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中职电子专业“三教”改革的实践探究

2020-04-07 11:13雷艳秋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电子专业信息化技术中职学校

【摘 要】本文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三教”(教师、教材、教法)的存在的问题,论述构建“一平三共一赛”平台的解决对策,旨在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优化,进而开发出具有实践特色的教材及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真正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子专业 信息化技术 “三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4-0046-03

“三教”改革是对教师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的统称,它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贯穿于职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简而言之,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形成的整体闭环解决了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基于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化蓬勃发展和地方教育信息化大力建设的背景,信息化教学与“三教”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电子专业的“三教”改革滞后,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导致信息技术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一、中职电子专业“三教”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缺乏统筹,实效性低。教师、教材、教法覆盖了教育教学的主体与客体,在比较完整的信息化平台中,“三教”应该表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性。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首先,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电子专业的转型教师比重很大。学校为了完成专业的教学任务,在对口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必然要从相关专业吸纳教师,有些学校电子专业的非对口教师占比甚至达到 70%,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平严重制约职业教育的质量。其次,针对信息化背景进行的教材改革大多是在电子专业再增设一门计算机课程,所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较小。以课程罗列的方式达成教材改革,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让教师完成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无疑是天方夜谭。

(二)缺乏标准,参差不齐。信息化平台介入职业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促成教育标准的统一化和系统化。但是在教师、教材和教法的局限下,很多优质的资源得不到使用与开发。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职业学校更多的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例如,教材沿用高职院校的教材,只是把内容调整为更基础一些,使难度有所降低;教法的使用是以教师信息化的掌握程度为基础等,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和实际教学两张皮,无法完成由资源到标准的转化工作。

(三)缺乏动力,教用分裂。改革是长期和深刻的工作,职业教育历来存在深层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源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定位偏差,也和教育资源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教师以传统的授课方式完成教学工作,每一节课都是“讲授—演示—练习”三步走,早已经和外部信息技术带来的职业需求有了无可弥补的缝隙。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实用技能少,就不能转化为工作能力,一旦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因为没有信息思维,综合技能又比较低,只能在上岗后再次接受培训,或者不被用人单位录用,导致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

二、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电子专业“三教”改革实践策略

(一)构建“一平三共一赛”平台,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一平三共一赛”即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一个信息化教学平台,围绕平台共建教学创新团队、共建课程体系和开发活页式教材、共建“三教”改革的保障条件,以竞赛方式探讨教学方法改革等。这个体系的构建需要有坚实的制度作保障。制度大致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客观条件的建设,如经费保障、制度保障、智慧教室建设等;第二个部分是机制建设,如保障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制度保障,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国家与政府应该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相应的支持。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广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都属于政策保障。此外,学校还可以采取和企业合作联办的方式,各自投入一定的资金,帮助职业学校建设智慧教室,落实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制度。例如,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从 2018 年开始与公司合作,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模式,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提供人力资源和信息数据,公司负责提供技术帮助和科研开发的经费,大幅度推进了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实施“一平三共一赛”平台,以师资培育为基础。教学创新团队是改革的基础。而团队的建设主要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轴心。“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的实践技能。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借助信息技术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途径。首先,为教师举办电子专业方面的培训,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开展线上线下双轨教学。在信息化平台的帮助下,教师的培训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获取全国范围内最优秀的培训资源,同时降低学校的师资培训成本。其次,通过校企之间的互兼互聘,让教师真正参与到电子专业涉及的工种中,了解当下所授专业的信息化程度、使用的信息化工具的种类等;同时为教师布置与信息化相关的研究课题,课题中规定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与学生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交流的课时数,让教师从宏观上和具体操作上都能愈加熟练地运用信息化平台,培育教师的信息化思维,让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最后,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建实习公司,学校为实习公司提供场地、设备,由专业教师组织运营,这样的做法属于创新性培育的范畴,其目的在于培养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教师。而且在学校自组的企业中,更便于学校领导观察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甄选出专业的“带头人”,让其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到专业建设工作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也为后期职称评定、送培晋升等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三)依托“一平三共一赛”平台,以教材开发为核心。教材是专业课程实施的载体,是“三教”改革的核心内容,教材的编写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中职的教材已经进入到校企合作编写活页式教材、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线上线下结合运用“立体式”教材的阶段,这种变化将学校的实际情况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做出平衡与调整,实现了人才培育的适度化和实用性。可以说,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让教材实现“教、学、做合一”。为此,信息化教材的开发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在课前做问题观察与资料收集的工作,组成教学内容,将它们以课件、微课等形式放置到信息化平台上,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第二,课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以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开展,大家就预习过程中集中提出的问题先进行交流研讨,再从教师处获得指导;第三,在课后使用信息化平台为课后复习服务,学生除了需要完成教師布置的作业,还要做一些资料的整理与查阅工作,并将完成的作业重新放置到平台上,等待教师的检查与批改。

