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体现之浅见

2020-04-07 18:32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现代文文言文教材

前言:上海的语文学科教材体系终于靠拢了全国,统编教材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文言文篇目的设计和选用,在沿袭了现代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上,文言文篇目不仅增加还在内容上更有深度,更有物可言,也更深入学生现在的生活,年代的陌生感在减少。这也是自白话文近百年来,语文书上出现的文言文比例占得最高的一次。以往的教材中,文言文单元独立存在,与现代文的连贯性不大,老师在教学时方法单一,脱离现代文的教学手段,学生觉得冗长难懂,课堂气氛容易陷于沉闷,文言文和现代文结合脱节等问题一直存在。那么,统编教材上出现的文言文在我们教学时能否改变这些情况呢?

一、识记教育和阅读教育的平衡

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们一般会注重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默写背诵重点段落,教学方式多半采用朗读——理解意思——了解主旨,很少把文言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载体。教现代文的时候,老师们会很自然地让学生整理文章脉络,寻找线索,解读各类表现手法和作者情感,可一旦回到文言文上,这些教学手段全都打回原形。为什么文言文就不能用现代文的教学手段加以研究呢? 统编教材强化了文言文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选取的文章故事结构更加丰满,让学生能有内容可以讨论。比如八年级下学期第23 课《马说》,文章开头两大句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这样开头,在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因为在现代文阅读中就有开头小节的作用一问。这样的问题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接下来还可以继续问学生:作者怎样描述千里马无人赏识因而被埋没的情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和“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两句话能不能调换一下位置? 这个问题的设置也恰恰是应和了现代文阅读中的对于句子逻辑关系和联系上下文能力的培养。统编教材的文言文的难度有所加深,但如果只限于这类教学认知的话,文言文的学习依旧会是勉力而为的艰难任务。个人觉得,文言文内容深度的增加恰恰是让老师有“话”可说,有“材”可教,是件好事。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文言文,从而润物无声地渗透进了字词理解和内容翻译,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二、文质优美和语言基础的兼顾

统编教材的选文更注重多样化、经典化,更重视加深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往的文言文教材编写在一个单元里,统编教材将之分散到各个主题单元中,符合这个单元的中心目标和情感设定。拿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前三篇文质兼美地呈现了四季的景色变换,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亲近万物,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的情怀。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就好像配套使用一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就是激发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人类文学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对中外经典文化产生尊重和认同。统编教材所选课文大多都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而是精彩文字的浓缩,往往现代汉语需要一段话讲完的,用古文可能只要三两个字,甚至于更加优美。八年级下学期第21 课《庄子》二则的《北冥有鱼》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新选入的文章,其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在教学《北冥有鱼》时,我问了学生:咋不上天呐? 用文言文怎么说? 当我揭晓答案“君何不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时,学生间有恍然大悟,有拍案叫好,有如梦初醒,我趁势点出了中国古文学的精妙之处。

类似《北冥有鱼》这样有点深度的文言文的选入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启蒙,在初中生的青春叛逆期中,在游戏的刀光剑影和人生颓废中,燃起了一丝光亮。

三、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的融合

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更重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统编教材在文言文部分的改变更要求老师在教学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容到形式也更适应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八年级上的第六单元,《富贵不能淫》、《周亚夫军细柳》和另两篇原先教材里就有的文言文一起构成的这个单元,讲的都是关于做人原则的,新文章的补充更具故事性,可以让学生将四篇文章一起研读,就“原则”这个主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演讲辩论。教材上新内容的加入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参照。文言文教学不该是“语文教改的死胡同”,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师们从应试和成绩出发,弱化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培养。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更是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雪上加霜”,提到文言文,“哀鸿遍野”,大多数学生把文言文学习视作“渡劫”,基本没有主动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似乎只剩下字词注解和句子翻译,文言文的言文分离,行文简练和优美含蓄没有作为一种独特体验被融于教学过程中,而是被简单化为应试的一种手段,教学效果十分不好,加之现在文言文的数量有所增加,学生更会视若洪水猛兽。

