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生活化历史教学:变旁观者为体验者

2020-04-07 17:53霍桂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旁观者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

霍桂香

[摘要]历史教学要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就必须让学生从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体验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历史资源、现实资源和实践资源,从而实施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的资源,能为历史教学保鲜、增色、调味。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旁观者;体验者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4-0068-02

历史是对过去的浓缩。从时空视角来看,历史与学生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因而历史总是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将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历史课堂死气沉沉、索然无味。历史总是人的历史,正是人类的生活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因而,历史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体验者。

一、发掘历史资源,让生活为历史保鲜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分为两类:一类为宏达的历史叙事,比如“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其中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另一类为微小故事,比如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在南泥湾进行的生产自救运动中的故事就属于微小故事。宏达的历史叙事往往是概念性的东西,而微小的故事则能更好地反映历史。发掘历史资源,就是要发掘历史中的微小事物、事件等,从而让历史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感知。

比如必修1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其中第一节内容为“‘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教科书中的叙事概括性较强,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初衷,但林彪、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操纵、煽动“文革”,揪斗“走资派”“反动权威”“牛鬼蛇神”等行为违背了毛泽东的初衷。通过教材学习,学生对于那段历史只是形成了“民主法治的践踏”这样一种抽象化的认知。如何让学生感受、体验那段历史?笔者在教学前,要求学生搜集“文革”时期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课堂上,有的学生带来了“毛主席像章”“印有毛主席像的瓷杯”“毛泽东语录”等,有的学生从网络上下载了“文革”中的标语、口号和图片等。这些鲜活的资源,将脱离学生生活的历史还原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生活画卷,使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到“文革”的爆发力、影响力、破坏力。

历史总是“人”的历史。“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与启迪。”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注入感性元素,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由于生活元素、生活资源的介入,学生能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体验。鉴古知今,通过对过往历史的感受、体验,学生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历史,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洞察力、认知力、批判力和使命感。

二、发掘现实资源,让生活为历史增色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还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现实资源,从而让生活为历史增色。通过发掘现实资源,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更好地开拓思维。

比如教学必修1《抗日战争》中的《日军的滔天罪行》时,首先就讲到了1937年发生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对于那一段屈辱的历史,许多教师都会让学生在课后观看《屠城血证》《金陵十三钗》等电影作品。笔者在教学中,联系现实,不仅援引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向靖国神社献祭品等时事新闻,还援引了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美化日军侵略等历史。这些现实资源的引入,让学生认识到军国主义、右翼势力在日本仍有相当大的势力,日本对历史的任意涂抹、歪曲其实是对历史的极端不负责任,也说明日本没有对自己在二战中的侵略行为进行认真反省。发掘现实资源,能让历史教学更富有时代气息,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断裂的,而是连续的,历史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关注历史也就是关注现实,从而培养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就是依靠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而引用生活资源,借助生活中的影视、图片、新闻、事物等就能让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也更具说服力。历史课可以是沉静、悠远、古朴的,也可以是富有动感的,还可以是一场视听说的盛宴。以史为镜,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多一份理性。

三、发掘实践资源,让生活为历史调味

许多教师将历史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言说过去,也就是让学生记住朝代更迭、历史人物,从而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只是简单地画画、读读、记记、背背。这样,学生对历史始终是“冷眼旁观者”,是“局外人”。如何让学生获得对历史学习的真切体验?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发掘实践资源,能让生活为历史教学调味,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历史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史学素养的发展。

比如必修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中涉及了三个板块的内容,分别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对于上述内容,教材中的概述比较笼统,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展开实践活动。通过搜寻资料、寻访学者、探寻古迹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比如有学生搜寻了“23名参与了‘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的资料”,从而了解到共和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这些科学家的艰苦奋斗;有学生访问了一些学者,了解了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有学生探寻了相关古迹,以寻求文化发展的脉络……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比如,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文革”期间,国家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为什么共和国还是研发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以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经历过“文革”时期的教育人,他们有着怎样不同的心路历程?……通过实践,学生了解到掌握知识的途径、方法,增强了个人的体验。

通过实践,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历史、开拓思维,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通过实践,枯燥艰深的历史被还原成生动鲜活的历史现象,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与历史产生共鸣。在歷史教学中,通过历史资源、现实资源以及实践资源的发掘,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知,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参与者。

[参考文献]

周健.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J].广西教育,2019(12):61-64.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旁观者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研究评述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悔棋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