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经历数学发现之旅
——记一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

2020-04-08 10:13沈秋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因数两位数算式

□沈秋红

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有学生出现21×19=20×20=400这样的错误,把加法计算中移多补少的方法误用到乘法算式中。笔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学生对乘法计算的算理是否理解?根据以上错例,笔者设计了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并与“面积”单元的内容相整合,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通过比较,发现两个因数和相等的这类乘法算式的变化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比较积的大小,根据规律进行计算;数形结合,有效理解乘法计算与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浙江省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说: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立场、单元视角、有机整合、适度拓展”的原则。这堂课笔者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练习,把相关联的知识整合起来进行教学,既关注基础,又适度进行拓展。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一、立足学生立场,落实基础,开拓思维发展

【教学片段1】

教师出示如下情境:

学校组织三年级学生看电影,共398 人,下面哪个电影院比较合适?

①号影院:有21排座位,每排可容纳19人。

②号影院:有22排座位,每排可容纳18人。

③号影院:有23排座位,每排可容纳17人。

估一估每个电影院大约有多少个座位;算一算每个电影院的准确座位数。

学生通过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得到三个影院具体的座位数。

①号影院:21×19=399。

②号影院:22×18=396。

③号影院:23×17=391。

显然,选择①号影院比较合适,因为另外两个影院的座位数小于学生人数。

教师应通过让学生估一估,帮助他们养成先估再算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观察学生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两个因数都估、只估其中一个因数。再经过计算,使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得到巩固。不足之处在于“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这一子目标未能较好体现。在具体情境中估算,要考虑估大估小的问题,从这一点考虑,本组材料中的数据可以再作调整,使教学目标更加细化。

师:谁来猜一猜,接下来老师会出一道怎样的算式?

生:24×16。

师: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

生:大约是400,但比400要小。

生:我觉得比391还要小。

师:到底是多少,需要摆一摆竖式。

计算后得出结果:24×16=384。

这时黑板上共有5个算式:

20×20=400;21×19=399;22×18=396;23×17=391;24×16=384。

师:仔细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两个因数的和一样,都是40,而差不相同。

生:一个因数在逐渐变大,另一个因数在逐渐变小。

生:我发现积越来越小了……

小结:在这组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和相等,这两个因数越接近,积就越大,否则就越小,可以用下面的图形(大小)来表示。

通过观察与比较,学生明白和相同的两个因数,积可以不相同,这与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可以不同是同样道理。

二、巧用生成资源,调整策略,捕捉智慧亮点

【教学片段2】

生:我发现算式的得数有规律地在变化。400到399 少1,399 到396 少3,396 到391 少5,391 到384 少7。接下来就是少9,所以我能直接说出25×15的答案,384-9,是375。

学生的发现马上就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共鸣:是的是的,我也发现了,这样我们还可以直接计算26×14,27×13……这些算式的结果了。

板书整理: 20×20=400

21×19=399 22×18=396 23×17=391 24×16=384

小结:(两因数)和相等的一组乘法算式,其中一个因数逐渐变大(或变小),积逐渐小1,小3,小5,小7,小9……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的这个规律很有用,但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一组算式都适用这个规律呢?

生:老师,你给我们出一组类似的算式,我们先根据规律计算,然后再列竖式来验证下就行了。

师(把问题抛给学生):那谁能给我们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呢?

(学生兴趣盎然,都举手要求给大家出题目。教师要求同桌合作,一生出题一生说答案,然后列竖式验证得数的正确性。之后教师出示以下两组算式)

①根据25×25=625,计算:

26×24= 27×23= 28×22= 29×21=

②根据50×50=2500,计算:

51×49= 52×48= 53×47= 54×46=

大部分学生都能直接写出结果,很是得意。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讨论,并进行适当的归纳与对比。两位数乘两位数和相等的这组算式,学生不仅判断出积的大小关系,还找出前后两个算式间的关系与规律,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三、善用再生资源,深度思维,丰富细化目标

【教学片段3】

课上到此时教师准备告一段落,学生也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这时传来一个弱弱的带着质疑的声音:如果两个因数离50 比较远的话,算起来很麻烦。如计算55×45,还得把前面的算式都写出来,太麻烦了,还不如直接写竖式。

课堂再次变得安静,学生似乎都在思考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并陆续有人点头表示认同。

教学要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安静之后一定会有爆发。一分多钟之后,课堂上出现了几只高高举起的小手。

生:老师,我有办法了。不用写出55×45 前面的算式,也能直接计算它的答案。

师:很期待你的想法!

