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睿林 钟晓晴 李楠 赵哲仁 陈秋桐
摘要: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毫无疑问受到社会价值观以及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观赏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以及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大电影出口国,印度电影通过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把印度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传播到全世界。本文重点探讨印度电影所体现的独特文化价值取向和发展情况,希望能从近年来印度电影迅猛的发展态势中寻找一些可供中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印度文化 印度电影 中国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20)04-0172-04
一、印度电影分别在中国和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情况
(一)中国市场
首先介绍一下近年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随着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的热映,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政府紧跟这股浪潮,抓住机会引进了《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厕所英雄》《印度合伙人》《起跑线》等电影,中国市场也成为了印度电影海外市场发展中最大的变数。2018年全年共有10部印度电影在中国上映,数量超过此前10年印度电影在中国上映数的总和,同时不少影片也取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接下来笔者将用图表来说明分析。
尽管在2011年的时候《三傻大闹宝莱坞》就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搏得了相当好的口碑,但它并没有引起很热烈的反响。印度电影真正引起国人的注意还要从2017年算起。尽管有些人觉得印度电影过于冗长且手法浮夸,不符合自己口味。但从数据来看,除去历史类电影,印度的其他社会现实类电影在中国市场上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考虑到中国观众的口味长期受欧美电影主导,以及部分中国观众对印度的一些偏见,能取得这样的票房其实已经是十分好的成绩了。而且从2017年后,印度电影为了适应中国市场,在进入中国前会适当削减歌舞场景,使电影不再那么冗长,客观上增强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接纳程度。
(二)国际市场
近年来印度在海外市场的发行可以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以前印度电影的市场和影响力主要局限在印度国内,如今随着印度电影制作水平和质量口碑的提高,印度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和全球化利好,渐渐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投入,甚至把中日韩等电影大国甩在身后,登上北美等海外电影市场的票房领先地位,与美国的出口差距也越来越小。
由于印度电影带有相当的印度文化特色,所以在打入海外市场时,印度电影必须做出一些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国际观众的口味和观影习惯,在影片宣传期活动中也会尽可能地邀请主创人员参加,提高影片的知名度。以影片发行商Reliance BIG Pictures公司的话来说,就是在海外推行电影时,不仅要在各媒体投放电影广告,而且还对潜在观众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分布定位,然后通过全方位的宣传覆盖所有目标人群。这样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推广策略是印度电影海外发行取得成功的一大秘诀。
下两个表格可以清晰的体现出我国和美国、印度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评价:
通过以上图表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国产影片,在国外影评网站的评分大部分并不如印度、美国的优秀影片高。部分电影,比如《战狼》的海外反响就不好,甚至有外国网友觉得这部电影带有的政治因素太强烈。相比之下,印度的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接纳度就更高,因此就国际化来说,中国电影还有进步的空间。
二、印度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第一,印度渊远的宗教文化。宗教的影响贯穿了整个印度文化,宗教是刻在印度文明基因中的存在,如印度学者许马云·迦比尔在自己著作《印度的遗产》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印度的智力喜欢抽象和普遍的东西。
宗教是印度的诸艺之祖,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位于权力顶点的婆罗门种姓长期掌控文学艺术的教学和创作,并在历史的发展中把宗教镌刻进了文学艺术的各方面。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作为印度教经典的两大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及其衍生作品构成了印度文学的“大半壁江山”;再从艺术角度来说,梵语戏剧作为印度早期艺术集大成者,被认为是大神梵天所创,梵语戏剧家婆罗多在自己的著作《舞论》中将戏剧称作是天神生活的重现,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很多。印度人民饱含着对宗教的虔信和热忱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作品通常有一种“精神溢出于物质的倾向”。
