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2020-04-07 03:55张夫坚
考试周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情境创设教学实践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师想尽办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尤其是情境創设的方式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和应用,促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科学课堂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科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展开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探讨。

关键词:初中科学;情境创设;教学实践

良好的情境是生成教学行为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前提。科学的抽象思维以及复杂逻辑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和抵触的心理,降低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性,所以对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如果不创设情境只是平铺直叙进行上课,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复杂的内容植入一个良好的情境当中,则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具体而又形象的知识,并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保证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此,教师可根据科学知识运用情境创设法,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融入一定的情境中,启迪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进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情境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创新非常有必要。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对课堂氛围的活跃以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注重情境教学的运用,以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调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进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一)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可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是因为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所以说在初中科学课堂上运用情境创设法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理论内容与实际活动相结合,以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可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知识的用途,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价值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动机,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科学知识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平铺直叙化的教学,很难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收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为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增添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科学问题研究和解决过程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乐趣,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科学情境教学的实施原则

科学作为初中阶段学生首先接触到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对初中生而言较为枯燥,难以理解,所以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科学课堂上创设情景时应注意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以保证情境的创设能真正起到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促进作用。

(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知识除了具有一定的严谨性特征之外,还有一定的人文性特征,因此,在创设科学情景时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原则,如果缺乏人文性或者科学性,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人文性的统领下创设科学情境,可有效促进师生交流,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科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趣味性与和谐性相结合的原则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通常对感兴趣的事情非常热情,而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往往难以投入其中,为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点,在科学情境创设中遵循趣味性原则,引导学生对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从中感受科学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真正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探究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时需选择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或者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才能引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进而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学生容易接受的课堂活动,以促进学生主动投入科学学习中,探索解决科学知识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科学情境创设中,教师要重视探究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四)创新性与真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为达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目的,常常把科学问题分解或者抽象成一定的模型后再给学生讲解,长此以往下去,就会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对简化或者抽象之后的问题有办法,而一旦碰到原始性的科学问题就找不到解决办法。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创新性与真实性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的教学情境,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科学问题,进而探寻到解决办法,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接近性与诱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情境的创设要遵循接近性与诱发性原则,具体而言就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经验为依据,创设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的生动教学情境,以此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努力思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常说采摘水果的时候,要“跳起来拿”。

三、 初中科学课堂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改变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与此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主动分析,由此让学生感悟和理解科学的进程,从而享受科学学习的乐趣。教学研究表明,故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科学教学中。我们都知道,科学教材中知识的背后有着有趣的故事,所以,教师完全可抓住这一特点来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材,挖掘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以此为依据创设故事情境,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科学学习中,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水的浮力》这一课内容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阿基米德从浴桶水溢出来的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从而发现了物体有沉浮规律的故事;或者在讲《生物的进化》这一课时,可为学生讲达尔文对大自然热爱的事情,如“达尔文常常利用课下时间到野外去捉昆虫,并采集动植物制作成标本。”这样的故事,不仅能灵活地为学生讲科学知识,还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最终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发现与探究意识。讲《遗传与进化》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让学生知道优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为学生讲达尔文跟其表妹结婚所生的孩子都患有遗传病的故事。利用丰富的历史故事,把科学知识融入故事当中,不仅使课题的引入水到渠成,还能调节课堂氛围,让科学教学变得更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习思维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对启迪学生学习思维有积极作用。如果所设置的科学问题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问题难度引导学生思考,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兴趣,这对引导学生吃透科学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提问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启迪学生学习思维,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很大的进步,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科学教师在领着学生学习《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这节课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在给学生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时候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上课开始,笔者先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根据实验过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老师为什么要用玻璃板而不用普通平面镜呢?想一想,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平面镜和桌面不是垂直的还能不能成像?如果成像,那么像在哪里?另外,在实验过程中烛焰受风的影响,存在安全隐患,蜡烛还会不断变短,使像与物体不等大,想一想能不能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通过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不仅能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能在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以正确的思路去独立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生物、化学、物理、天文、地理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所以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存在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从生活中挖掘一些元素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降低科学知识的学习难度,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原理,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生活情境的巧妙创设,以达到缩短学生与科学间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以《汽化与液化》这一课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知道什么是沸腾、沸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中物理规律的探索能力,若按照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记忆相关的知识也能理解和掌握,但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方式,将科学知识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拿出一个电水壶,在课堂上展示生活中烧水的现象,让学生认真观察,这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烧开后冒出白雾呢?”学生思考一段时间之后再引入汽化与液化的概念,这样既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中环境中,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分析与理解能力。由此可见,科学这门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高度密切的关联,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源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因此,科学教学活动中,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融合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熟练掌握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开展方式,并且要不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更好地保障教学活动的质量。

(四)创设实验情境,促进主动探索

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更是探究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初中生已經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且对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通过开展科学实验,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肉眼看到科学现象,还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对提高学生科学学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科学课堂上,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较少,让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能力仍然不高,影响了科学教学的效果。为改善这一现状,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科学实验的开展,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创设科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给学生展示鲜活的视觉、听觉冲击,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科学的实验步骤中产生超强的责任感,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实验的同时,产生怀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以《观察动物——蜗牛》这一个实验为例,此实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笔者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蜗牛,学生看到蜗牛之后兴趣盎然,相互之间开始对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征等方面展开讨论,趁着学生热情高涨,笔者将大家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发放相应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玻璃板、记录本等,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眼、足、口、壳及触角等部分,并观察其身体受到刺激时的不同反应,并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对相应的科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认真投入科学实验探究中,发现科学知识的趣味性,使其乐于学习,乐于探索,为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科学课堂,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较强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中,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情境教学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实现科学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毛建锋.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13):55-56.

[2]施焕良.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10):20-21.

作者简介:

张夫坚,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情境创设教学实践
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对策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