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

2016-05-17 12:17宋亓
电影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女权主义

[摘要]女权主义在近些年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最具争议性的话题,而电影是一种能够表现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女权主义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从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女权主义就一直在渗透电影的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电影的女权主义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国内的电影中仍然存在一些大的问题。文章主要讲述了笔者对于中国电影中的女权主义思想,从开始到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情况及感悟,并通过表演方面的专业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词]女权主义;电影理论;中国电影

分析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首先要提到的是女权主义在电影方面的理论。

女权主义在电影方面的理论也可以称为女性主义在电影方面的理论,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的电影研究者认为,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的电影方面研究应和传统的老式的电影方面研究划清界限,不应该偏执于对电影的迷恋式的认同,应该多多看到所有电影是如何真正运行运作的,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渐使电影工业减少对女性及女权的抑制,并且可以开始抵制银幕上对女性的盘剥。很多人觉得一切与电影有关的东西都应该属于男权制度下才能够出现的产物,于是便很少有人会看到电影中性别方面的作用。女性与女权主义的电影方面的理论可以新颖地去谈论两性之间的差异,并且可以适时适当且合理地展开电影评述,与其他社会变革理论进行充满激情的融合,并且可以有效地从不同的立场来分析,并将研究重点放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女性方面出现的问题。本文暂且不论述女性在电影工程中的作用,只讨论女性在银幕角色中的作用,且基于中国电影。

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中,女性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在电影中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大部分仅仅是用于更好地塑造男性人物形象创造的工具。当时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很少会有专属的人物塑造,人物目的不清楚、人物特点也非常模糊,更不要提什么时代背景下的艺术产物了。三四十年代的影片中,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发展得开始变得细腻些。虽然这一时代对女性形象的创造开始多种多样,但在创作过程中,女性角色的定位并没有注重更多的现实意义或社会意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史上艺术创作非常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代特有的人文思想的解放,促使了影片的多样性发展。在这个大环境下,一些讲述女性的电影也开始适时地出现。该时期的电影大多吹捧女性与命运的抗争、女性与时代的抗争等。但这些女性形象都不够饱满与真实,各式的女性形象和观看女性的方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形。

幸运的是,这个时代的电影造就了一些优秀的女演员的诞生。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有多位著名影星,他们展现了真正的表演艺术,也让观众逐渐注意到女性表演方面的技巧和魅力,并且可以真切地使观众感受到角色的酸甜苦辣并为之动容。

再到后来,中国开始步入解放时期,女性走向了无性。银幕上的女性人物形象更多地开始失去专门属于女性的特质。女性角色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文化,甚至失去了女性的基础品行特点。女性角色的存在似乎开始处于一个倒退的阶段,女性角色的作用逐渐又丧失了女人的意义,于大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压抑与苦难,还是勇敢与快乐,都不是创作者在创作女性角色时想要表达的任务。女性形象更多地开始服务于政治或阶级,中国电影也开始走向了“无性时代”。在这个时代的表演中,女性形象刻板,没有生气,失去了女性本身的特质,对于现在的电影表演并没有特别的正面价值。

直到谢晋这位“特别的”男性导演的电影出现。虽然谢导的电影大多数是以女性为主角,并且将女性的特点刻画得鲜明、生动,但在他的电影中,无限地宣扬女人对男人的付出是出于一种“本性”,而并不是两性间相互的支撑。谢导将男人高于女人、男人的精神强度以及现实力量均强于女人的观念当作电影成立的基础,这对于女人来讲无异于是另一种程度的剥削。更有趣的是,谢导的电影中,女性形象也被塑造成“自觉卑微”于男人。电影中的女人们将男人的理想视作自己的理想,将男人的责任看成自己的责任,认为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将男人附上高处。她们心甘情愿地做男人背后的生命。谢晋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对于现代的电影表演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这些角色仍然过于模式化,除非平面化的配角,这些角色已没有多少参考的意义。

而到了张艺谋电影的出现,中国电影的女性符号发生了质的变化。张艺谋导演善于使他的女主人公全面地感受人间疾苦,很少有快乐的人物角色出现,这样便出现了无数向生活发起挑战的女性形象,无论挑战是否成功,都让观众感受到了时代中女性的力量。张艺谋镜头下的女性角色壮烈艳丽,开始充满真正女人的色彩,虽然她们依旧压抑在男性强权之下,但个人色彩非常鲜明,一批“谋女郎”走进人们的视野,她们开始塑造经典,成为东方女性的符号。

