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苗苗
摘要:常言道,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学,好的课堂导入往往决定了这节课的节奏以及效果。小学生正处于好动和个性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就意味着其注意力容易分散,良好有趣的导入能让学生迅速找到学的兴趣而对这节课有热情。导入其实没有太多固定形式,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衔接新旧知识,部分老师过于依赖复习导入,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过度依赖老师抛出的“拐杖”。因此,教师备课需要慎重思考,并且设计课堂导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课堂导入 措施
引言
有趣的导入往往能让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回到课堂。积极的学习源于学生的兴趣,所以课堂导入需要不断思考凝练,但是绝非模式化、套路化。
一、复习导入存在的问题
由于小学数学难度呈螺旋上升的编排形式,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关联性特别强。各部分的知识点绝非孤立的,所以很多教师在备课时着力于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将其密切联系,“以旧迎新”,这就是复习导入。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巩固旧识,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却也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找这样的“关联点”的机会。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时是否真的会主动思考这个问题与已经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储备的这个过程,由教师进行备课时认真思考,并且无缝衔接,“艺术化”地设计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可是这到底是桥梁作用还是扔不掉的拐杖?
二、复习导入的问题分析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关注到:分数单位的统一是计算的关键,而分数单位的统一计算在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已经学习过,所以很多老师的设计都是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比如笔者的设计:
师:听说你们有个农场,我们也规划了试验田,一起来看一看,你会算吗?15+35=?
师:说说看,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追问:为什么可以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分母相同就是?)(板书同分母分数)
预:1个15加3个15
师总结:所以分母相同就是分数单位相同,相同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预:1个15加3个15
然后才开始新课的授知:
师:这是另一块规划的试验田。说说看,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①黄瓜和番茄一共占地几分之几?12+14
②黄瓜比番茄多占地几分之几?12-14
③还剩这块地的几分之几?1-12+14
新旧知识关联度越高,用这样的导入似乎越顺当,这样的设计确实也体现了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而且备知识的前后体系,课堂也有序而良好地过渡到了新知识的教学。学生没有太多纠结于异分母分数怎样去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必要性,以及异分母分数计算的矛盾都没能出现。学生们接受程度很高,因为已经在导入部分强调了同分数单位,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能够解释这样通分的道理。但是这样的懂是真的明白还是鹦鹉学舌?
甚至有老师在教学这节课,为了复习的铺垫,把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都拿来比较了,一大摊子铺出来,突出相同单位,看起来高屋建瓴,将知识体系理清楚了。然而在后续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这样的設计确实把前面的知识教学顺利了,但是头重脚轻了,作为计算课,练习都没办法给足够的时间。那是不是讲清了,学生就真的明确算理了?并不是。
三、复习导入需慎重思考
孩子们的大脑就像一座大型的数据库,里面存着各种数据,区别是有的有序地码放着,有的凌乱地散落着,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但是在数据调取时,调取的技巧都是孩子们的宝藏。新旧知识已有连接,但是如果每一次这样的连接都是由教师提出,那就让学生失去在茫茫脑海中提取信息的机会,更别说黏合信息进行转化了,这如何提高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主动解决问题的技能呢?这样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在的教材,基本没有课前的复习练习,这是为什么?笔者浅薄地猜测:第一,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第二,直接进入主题,简洁明了;第三,真实经历困难,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铺垫下解决问题。
所以在研读教材时,教师应该注意这一问题,依托情境,试着让学生去发现,去经历问题的解决,然后总结,那么脑海里的知识就像大海里的珍珠,被串联起来了。预设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一位老师改进后的教学,就让人感觉到“舒服”。这位教师在后来的教学中,改变了之前的设计,直接出示情境,问学生黄瓜和番茄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学生们的列式很顺利:12+14,接着绝大部分学生真实经历了问题的探究:怎样计算?有的画图,有的通分,有的却因为直觉,直接分母加分母、分子加分子或者分子加分子,分母出现矛盾点。然后教师艺术地选择呈现顺序:①分子直接相加,分母直接相加,可以吗?不可以。留下疑问:为什么?②通过画图突出12的变化,使学生了解在图中计算结果的含义。③呈现通分计算的计算形式,让学生自己理解算理,然后再结合学生的理解,说一说异分母分数加加减计算的问题:分数单位不同。果然在这样的改变后,学生在经历了困难和困惑后,有了需求,对于数理的理解主动多了,也更加深刻了,后面在教学不是倍数关系,以及含1的计算中学生的学习速度更快,对算理更清晰。这位老师,导入设计改变,而将原先的导入部分整数、小数、分数比较放在最后,学生的解释思路清晰,而且过程异常迅速,整个课堂显得尤为高效,完成得特别精彩。
四、课堂导入设计的建议
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数学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怎能因为习惯而一成不变地备课、上课?即使了然于胸,老师也应该慎重对待课前复习,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体验冲突和困难,然后适时引导。学生在经历抽丝剥茧的思考之后,才能产生豁然开朗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让学生铭记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方法。小学数学学习在这种经历中的学习才是学生建立核心素养的课堂。
教无定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常用的课堂导入有情境导入、故事导入、谈话导入、复习导入等。而随着时代发展,部分老师勤于思考,倾向寓教于乐,于是有了游戏导入、表演导入、借助媒体导入、借助其他学科导入等。在思考过程中,新兴的导入方式确实也会让人眼前一亮。
做好课前导入需要把一节常态课当成公开课去设计:①教学备课中教师不过多依赖现有的备课笔记,可以参考但更应该尝试设计不同的课前导入,备课环节多用心才能避免走入套路;②在教学中多尝试不同的课前导入;③课后多思考,进行反思总结,甚至课后的二次设计,方能凝结出更加优秀的课前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导入设计得精彩,一节课往往就成功了一半。面对小学生,有效的导入可以让学生以饱满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求知欲的激发以及主动性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方式有很多,却需要教师的重视和创新。让课堂有魅力的老师才是有魅力的老师,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从课堂导入开始。
参考文献:
[1]倪丽梅.谈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J].数学教学通讯,2006(1).
[2]马伟中.小学数学实验开发与设计的几点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6(Z4):13-14.
[3]赵岩.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祖国,2017(14):257.
[4]王敬.关于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几点思考[J].情感读本,2016(5):76-77.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