电影也同样深受宗教的影响。印度电影时常从宗教故事中寻找灵感,比如最初的作品《哈里什昌德拉国王》和《火烧楞伽城》的原型就是宗教故事;就算是现代,宗教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比如说《PK》《Oh My God》等作品,它们或是对宗教中不好的传统给予抨击,抑或是给古老的传统注入时代的新动力;宗教文化可以说是印度文化最鲜明的特点,这些电影毫无疑问是值得鼓励的尝试,因为它们不仅促进了意识的觉醒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凭借自身过硬的质量起到了向外传播印度文化的积极作用。
第二,印度艳丽的情感文化。这一点看似和印度宗教文化所提倡的 “出世”相悖。其实不然,印度文化并不排斥世俗生活,相反,印度人民可能拥有着世界上最热情奔放的情感。这个看似反常的现象可以从印度文化中求得解答:印度古代的文学家们认为“味”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而“味”中最重要的便是“爱味”,印度人民的爱是热烈而奔放的,在这种情感驱使下所产生的作品自然就会显得情感色彩饱满,如此也就不难理解这种艳丽的感情文化了。印度人民极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导致他们在作品中总是表现出一种“大张大合”的倾向,这种不同于“中庸文化”的文化观有相当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第三,印度人对社会问题的反思。纵观电影发展的历程,电影始终都在以不同的叙述形式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的艺术性思考,并且这些思考与社会现实相应,印度社会中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题材。随着电影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印度电影迈向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印度电影人从当下生活出发,把各种社会题材的电影搬上银幕,加以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表现技巧,创造出不少耐人寻味的佳作,比如《厕所英雄》反映的是印度社会中的厕所使用问题,《地球上的星星》和《老爸102岁》则分别把焦点放在读写障碍症儿童及空巢老人群体上,《印度合伙人》是全球首部关于女性生理期的电影,还有以女权为主题的《红粉乌托邦》,反映低种姓人群预留制度不公的《预留风波》,体现边远地区选举困难的《倔强的牛顿》等作品,都是从社会现实中找到创作灵感的代表。
批判现实题材的电影总是有些處境“难堪”,尽管我们反对恶意贬低自己国家和文化的行为,但社会总要给予文化工作者一些宽容,允许他们创作有内涵、有深度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印度电影工作者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印度电影主要代表人物
(一)唐狄拉吉·戈温特·巴尔吉
巴尔吉是印度电影的创始人,又被称作印度电影之父。在20世纪初,印度电影的主体是记录片和短片,受到国外故事片和长片的冲击,印度观众对于印度本土的故事片呼声不断。顺应人民的呼声,唐狄拉吉·戈温特·巴尔吉所拍摄的《哈里什昌德拉国王》成为第一部印度人自己制作的印度影片。随后,取材于《摩诃婆罗多》的两部电影《迷人的巴斯马苏尔》和《萨达万和萨维特里》于1914年上映并获得巨大成功。
取材上,巴尔吉的影片大多取材自印度传统史诗和神话故事,发扬印度传统文化;手法上,巴尔吉受到《基督传》的感染,创作中将西方的拍摄手法与印度传统故事结合起来。
(二)萨蒂亚吉特·雷伊
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涌现一股新现实主义的潮流,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新电影”流派。萨蒂亚吉特·雷伊作为“新电影”流派的创始人,引领流派发展。“新电影”流派主张电影作为一种严肃的表达手段而非单纯的娱乐手段,他强调电影应该传达出更多与关怀社会有关的思考。1955年萨蒂亚吉特·雷伊拍摄的《大路之歌》成为印度第一部成熟的电影。
萨蒂亚吉特·雷伊在创作中将微妙的个人特征和鲜明的风格既根植于本土的印度文化,但又带有前瞻性。作为“印度电影新浪潮”的开篇之作,《大路之歌》以清新质朴的风格成为构筑印度电影历史的现实主义旗帜与美学意识的电影之一。雷伊关怀着人们的命运,以“悲悯”的情调和手法,来描绘电影中每一个具有“存在主义姿态”的故事人物,展现了其孤独、焦虑、绝望与悲愁的真实生活面貌。
(三)迪巴卡尔·班纳吉
自成风格的电影导演迪巴卡尔,是新宝莱坞的领军人物。近年来印度电影产业已经形成的美学传统和生产模式遭遇挑战,主流电影之外开始出现其他风格潮流,新词语“反愚蠢电影”应运而生。迪巴卡尔·班纳吉用这个名词来形容自己的电影与宝莱坞主流电影之间的不同。
这类影片的典型特点在于反传统,打破传统电影的风格。影片讲述与众不同、个性十足的故事,追求多样化,更加注重剖析社会真相,同时注重技巧的运用。
四、中国电影产业基本情况和问题
(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国内每年故事片的平均产量仅有80-90部,但随着制片公司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扶持、电影制作资金的增加以及国内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到2005年,年均电影产量已达到260部,并在2012年首次突破600部。随着影片数量的不断上涨,影院的上映能力逐渐无法满足影片产量,因此在2013年、2014年,电影产量出现了下降,但随着经济、科技和院线建设水平的发展,电影行业于2016年出现新突破,故事片的产量达到了653部。但在这个 “春天”之后,中国电影市场显现出疲软态势。2016年的电影票房增速仅有3%。2018年电影资本市场出现严冬,多家影视类上市公司市值蒸发逾千亿元。2019年1-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同比下降约6%,观影人数为6.89亿,同比减少1亿人次。中国电影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因此,接下来电影行业更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提高电影质量来为整个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二)中国电影的主要问题
第一,电影质量跟不上数量。在制片公司、国家政策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国内电影产量节节攀升。但与此同时,令人拍手叫好的佳片却又寥寥无几。
第二,电影票房跟不上电影生产。这一现象自2016年以来尤为明显,票房增速、观影人次增速放缓,中国电影行业在经历了连续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后,逐渐停下了“飞奔的脚步”。其后固然有票房与观影人数的基数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电影本身的质量问题。