在这一时期的女性角色中,电影表演开始有了大幅度的起色,在她们身上可以看到表演节奏的作用,一收一放都能够扣人心弦,但这些女性是处在特定环境中的女性,她们的表演爆发力强大,对高潮段落的演绎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美中不足的是,现在电影中大多不存在这种极端情况的设置,在平常的现代女性段落中能够学习的地方还并不多。

女性导演镜头下的女性角色也多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她们体现了女人的尊严和独立性,但依旧处于一个弱势群体,是被压抑着的角色,没有现在电影中多元化的体现。

新世纪开始,女权主义逐渐渗透进主流文化,女性成为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女性形象在影视上的作用也大幅转变,她们变成真正的主角,有独立的话语权和行动权。

在艺术片中,女性角色难改悲剧形态,尤其是女权主义的觉醒使得这种悲剧形态更加令人难受,但在商业片中,女性的形象变得开朗大方,有着不同的个性,并且日渐丰盈。虽然这些商业片仍然难脱父权的阴影,但是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有了新的提示。如贾樟柯的电影中,这点尤为突出,我们可以看到在女性的平权问题上,女人们大多都有了后知后觉或者清晰的觉醒,然而正是意识到了女权问题的所在,人物的悲剧才更加凸显出来,求而不得,陷入一种悲剧的怪圈。

而在商业片中,女性的角色形象进入了一个偏激的怪圈,每一位导演都希望符合女性观众的特点,于是将女主脸谱化为某一特质——诸如公主病、女强人、女汉子、林黛玉等病态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建立的确能够让女性观众在人物中找到部分的自己,但一个病态角色的成功塑造是非常有可能对于女性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的。

在笔者的印象当中,国内的电影中一旦出现女性主要角色,是势必要同爱情联合起来的,无论女主是否在能力上强大,爱情是每一个女主角一定迈不过的坎。而在爱情作为非主线的电影当中,女性则一定屈于男性角色的能力之下,只有男性是全部线索的关键,只有男性角色有能力决定胜负。同样还有这样的套路,女性角色无论在人设中的智商、能力有多高,一定在关键时刻做出愚蠢的行为,将自己陷入困境等待男主人公的营救,来凸显男主人公的英明神武。

我们已经明确意识到女性角色的重要性,但仍然固执地在电影中坚持父权的重要性,所有爱情电影的最终意识形态都在表明同一件事——作为一个女人,无论你多厉害,能力多强,赚钱多多,你最终一定也需要一个男人的依靠和保护,你最终也一定会回归爱情、回归家庭。而这恰恰就是女权主义最不需要的论调——因为所谓的爱情否定了自身的一切价值。

导演们似乎总是认为电影是一种梦想和幻想的产物,所以女人们爱幻想,就一定喜欢看关于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的确,女性较为感性,喜欢幻想,但没有人规定女性的幻想一定和爱情有关,女人也可以幻想着当英雄拯救世界,女人也可以有“男人的”幻想,如果电影是让人做梦的艺术形式,为何要让观众去做千篇一律的梦呢?

最尴尬的是女性导演似乎有同样的想法,在2008年贺岁档上映的《桃花运》一片中,女性导演为我们塑造了一群优质的女性,而这群女性被冠以“剩女”的标签。同样地,最近一部电影《剩者为王》中,女性编剧落落笔下的女主角盛如曦也是一个能力强大的职场王者,但同时她也是一位“剩女”。在女性视角的影片中,除了将对于爱情的痛楚描绘得更加细腻以外,实际上与父权主义下的思考并无不同,女人们到某个年龄嫁不出去就是失败者,她们需要被男性角色拯救,她们必须被男性角色用所谓的爱去救赎。

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剧情,女性角色努力地改善自己的外貌、能力,但归根结底仍旧是为了爱情,而不是为了自己,电影努力地向大众灌输一种思想——女性角色如果有了进步,那么一定是爱情的力量,她们改变了这么多才可以获得一段非常美满的爱情。