例如,《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其教学内容是根据中职课程教学标准、企业模拟电子技术应用和全国技能大赛三个方面提供的信息组合而成的,最终确定为 Multisim 仿真软件、LabVIEW 可视化图形编程软件的学习。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使用 NI ELVIS II 教学虚拟仪器套件,它是 12 款仪器的组合,需要学生在前期的课程学习和平台预习中加以熟悉。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查阅资料,在信息化平台上提交自己的课前思考结果和预习问题。课上教师就会根据预习的反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而不是对 12 款仪器均匀用力,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课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平台的课程,进行复习巩固,还可以上传自己的設计思路及设计方案到平台,让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以破解模拟电子技术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团队必须和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标准,确定实践模块与内容,把企业的电子实战案例融入进去,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体现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让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以“实践”为主轴清晰起来,做到“做中学、学中做”,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全面服务职业教育。

(四)发展“一平三共一赛”平台,以教法改革为创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育必须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了高效、实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教法的改革迫在眉睫。首先,混合式教学法融合了线上与线下两种教学方式。教师研究学生,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专业特点,看看哪些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而思考那些学生不感兴趣又必须学的内容该如何进行引导。为了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地了解,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为学生做一个电子记录本,其中包括学习点导引页、资料查询备注页、学习难点记录页、问题排除方法页、自我评价页等,学生登录信息化平台,就可以根据引导进行个人的任务学习。这样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先通过自主的思考学习获得一些收获,再使用线下集体学习的方式得到教师的指导。

现代学徒制也是当前职业教育习惯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学生以学徒、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指导下参与企业生产劳动,按照企业的标准与要求进行工作,把原来学校单一的教学标准变成更为客观的综合指标,自然而然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职业教育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赛促学”,这个特点完全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融合到教法改革中。“以赛促教”教学法将学生组合成一个个团队,教师或是企业布置一个命题,由学生团队合作完成。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可以随时登录信息化平台记录下自己团队的完成情况;教师也可以登录信息化平台,检查学生的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时候,教师会做一些点评,例如在电路课题的演示中,教师会着重提示学生电路的设计与改进,让学生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创新上。到了小组展示环节,也就是教师(企业)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环节时,可以使用信息化平台的录播功能与展示功能,让各个小组完成研究课题的汇报展示工作,接下来由各组的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评价与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点”,进而将学习的内容逐渐地延伸下去,在聚集形成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充教学容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从这一点来看,“三教”改革的内部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革实践,都能对整体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综上所述,“三教”的改革与实践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基。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电子专业教学中,职业学校要审时度势主动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以提高师资队伍信息化素养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主观基础,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信息化教材为客观基础,以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将主客观要素整合在一起,进而获得持之以恒的“三教”改革动力,最终实现中职电子专业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宁,冯金龙,钱 蕾.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式和特色探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6(Z6).

[2]唐 鸣.智慧教育引领下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04).

[3]刘和海,戴濛濛.“互联网+”时代个性化学习实践路径:从“因材施教”走向“可因材施教”[J].中国电化教育,2019(07).

[4]曹皓波.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中职电子专业‘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GXZZJG2020B188)。

【作者简介】雷艳秋(1977— ),女,壮族,籍贯广西宜州,本科,高级讲师,现就职于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应用教学。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电子专业信息化技术中职学校
珠海市物流现状问题与发展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受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和对策
德育工作浅谈
中等职业教育电子专业吸引力提升的研究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电子专业教学的探讨
浅析信息化技术在一体化手术室建设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