我们所采取的词汇积累手段,绝不仅仅是通过强硬的背诵方式来让学生进行记忆,反而是需要将其装点成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当中积累大量的词汇,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建议教师可以通过成语接龙这种形式进行小规模的比赛来完成对学生的词汇积累,同样也可以通过击鼓传花这种方式,来检验学生近一段时间内的积累成果。花朵传递在哪一名同学手中,那么就需要站起来分享一本近一段时间所阅读的书目,并说一说自己在阅读以后积累的好词好句和优秀段落。同时也可以通过飞花令的方式鼓励学生们更多地去积累一些古诗词。
(二)鼓励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把功夫下在日常,学生们想要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想要写出一首好作文,那么首先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和积累习惯。在学习一篇新课文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逐渐从主导地位当中抽离出来,反而是需要将阅读的主导权归还给每一名学生,使学生能够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度的品评。尤其是需要对文章的主体结构、修辞手法以及核心情感表达方式进行相应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学会正确写作。
(三)重视学生的真情实感流露
想要真正的克服模板化和同质化的倾向,那么必须要使得学生从思维上开始重视真情实感的流露,这一点在日常的作文教学环节当中同样也需要有所体现。教师需要不再以网上的模板范文作为教学的重点,反而是说要选取学生们在写作环节当中所流露出来的一些真情实感句子。例如,学生在写自己父母的时候是怎样描写自己父母的外貌的?学生在撰写最喜欢的一件小事的时候又是怎么开头的?一般来说,教师需要全面而广泛地进行优秀词句的搜索,不应当选取一篇优秀作文进行讲解,而是需要在品评和阅读学生们上交的所有作文以后,只要其中有可看借鉴的点,哪怕只有一句话,哪怕只有一个词,也需要将其在课堂当中进行介绍和分析。这样更有助于对学生写作自信心的树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环节当中,想要培育学生更好的写作能力,那么还需要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以一种新的态度去面对写作教学,而不仅仅将其作为学生拿高分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高来胜.让小学生写作的雪球滚起来[J].学周刊,2020(02):113.
[2]林来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