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公共文化供给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4-07 03:35艾晓玉
山西农经 2020年4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供给现状

艾晓玉

摘 要:在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江西省公共文化供给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公共文化供给方式的针对性不强、公共文化供给区域均衡性不够、公共文化供给的协同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促进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多元化,同步提升供给的效率和效益;建立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增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构建建立公共文化协同供给体系,提高供给部门的合作水平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文化;供给;现状;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4-0041-04         中国图书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以来,“新公共服务”的理念被各国政府接受,政府的职能不断被重新定位,由“划桨”“掌舵”,变成了服务。为更好地承担起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责,我国各级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在众多的公共服务供给中,公共文化供给有其特殊性,是因为公共文化需求本身是选择性需求,而非刚性需求,这就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多要求,如多样化、多载体、多形态、多渠道、多方式等。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公共文化的供给。在这种形势下,江西省顺应需求,加大了投入和供给。2018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江西省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基层文化阵地融合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探索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鼓励引导国有文化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该《意见》的出台为公共文化的供给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公共文化供给方面,我国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傅才武(2012)[1]通过研究公共文化生产过程,认为我国的公共文化供给由“政府—公共文化机构”的单向度关系模式改造成为“政府—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的三角互动关系模式。祁述裕等(2015)[2]认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管理与治理”“中央与地方”等若干关系。葛红兵等(2016)[3]基于上海市的调研,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要从保基本需求的需求引导型公共文化建设,向需求引导型和消费引导型相结合的“大都会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转型。马志敏(2017)[4]提出了新常态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纪东东等(2017)[5]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方案。郑建明等(2019)明确了智慧公共服务发展战略要素以及要素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提出理论、技术、文化、人才、服务与治理六位一体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战略框架。

本文在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江西省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2  江西省公共文化供给的基本情况

近3年来,江西省公共文化供给水平日益提高。除了报纸有所下降(2017年、2018年分别下降12.36%和12.63%),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及其依赖硬件的固定场馆在数量上基本持平,文化馆为118个,公共图书馆为113个。艺术表演团体和期刊3年来略有波动。其他各项指标皆稳步增长。具体情况如表1。

3  江西省公共文化供给调查

统计数据反映的是江西省公共文化供给的概况,为了深入了解江西省公共文化供给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以江西省城市和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更全面地了解江西省公共文化供给的真实情况。本调查为匿名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69份,无效问卷12份,共得有效问卷257份,有效率为85%。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2。

首先,对江西省居民所居住地的公共文化供给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非常了解”“了解”“部分了解”的占比为86.67%,而农村只有50.21%;而农村“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占比为50.13%,超过半数。可见农村的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了解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具体如图1所示。

剔除掉15位根本不了解的被试,进行了“公共文化供给满意程度”“公共文化活动的信息来源”“你最喜欢哪类的公共文化供给”“你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频率”等方面的调研。

在“公共文化供给满意度”方面,学历层次越高的居民满意度越高,“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居民中,本科为48.53%,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也接近四成,为57.14%。而“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居民,专科学历和高中及以下者占比较高,分别为43.43%和43.53%,皆超过四成。具体如图2所示。

在“公共文化活动的信息来源”方面,60岁以下的居民超过半数的来源皆为网络媒体;19~30岁的居民最高;60岁以上的老人为33.33%,即1/3的老人已经会通过网络收集公共文化活动的信息。60岁以下的居民通过周围的人、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等传统方式得知信息虽然分别占比不高,但合起来亦有一定的比例,分别为44.44%、44.19%、29.60%、35.00%。具体如图3所示。

在“最喜欢哪一类的公共文化供给”方面,不同的职业皆将影视类作为首选,所有职业皆超过半数。城市自由职业者占比最高,为82.61%。教师、公务员、企业职工和学生皆有超过二成选择书籍作为首选,分别为28.57%、22.22%、26.09%和20.00%。而演出类、场馆类受时间选择和便捷程度等影响,除了教师为10.71%外,其他职业者皆低于5个百分点。而书籍类选项中,农民为0%。具体见图4。