生:只要把下面的算式都和第一个算式去比较就可以了,比如21×19=399,20×20=400这两个算式中的第一个因数21 与20 相差1,得数399 与400 相差1;同理22×18=396,20×20=400 中的第一个因数22 与20 相差2,得数相差4(2×2=4);23×17=391,20×20=400 中的23 与20 相差3,得数相差9(3×3=9),所以计算55×45,我们只要看第一个因数55 与50 相差几(5),得数就相差几乘几的积(5×5=25),只要用2500-25就可以了。

其他同学纷纷列竖式验证其正确性,课堂上自觉地响起了热烈的鼓掌声。

板书整理:

小结:(两因数)和相等的一组乘法算式,与两个因数相等的算式相比,其中一个因数增加(或者减少)几,积就减少几乘几的积(即几的平方数)。

生:老师,我能计算59×41=50×50-9×9=2500-81=2419(参考50×50)。

生:我知道36×44=40×40-4×4=1600-16=1584(参考40×40)。

生:27×23=25×25-2×2=625-4=621(参考25×25)。

……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①根据35×35=1225,

计算36×34=1225-( )=( )

37×33= 38×32= 39×31=

②根据89×89=7921,

计算92×86=7921-( )=( )

95×83= 97×81=

③直接写出答案63×57= 106×94=

④( )×( )=( )

教师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意见,善于发现各种有价值的资源(再生资源),给学生提供进行质疑、争论、反驳的机会,并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作为“即时目标”,打造具有高阶思维的课堂。

四、数形结合,回归整体,强化学习效果

【教学片段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下一单元就是“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如何践行计算教学与空间图形的有效结合。结合本课例,对于“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显然可以解释得更加到位;同时也是对前面发现的规律的实际应用。

教师出示思维练习:王大伯用24 米长的竹篱笆围一块菜地,怎样围面积最大(注:长和宽都是整米数)?

用24 米长的竹篱笆围长方形,也就是长方形菜地的周长是24米,那么长加宽等于12米,表格呈现以下6种情况。

周长(米)24长(米)6 7 8 9 10 11宽(米)6 5 4 3 2 1面积(平方米)6×6=36 7×5=35 8×4=32 9×3=27 10×2=20 11×1=11

观察面积这一列算式:

得出结论:

①当长为11 米,宽为1 米时,长和宽相差最大,面积最小,是11平方米。

②当长为6米,宽为6米时,长和宽最接近(此时刚好是一个正方形),面积最大,是36平方米。

③跟正方形边长相比,长(或者宽)相差1 米,面积就相差1平方米,长(或者宽)相差5米,面积就相差25(5×5)平方米。

图形呈现(单位:米)如下。

7×5=35。把6×6 正方形最下面的1 排小正方形(6 个)旋转90°拼接到右边,结果多出一个小正方形。

8×4=32。把6×6 正方形最下面的2 排小正方形旋转90°拼接到右边,结果多出4个小正方形。

继续拼接下去,就会多出9(32)个,16(42)个,25(52)个小正方形。

教师出示拓展练习:李阿姨家有一块用竹篱笆围成的长方形菜地,长36 米,宽28 米,现在要进行改建,要求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增加菜地的面积,可以吗?最多能增加多少平方米?

经过计算最多能增加:4×4=16(平方米)。

如果用字母式表示,就是:

可得到a×a-b×b=(a+b)×(a-b),即平方差公式。

两位数乘两位数,学生发现了三条规律,由浅入深,结合这三条规律,用数形结合方式进一步加以验证巩固,同时也使得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因为有算式的支撑更加明确,更加丰富。学生明白了随着长和宽的变化,面积是如何变化的,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感悟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连通的。

学生经历的数学发现之旅,是他们高阶思维发展的体现。

猜你喜欢
因数两位数算式
巧算两位数加法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怎么写算式
因数和倍数的多种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