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自信方针政策的提出,我国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在积极地响应文化自信的号召。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见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使学生保持初心,受到良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提高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力,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同时,自觉发扬和学习传统文化也有利于语文学科本身的发展。本文围绕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展开论述,希望能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应当打牢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作为汉语知识的传授渠道,应当引导学生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注重培育学生的汉语言思维模式,为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打下基础。值得一提的是,高中语文教学应当对文言文加以重视,文言文是传统文化载体,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力工具。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当掌握正确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1]。例如在苏教版语文课文《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刘邦赴宴的过程中有哪几次关键的转折点?为何项羽最终没有动手?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开始阅读全文,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标注方式、语言结构都不相同,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对陌生字词进行查阅和朗读。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加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也提高了对古汉语思维模式的掌握,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习惯和精神气貌。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值得学习的一大领域,古人讲究的对仗工整、排比错落对学生的写作业有启发性的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培养汉语言的语感和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文化是思想的载体和物质承担者,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五千年的悠悠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崇尚美德的精神基调,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提高语文教学的精神价值。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孟子对于“仁义礼智信”的推崇都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和人生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对正确金钱观的引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达了作为新时代的公民,应当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完善,用所学的知识报效社会、回报祖国。这些传统思想都对当今时代的学生起到了正面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明辨是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既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
教材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要改变应试教学的固化思想,创新教学思想,挖掘课文的内涵和深层价值。具体而言,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以正确的方法带领学生进行全面学习。在具体操作中,先让学生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精神,品味文字中体现出哪些传统文化思想,以对课文的理解代替机械性地背诵全文[2]。比如,教师在讲授苏教版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教学步骤:首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文章产生熟悉感,之后,向学生讲授《寡人之于国也》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全文大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想境界,比如《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孟子的弟子对于“仁政”的见解,其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千古名句体现了我国历史上君主对于臣民的爱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体现出了作者对于竭泽而渔的反对,字里行间闪烁着古代先贤的人生智慧和政治哲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大致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脑海中不再是枯燥的文言文,而是古代先贤的谆谆教诲,传统文化所传达出的积极正面的思想也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学习有莫大的助益。
成功的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之内,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宝藏。教师应当加强对课后时间的合理利用,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文化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课本上,教师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将课内和课外的知识相结合。比如,在课余的时间开展图书展、名著交流会等各种活动,让学生多读一些古典民书籍或传统著作,如我国四大名著,儒家经典著作等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把更充沛、更有效的教学时间向课外引流。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