4  江西省公共文化供给存在问题

4.1  公共文化供给方式的针对性不强

分析江西省居民对公共文化供给发现,人们的文化需求各有不同,不同文化层次、职业的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偏好存在差异。但长期以来,由于人力、物力有限,江西省现在的公共文化供给依然没有针对不同对象的需求进行调整,加上缺乏竞争机制和供给的垄断,造成群众对公共文化供给满意度不高。其实,没有差异的统一供给方式表面上看是最节约和高效的,但供给的对象是人,人的差异性是自然和必然存在的。这种不考虑需求方的“瞎”供给,造成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可以说,这种供给是没有效益的,没有效益的供给,效率再高也是无效的。

4.2  公共文化的需求表达不畅

在對部分江西省城市和农村居民进行调查后,农村“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比例超过半数,城市为23.33%,但所有人皆表示对公共文化供给十分欢迎。公共文化供给对象不仅仅是有文化的人,而是所有人。文化程度低的人一样有文化需求,也可以通过引导提高其文化需求的层次。城市中除了政府建立的各种文化场馆外,公务员单位、事业单位、国营企业等有文化建设的要求和资金,相对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更为齐备,工作人员的文化需求可以通过工会等组织进行表达,所以对公共文化供给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而一些不在体制内工作的城市和农村居民,他们的文化需求几乎无从表达,对公共文化供给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4.3  公共文化供给的协同性不足

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建设是一项覆盖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20多个相关部门及相关企业的系统工程。隶属于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所有制采取的依然是“自上而下”的闭式管理机制与“条块分割”的分散式管理体制,造成很多管理的问题,如多部门下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下乡的活动雷同,文化场馆的建设得不到其他部门的支持而一再延期建设,文化活动的信息没有统一的平台等。这些都使群众的公共文化供给满意度大打折扣。

5  改进江西省公共文化供给的对策建议

5.1  促进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多元化,同步提升供给效率和效益

江西省的公共文化供给,不仅要在量上有增长,还要在质上有提升,这需要引入“市场细分”的概念。虽然公共文化供给与商业文化的供给不同,但基于文化需求是一种选择性需求,而非刚性需求的特征,同样要求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多样化、多载体、多形态、多渠道、多方式地适应、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公共文化供给既要紧跟智能一代的文化需求,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等,满足更多群众参观、学习和娱乐的需求。同时,一些无法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贫困人口、偏远农村居民不能成为公共文化供给的“盲区”,更应该为他们提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及其他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而政府应以宏观管理为主,这些供给的细分市场需引入高校、企业、慈善机构等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这是快速提升江西省公共文化供给的效率和效益的有效途径[6]。

5.2  建立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增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近年来,江西省文化部门对基层的文化需求的了解大多采取调研的方式,但仅仅调研是不够的。调研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了解,是阶段性的,调研的对象也只能是小部分群众代表。但文化需求的变化是动态的,公共文化供给不是针对小部分人的,而是全体人的。所以作为需求方,群众还是需要一个“自下而上”、畅通的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建立一个长期、全方位、动态的需求表达机制,应在公共文化产品投入和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时应采取网络、意见箱、固定时间接待群众来访等的方式广泛征集各方意见。

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一个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居民表达自身文化需求的自由,让他们对所居住地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场馆建设有一定的建议权和选择权,这将大大增强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减少无效供给和供给错位,大大提高公共文化供给的满意度,这样供给的内容才会丰富,方式才能更加灵活多样,文化资源才能更节约,公共文化供给的水平才能提高[7]。

5.3  建立公共文化协同供给体系,提高供给部门的合作水平

江西省公共文化供给要想提高与需求方的匹配度,在深入了解需求方的文化需求后,供给方的协同配合就成为供给的关键。所以,需建立公共文化供给协同机制,统筹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只有协同管理才能使得公共文化供给从单一的“端菜式”供给模式发展为多方协同“菜单式”供给模式。这样在公共文化供给方面,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大大提高。通过构建公共文化协同供给体系,政府有目的地进行公共文化体系的协同引导工作,帮助协调,减少内耗,让该体系在市场的供需关系平衡中自行演化、自行组合,自主自愿地形成有结构性的协同系统,使供给体系内部合作上升到一种共生共荣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傅才武.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转型[J].江汉论,2012(1):34-39.

[2]祁述裕,曹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4):25-28.

[3]葛红兵,许昳婷.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6(12):32-35.

[4]马志敏.新常态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17(12):78-82.

[5]纪东东,文立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江汉论坛,2017(11):24-28.

[6]周晓丽,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1):90-95.

[7]边晓红.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观念构建与价值选择[J].图书馆论坛,2016(10):1-6.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供给现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