因此,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说道:“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多教一些教什么? 怎么多教? 这是教材改革中的文言文带给我们的首要冲击。统编教材六七年级的编写侧重点是古诗词,到了八年级上开始增加文言文。比如八上的第三单元的写作环节设计,教学目标是“学习描写景物”,这个单元安排的文言文第一篇就是郦道元的《三峡》,再有《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以及五首唐诗,都是写景的或者有相关景物描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教学这几篇文言文时,完全可以时时刻刻都将单元写作目标中的景物描写渗透到课文的理解中,学习古人景物描写的手法、角度,借助联想和想象,领略他们的感受,要怎样写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这些都是能为这个单元的写作铺垫基础的。统编教材在课文的配套安排上更合理,更具综合性和实用性。

四、古文教学和现代语文的结合

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让文言文独具风采:长期的历史演变,最直接反映就在文字上,各时期的文章体现了相应时期的文化背景,文学风格,流派走向和社会意识的不断改变,而这些都与现代汉语有遥远的时间距离;时代的不同,文言文不管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语言,从文种变化、技巧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语言距离,增加了现代人的理解难度。文言文教学中既存在着古今差异,也存在着由“古汉语文化”演变到“现代汉语文化”的内在联系,文言文的学习或者教学乐趣也在于此。在此次教材编写中,加入了更多贴合当前实际、故事性强的篇目,去除了已远离学生生活,思想传播意义不大的文章。七年级上的《咏雪》、《诫子书》,七年级下的《河中石兽》,八年级上的《三峡》、《与朱元思书》、《周亚夫军细柳》等课文,均是文学史上有特色且有名气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出现在初中语文书上,还有更多的与单元配套教学的古诗词,古诗文的阅读有了质和量的变化,所涉猎的方面和范围更广了,学生的眼界一下子被拓展了,原来文言文不都是枯燥的讲道理,不都是艰难的背诵,精彩绝伦的凝练文字还有那么多。

五、课堂养成和课外拓展的实用

过去的大多数文言文教材选用会更注重思想性、政治性,忙于应付文本的教学,拓展和知识课外迁移不足,导致许多文言文经典篇目阅读量不够,使文言文学习“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文化的视野狭窄低浅,犹如没有滋养的贫瘠土地,枯燥乏味,更别说通过有效的课外延伸拓展,形成广泛涉猎学习文言文,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己的见解和文学素养的良好氛围了。

八年级下的《礼记》二则中的《虽有佳肴》选自与《学记》,而《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其中有很多看法和认知,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节选的这一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观点看,仍值得重视。这就可以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拓展教学,比之只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学生有更直观意义上的探讨。

统编教材体现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的《曹刿论战》《岳阳楼记》《大道之行也》《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等篇目,从国家大义出发,引导学生激发对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同感,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树立民族自信。《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三峡》《答谢 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篇目在提倡心存善念地正确处理各类关系时,着力引导学生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扶弱济困尊老爱幼,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爱自然、热心公益的良好风尚。《论语》《诫子书》《狼》《孙权劝学》《卖油翁》《陋室铭》《爱莲说》《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目则从人格修养方面,旨在引导青少年学生乐观向上,脚踏实地洁身自好,坚持原则,是非分明,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

统编教材在编写中还注重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在文言文方面的选材上亦是如此体现。“批判性”思维的提出出现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是一种审视真伪、理性推论的思维方式,它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善于在既定专业下提出合理质疑,对自身问题的反省和对不同见解的包容。不管是老版本还是统编教材,文言文部分选入的经典文本可能会由于当时社会的限制和作者本身的见解影响导致文言文中体现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思想文化就有可能与现代不同。因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应顺势而为,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批判式阅读不是指一味地寻找原作者或文本的过错,而是在教学和阅读过程中,能结合现代的思想理念和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从“旧时态”中推陈出新。教材编写中的各项意图都需要通过课堂行为来实施,课堂的学习又是课外拓展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因随着教材的改变而改变。

猜你喜欢
现代文文言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