第三,受外来电影冲击大。中国电影市场长期存在一种“好莱坞大片热”的局面。截至目前,中国院线上映的票房过10亿的60部电影中,有接近30个席位被外来电影占据。虽然国产片在数量上相较于进口片处于完全的优势,但进口片每年都能在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中占据极大的份额。
第四,出口能力弱。中国每年生产的影片中总有几部能在国内获得极大的反响,但将其放大到世界范围内,影响力便会大大减小。近几年来引进中国的几部印度电影都在中国这个国外市场里取得了颇佳的成绩,并且与美国典型大片一样暂未出现明显衰退的迹象。
中国电影产业还有其他诸如和科技的结合不够、电影档期对票房影响巨大等问题,但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故不再赘述。
五、对中国电影的建议
注重电影本身的质量,发掘中华文化闪光点,增强文化自信。笔者并不是说印度的电影都是上乘之作,但是就近几年所引进的印度电影来看,其本身的质量大多都比较过硬、反应了真切的印度文化和印度社会并且在不断地适应中国市场。中国的电影从业者更应该在今后的电影制作中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把重心放到提升电影的硬实力上,争取创作出质量上乘的电影作品。
注重联系实际。中国和印度的国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有些印度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也有,但是这类电影在中国十分罕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反映社会现实的印度电影就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个反思社会问题的契机。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起跑线》等印度电影把一个鲜活生动的印度展现在中国观众眼前,透过这些电影我们不仅看到了印度社会,某种程度上也看到了中国社会。也就是说,中国的电影人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社会现实上,电影艺术更应该体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主流价值的引导。
扩大海外市场,增强文化影响力。印度电影在进口到中国时去除了中国观众不易接受的部分,而留下了印度文化的精华。中国文化中不乏吸引人的“内容”,如何把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电影的媒介传播出去,扩大我国电影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正是中国电影从业者今后的重要课题。
正如饶曙光所言:“中国电影急需的,就是要大力推进和发展能够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流电影,尤其是主流大片。我们的主流电影,尤其是主流大片,必须在有效表达主流文化价值的同时满足数以亿计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观赏快感,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有效传播主流文化价值。只有这样,电影才能在提升國家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战略中发挥应有的和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乔萌萌:《浅析电影对社会的反映与影响——以宫崎骏电影为例》。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产业进入精耕细作红利期 预计2020年票房达122亿美元[EB/OL].中国日报网, 2019-06-24.
[2]北美3D电影增速放缓,为什么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3D市场?[EB/OL].艾维电影,2017-03-22.
[3]“外国人看中国电影看什么?”[EB/OL].个人图书馆,2016-04-27.[4]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饶曙光.感染的力量——文化软实力与电影[J].当代电影,2008,(02).
[6]牛晶.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年.
[7]王志毅.孟买之声——当代宝莱坞电影之旅[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
[8]《Brave new Bollywood——In conversation with contemporary Hindi filmmakers》——Nirmal Kumar, Preeti Chaturvedi.
[9]《Bollywood》——Tejaswini Ganti.
[10][印]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M].陈韵,译.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
[11]周欣.电影在印度政治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J].世界知识,2019,(10).
[12]谭政.印度电影的多语种生态与管理制度[J].当代电影,2018,(09).
[13]罗艳.印度电影业国际化的崛起与经验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4,(06).
[14]印度电影海外票房为啥远超中韩影片?[EB/OL].搜狐新闻,2017-05-03.
[15]罗艺峰.印度艺术里的精神[J].读书,1987,(07).
[16]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7]孙婉.简谈印度电影[J].电影艺术,1984,(02).
[18]石海军.爱欲正见:印度文化中的艳欲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9]郁龙余.印度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0]水灵.探索宝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方向[J].中国电影市场,2015,(11).
[21]杜冰卉.印度电影在中国的接受情况[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