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涛
摘要:在高职院校教学环节,要培养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要求、以技能和实践为发展核心的“双师型”队伍,本文从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所发起的教学活动出发,论述在新的教学要求之下,建设“双师型”队伍具体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毫无疑问,在新的教育格局之下,高职院校要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提升院校本身的对外竞争力,就必须在教学配置、师资团队等硬件条件上苦下功夫。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双师型”教师团队已然成为带动教师长远发展的重要措施,如何建立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并以此为资本,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新型人才,这是当今职业院校发展环节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落实进修政策,提高竞争水平
从教学的角度看,“双师型”队伍具有更为明显的教学优势,在相同的教学周期内,是“双师型”队伍能够利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教学输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大部分职业院校并不能明确掌握工作重点[1]。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组建、输入依赖于教师的自我意识与教师团体的综合能力,其处理问题的积极性较低,高职院校应落实进修政策,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环节,高职院校应引入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积极落实在职进修政策,要求相关教师及时吸收多元营养,在提升对内学术水平的同时,优化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围绕现阶段的职业技能教学要求苦下功夫,在掌握前沿发展动态之后,全面提升个人的竞争能力与发展水平,在师德建设、工作素质、个人能力等层面上真正满足“双师型”教师的相关要求;职业院校应围绕高职教育发展趋势下工夫,在注重内部教师培养的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相关考试、竞争当中,取得相关的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对应的教育培训,在已有的教学环境中,利用新的教学资源打开发展的大门。
二、活用师资基地,落实培养政策
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际培养及应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部分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建设依然存在着认识误区,其肤浅的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为高职院校本身服务的教师队伍,其相关建设、培训工作也应该由高职院校独立完成[2]。但在固定的培育范围内高职院校所能提供的学习资源与成长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资源供给能够满足培育需求,则高职院校可以独立建设一支综合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如果资源供给能力与教师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在浪费大量资源的情况下,相关工作很有可能成为无用功。
高职院校要学会活用师资培训基地,围绕师资培训基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集中教学资源的同时,积极响应培训机构所提出的优惠政策,实现教育资源的完全应用与开发,为高职教师的未来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成长平台。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形式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学科和专业,在培养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学会在师资基地中吸取养分,选拔理论知识丰富、操作技能扎实的新型教师参与到相关培训活动当中,在拓宽教师视野的同时,帮助教师更新专业技能,发挥师资基地的人力资源优势,依靠教师群体之间的相互带动,为相关教师注入更为充沛的发展动力。
三、校企合作培养,建立对外互动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所输出的技能型人才直接被各大用人单位所接受,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就要从基本教学特点出发,落实校企合作培养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派相关教师到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中参加对应培训[3]。高职院校相关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先驱作用,了解用人需求,了解技能需求,才能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环节奉獻力量。
高职院校可与对应的用人单位开展合作,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求相关教师前往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深化个人技能,在提升个人操作水平的同时,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脱节的问题,为教师技能与教学内容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和目标,提升教师的内在硬实力;高职院校应建立合理的知识更新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相关更新,了解所从事专业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更新相关内容,在学习中强化实践操作。
结束语: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在提升教师综合专业技能与素质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制,环节教学要求与教师能力之间的矛盾,在提升教师个人技能与教学技能的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确保相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展开。
参考文献:
[1]王艳红. 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7(4):227-228.
[2]李东侠, 万金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构建[J]. 科技视界, 2018(26).
[3]朱明福. 谈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