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三个视角

2020-04-08 09:28:54王梦霞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文本

王梦霞

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缺乏,影响了听课评课活动的效果,也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大量的课堂教学诊断实践表明,正确选择诊断视角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学生视角

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诊断,就是站在学生立场上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这应该是课堂教学诊断最为重要的一个视角。学生立场,意味着一切从学生出发。

1.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

教学内容的确定,除了依据文章体式,还要依据学生的需要。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状况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有教师教《动物笑谈》时,用了近30分钟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动物可笑之处的语句进行评析,这一教学内容低于或等同于学生接受水平,课堂看似热闹,但学生所得甚微。有教师面对初一学生讲《西游记》时,将《西游记》杂剧中的唱词和小说对照阅读,解密紧箍儿咒。这一教学内容远超出了初一学生的原有水平,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神情迷茫,课堂气氛沉闷。科学的教学内容深度应该是略高于学生的水平,确保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贴近学生的特点

教师要运用教育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贴着学生设计出富有趣味的语文活動。北京教育学院的吴欣歆教授为初二学生上名著阅读课《西游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1—7回中,如果孙悟空有内心独白,那么他在什么地方可能会有怎样的内心独白,请试以孙悟空的口吻说一说。这个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畅所欲言,在生动丰富的表达中明晰了美猴王的心路历程。

3.教学环节的推进是否尊重学生的地位

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的回答偏离“航向”时,有教师选择了无视或避让,有教师选择将学生的思维强拉到自己预定的轨道,也有教师巧妙利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生成性资源,变“危机”为“契机”,化意外为精彩,这体现的是一种教学机智,更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意识。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还表现在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将自己的阅读结论强塞给学生;表现在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听说读写活动;表现在不刻意追求课的精致和完美,而是更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智成长和自我提升。

二、文本视角

文本视角的诊断,就是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和处理是否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和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大量课堂实例说明:一节课精彩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解读文本和处理文本的功力有关。

1.文本解读是否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

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文本解读,首先看教师的文本解读是否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能否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作者意义(文本意义)、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和个性意义(读者意义),能否处理好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教师上《骆驼祥子》名著阅读课,设计了“老舍先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老舍先生为什么讲这个故事?”“老舍先生为什么能将这个故事讲好?”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关系,辨析人情,探寻人性,进而理解作品主题。教者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深刻而透彻,准确把握了作品的意义,为组织学生深入阅读提供了可能。

2.内容选择是否把握语文的学科特点

课堂教学诊断,不仅要关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还要关注教师是否带领学生学习语言形式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比如,有教师教《梦回繁华》时,让学生看《清明上河图》的视频,赏析这幅画的艺术特色,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这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已经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方向。无论是单篇阅读教学,还是整本书阅读教学,都应将语言学习运用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

3.文本处理是否发挥教学的最大价值

立足文本的课堂教学诊断,要看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文本处理是否以文本理解为基础,能否围绕文本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能否教出这一课或这一本的独到之处,并重点挖掘出其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例如,有教师上《水浒传》阅读推进课时,围绕“评首领,品意蕴”这一学习任务,设计了“谁更胜任首领这一角色?”“好汉中还有谁可以做首领吗?”“你认为宋江能否给大家一个更好的结局?”三个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运用了内容重构策略和对照阅读策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巧妙设计整合性非常强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搭建了深入思考和表达的互动交流平台。这样的处理撬动了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和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思维,充分发挥了这本书的教学价值。

三、教学活动视角

教学活动视角的诊断,主要考察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和组合是否合理及科学有效;教学过程的展开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是否契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环境等教学实际。

1.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关键是适配性,也就是教师所采用的方式或手段是否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配,是否和所教学生相适配。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其效能。有教师在讲《动物笑谈》时,采用交流合作的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找出表现动物“可笑”的语句,小组成员轮流上台朗读、交流。合作用在此处并不合宜,因为这样的学习内容本身并没有合作探究的空间。而且,合作学习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分工、具体的指导,就会流于形式。

2.教学程序的安排是否具有合理的逻辑顺序

教学活动视角的诊断,不能忽略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课堂教学的规律等。要看教学过程是否有一个明确而合理的逻辑起点,教学程序的安排是否有一个合理的逻辑顺序。有教师教《中国石拱桥》,设计的问题顺序是: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结合说明方法和语言,谈谈说明文文体的特征;概括每段大意,理清说明顺序。显然,三个问题的安排不符合逻辑顺序,应该先引导学生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或概括每段大意,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再学习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3.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能优化课堂的学习效果

教学活动视角的诊断,还应注重教师能否设计出富有创意的语文活动,以教师的智慧创建富有活力的课堂,优化学习效果。比如整本书阅读的作业设计:读完《傅雷家书》,请为本书设计一个腰封,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金句,并配上一段推荐语;读完《朝花夕拾》,请为藤野先生设计微信头像和个性签名,并模仿《见字如面》,以鲁迅的口吻给书中的某一个人写封信;读完《艾青诗选》,选择你喜欢的诗歌配乐朗诵,并创作诗歌致敬诗人。这些富有创意和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的兴趣,全面反馈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视角、文本视角和教学活动视角的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提高课堂教学诊断能力,促进语文学科研究的发展,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江苏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研究”(B-b/2013/02/309)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文本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