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内在动机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一方面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归类,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加灵活地运用基础的知识和规律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透彻学习相关的新理念新方法,让初中数学教学焕发出更新的活力,凸显出学生的主体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学习经验不足并且精力有限,这时数学教师的引导便成为重点。我们希望通过教师的不断指引,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如何引导学生在初中数学中的自主学习行动呢?笔者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养成的一个好习惯。预习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以及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目标实现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的学科教学的特点出发进行设计,要让学生感受到预习是整个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如果没有预习,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深受影响。因此,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教师都要让学生提高对预习的正确认识。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的促进学生预习的方法有很多。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发现探索知识生成的过程,也能够让他们对知识的应用问题有一个深入的思考。教师可以用质疑释疑法引导预习。例如,可以在课前预习中布置一道题目,让学生通过预习,用新课中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且拓展思维,探究其他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生不仅更容易掌握教学重点,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难点问题也就不攻而破了。可见,预习对初中数学学习非常重要。教师要多动脑筋,探索有效的预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需要让他们有探究的意愿,有对知识获得的渴望,所以,教师一般会采用提问题的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独立认知水平的最好方式。提问教学法运用得好,可以去除学生抵触的情绪,让他们在特定情境中理解重点、难点、关键点内容,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在提问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情况进行有层次的提问,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引导性和渐进性。所以,我们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必须有充分的论证、有充分的依据,符合整个课堂教学的需要。初中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逻辑性强层次也比较分明,需要学生能够完成前一阶段或前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的内容的学习。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际,要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特点,在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头脑中可以将新旧的知识充分进行联系,所以这样的问题提出一般也需要结合比较复杂的数学应用的案例。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需要激活数学的多种知识,同时也可能需要激活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所以,这是一个促进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好的问题会具有更强的启发诱导的作用,同时也能给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备的知识提供更多的激活线索。问题本身就是线索,一个线索激活另外一个线索,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就像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被迅速地激活,从而快速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所以积极地参与进来,学生才可能有新的发现、有新的知识的建构和整合。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外在的学习动机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首先对于学生来说,求知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获得自信自尊感的重要来源,所以,学生能够在不断的自主学习的积累过程中,体会到自己能力的增强,这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内部的学习动机。初中数学教师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通过给学生积极、及时的反馈等方法,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对于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短板也有方法去丰富和补救。所以,从知识的储备以及方法的掌握等方面,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进步。再加之,教师给的鼓励和支持,也能逐渐增强学生的外部动机,渐渐地让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进行转化。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系统地安排教学,并且注意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尤其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要让学生能够合理分配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任务,提高在学习中的掌控感和灵感,以学习主人的状态和身份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更强的数学学习的自由感和掌控感,让他们能够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发挥作用,扎实地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让自主学习行动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启发,让他们主动积累并拓展数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主动的数学学习者,体会到数学学习中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