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课改专家说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由此可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目前,在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是困扰教师的一个大问题,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当前许多教师的共同追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其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之一。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学为主,学为中心”的“学本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课前有效预习呢?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以下几方法加以培养。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同样的道理,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要比空洞的要求好得多,只有授予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形成学习技能,才能使儿童适应时代需求,终身受益。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布置预习就是一句话:“今天回家预习某某课。”学生往往无所适从,这样的要求充其量只是读一读课文,甚至于有些人连课文都可能没有读通。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反而会养成学生做事盲目、草率的坏习惯。我们的学生是有个性的千差万别的社会人,他们的接受、理解、感悟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预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应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以生为本,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能顺利完成的预习目标。如笔者在教学一篇文章之前,首先要把本课的总目标分成三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即课前预习目标、课中学习目标和课后练习目标。并且,在教学每一课之前,都要把课前的目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预习,使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此训练和操作,到了每一个学期期末时,再利用复习阶段的一两周时间,找一些课外水平相当的阅读材料来检验。如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预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会显得非常被动,而且还会手忙脚乱,课堂效率也不高。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预习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现笔者从以下四点展开说明。
1.上好预习指导课。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在布置学生预习作业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和开放性,布置一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拓展性资料。
3.重视课前预习检查。教师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这样能够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4.课外和课内相结合。不定时检验学生真正的预习能力,在课堂上或中午挤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当堂预习,当堂检查。
这样,学生能够真正、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每次的预习当中去,在预习训练中真正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水平。教师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检查,检查后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评讲,以推动下一次预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开发智力,发挥潜能。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努力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学得活而不死,忙而不累,最终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的预习作业一直是教师布置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的权利,就一定会削弱他们预习的积极性。预习内容自由选择以及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一定会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从不同起点主动走向新的学习之旅。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会有认真做的动力,同时还应形成另一种检查机制,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学生交流学习的场所。充分的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从容,会让教师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同时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