笔者认为,在表演当中,女性人物性格的建立首先要在性别上,然后才是性格的建立,在人物小传中,都会明确地给出其性格建立的基本依据,不再凭空捏造人物,这些人物更贴近现实中的人物,而不是存在于幻想当中,比如最近非常火的一些小妞电影,女主人公大都是“女汉子”形象,虽然对于女性角色塑造来说,贴近男人可能是一种较为过激的行为,但至少每个“女汉子”都还有一颗柔软温柔的心。这是一种转变,但未免治标不治本,因为最终所有的“女汉子”都会在爱情中变成“小女人”,她们必须学会“不坚强”,必须学会脆弱,而这和女性角色最初的人设背道而驰。

另外,在电影表演中,还存在着一种主角形象不够丰满,配角形象过于平面的问题,女性主角的性格有一点被无限放大,其他性格特点似乎随便凑数了事,而女性配角则存在着几个极端特性——非常险恶、非常女强人、非常温柔和非常放荡,这些是为了准备叙事而存在的特点,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女人是这样脸谱化的,女人原本就是一个多元的集合。笔者认为,在表演的时候应该多注重细节的把握,至少规定出两个到三个必须存在的特性,同时兼具这些特性,表演贴近生活的人物。除了戏剧化事件以外,在其他时刻要保持一个始终如一或者逐渐改善的样子。

另外,女性角色在不掺杂爱情线时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准,一些配角和一些日常情节中,女性的角色还是相当优质的,这种女性其实更接近女人们幻想中的自己,女人们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并不是因为一个优秀的女人能够有优秀的爱情,而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本身能够让她们感觉到开心。笔者经常在弹幕视频网站上观看电影,觉得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在一部电影中,女性角色如果不够好看或者性格上有某种缺陷,底下的弹幕则会大肆地对女性角色进行侮辱、诅咒或者人身攻击,反之男性角色就很少遇到这样的事情。这虽然说明了某些态度上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女性角色的确在塑造上很成问题,一个讨人喜欢的女性角色是很难塑造的,作为演员必须要对自己的角色负责,必须让这一角色能够出彩,而不是让这个角色拖后腿。很多观众现在口味越来越刁钻,按照男性观众的审美水平所塑造出来女性角色大多都让人厌恶,比如“白莲花”“圣母”性格的女孩,似乎是男人心目中完美女性的形象,但非常令女性观众厌恶。而刻意弱化的女孩也是如此,比如最近上映的《鬼吹灯之寻龙诀》中舒淇所扮演的Shirley杨,原本应该是一个足智多谋、胆大心细的现代女性,在电影中被塑造成一个娇滴滴的各种耍脾气的小女人,令诸多观众感到反感。还有一些女性角色又落入了男性幻想的俗套,比如长得好看的女人一定拜金等,这些角色更令人感到反感,一些导演试图用喜剧来掩饰自己的意识形态,但追根究底,仍然令人失望。

演员饰演角色,相当于赋予角色真实的生命,那么演员应该为自己所诠释的角色争取权利,尤其是在不打破主线故事逻辑的情况下,角色的性格应该力争更加鲜明。而女性角色作为直男幻想的衍生品这种电影,则更加没有表演的价值。作为女性演员这一饱受争议的职业,已经被社会和一部分民众所不认同,笔者认为也无须再为自己抹黑。

女性来看电影大多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幻想,所以电影当中的女性角色其实不应该和大多数女性观众保持在同一水准,要么情商和智商低于女性观众的平均水准,告诉女性观众这样的女孩都可以收获王子和爱情;要么情商和智商均高于女性观众的平均水准,让女性观众羡慕,想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反之,如果和平时生活中完全一样,那么女性观众的幻想满足程度就会被降低。在表演时必须拿捏住这个分寸,在贴近生活的同时要高于生活,注重细节的创造。

在中国的银幕上,女性角色的魅力都是在事件中被释放出来,而女性角色本身单拿出来并不出彩,反观美国电影,则有很多女性魅力出众的角色,没有事件本身的人设拿出来就很有看头,希望我国的影视作品也能创造出这样有魅力的角色出来。

[作者简介]宋亓(1993—),女,吉林长春人,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演理论。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女权主义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可敬的夫人》的后现代女权主义角度解读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情人》的主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