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其安
摘要: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各种法会中,法师们使用音调演唱“赞”“偈”“咒”“文”的形式被称为“梵呗”。目前这种艺术形式逐渐在失传,很多梵呗由于法会举行时间过长,不符合信众的快节奏生活,已经大大的缩减,而缩减的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梵呗”,比如江苏宝华山隆昌寺的“律腔”梵呗目前已经处于遗失的状态中。本文通过对一些寺院的调研,就梵呗的现状进行阐述,目的是引起相关部门与专业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梵呗” 唱赞 非物质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4-0001-02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份意见的意义重大,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于发展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精神。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为保护历史绵延的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汉传佛教的梵呗艺术,多年来一直没有被人了解,更加没有加以重视与保护。
一、梵呗的历史
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各种法会中,法师们使用音调演唱“赞”“偈”“咒”“文”的形式被称为“梵呗”。目前所见最早记载梵呗的文献是我国梁代高僧释慧皎法师的著作《高僧传》,释慧皎法师在《高僧传》的卷第十三“经师传论”中写到:“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在这段文字中释慧皎讲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以及佛教文献被翻译为汉语后,汉语与古印度语言的发音形成碰撞的状况。释慧皎法师在《高僧传》卷第十三中又写道:“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根据释慧皎法师记载可以推测,梵呗的形成应该在汉代的三国时期,这是因为释慧皎法师所说的陈思王曹植是曹操的儿子。释慧皎法师认为曹植是梵呗的创始人,在山东省的鱼山这个地方创造了汉传佛教的梵呗。梵呗到底是否是曹植创造?这个观点一直有争议,但是汉传佛教梵呗在中国已经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因此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梵呗的音乐特色
梵呗的旋律优美,音乐音域宽广,旋律的起伏很大,而且一字多音,形成了悠长的拖腔。梵呗旋律中还有着调性转换的特色,音乐色彩变化丰富。梵呗的旋律中有很多特点与中国曲牌体戏曲音乐非常相似,相同句数而不同名称的“赞”其旋律都是相同的。比如所有六句赞的旋律、唱词句法结构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内容。梵呗旋律的这种特色与中国曲牌体的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曲牌体戏曲中,同一种曲牌可以填上不同的唱词演唱,也就是旋律相同,唱词的句法结构统一,唱词内容不同。在梵呗发展的历史中,戏曲音乐一直与梵呗的关系密切,因此梵呗旋律的这种一曲多用的特色是梵呗发展历史中不断与戏曲融合所形成的。
梵呗的旋律还有着各种不同的腔系,主要有梵腔、书腔、道腔、律腔四种。梵腔的风格飘逸,书腔的风格优雅,道腔的风格苍凉,而律腔的风格则庄严、高亢。全国各所寺院演唱的梵呗都为出自一个“母体”的同曲变体,但是由于受到各地方言、地方民族音乐风格的影响还略有些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就是梵呗的民间文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梵呗的音乐内涵丰富,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梵呗与我国传统的民族器乐曲、戏曲、民歌相互吸纳、融合,集聚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所有的元素。因此说梵呗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结晶,是中国民族音乐历史发展的活化石。
三、濒临失传的律腔梵呗现状
梵呗在历史上一直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目前也是如此,很少有人系统的进行记谱、整理,因此有些演唱难度较高的梵呗由此而失传。比如江苏句容宝华山隆昌寺用律腔演唱的大板焰口已经基本失传。只能尽量寻找当年隆昌寺传法之人,并录音记谱,尽可能的保留这些遗风余韵。
另外,当前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时代性与传统性产生碰撞,广大的信众不能接受需用很长时间完成的佛教法会,佛教法会的梵呗也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流失。流失的表现主要是慢板的唱颂改成快板演唱;原本该有的演唱被改为诵读;被称为“海潮音”的三宝腔被现代流行歌曲的旋律取代。近年来由于出家的人数逐渐在减少,今后能够在大型法会中完整的演唱梵呗的法师将会非常缺乏,梵呗完全可能会失传。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保护中国汉传佛教梵呗一件迫切的事项,是抢救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的一项紧迫工作。
比如江苏句容宝华山隆昌寺的梵呗,因为在佛教“传戒”时唱。所以被称为“律腔”,这中梵呗在全国寺院中是独树一帜的,其唱腔的旋律高亢,法器(打击乐器)的敲击板式与其他寺院不同,所以“律腔”梵呗是非常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但是目前已经濒临失传。笔者在2019年准备收集与抢救“律腔”梵呗,多次赴宝华山隆昌寺采访调研。隆昌寺方丈新平法师介绍:“宝华山隆昌寺的梵呗大约是在明末清初,见月住持隆昌寺时逐渐开始规范律腔梵呗,从‘华严字母和‘渔山梵呗以及其他寺院梵呗的旋律中提炼出宝华山这种独特的唱诵,然后通过一些法师专研发展,最后形成了律腔梵呗,而真正成熟是在康熙初年。当年老和尚教梵呗是不允许使用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他们认为如果使用录音等设备记录,那学唱时会不珍惜、不认真,会缺乏紧迫感,不允许录音实为是要年轻法师产生紧迫感,有稍纵即逝的危机感。因为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使得现在没有任何录音资料,这也是形成目前处于失传状态的原因”。笔者目前已经与宝华山隆昌寺约定,尽力抢救保护“律腔”梵呗。上海教委2019年“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对《汉传佛教禅腔、律腔、上江腔三大腔系梵呗的收集记谱与研究》予以立项,就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在此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以及学术界的学者们都来关心保护梵呗的工作,尤其是“律腔”梵呗。
四、结语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梵呗记谱的音乐学者,笔者提议有关部门要重视梵呗的记谱工作,这是因为中国汉传佛教的梵呗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在历史发展中,每个朝代都有高僧大德在不断地完善梵呗,经过历史长河的提炼,梵呗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体系完整的种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保护与记录梵呗是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要求相符合的。
记录梵呗的乐谱是把梵呗旋律“凝固”在纸面上,不管梵呗在以后的岁月中如何發展,至少记录的乐谱能够把当下的梵呗演唱形态保存下来,可以供研究佛教文化的学者研究。在记录乐谱的同时,梵呗依然可以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这是不相矛盾的。
参考文献:
[1]上海佛学书局.佛教念诵集[M].上海:上海佛学书局,2009.
[2]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梁]释慧皎.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宋]赞宁.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