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莹,李旭玲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为妇女健康提供服务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证的重要项目之一,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及护士晋升职称的重要考试内容。要求护生具有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养成正确的护理行为意识,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护理系成立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小组对《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护理系2017 级655 名护理学生,其中男生83人,女生572人。
(二)方法
1.课程内容的重组设计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护士执业注册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考试,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检验和反馈,直接关系到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业质量水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护理教学与评价提供导向。该门课程设计经过长期从事护理专业教学的教授及临床护理专家的调研,结合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及高职护生的特点,梳理知识点,从《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出发,将《妇产科护理学》分为“产科”和“妇科”通过护理程序来进行学习,突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既能让护生掌握好护士执考考点,又能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以职业素养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执考考纲为引导,实现应用型教学的理念,保障护生很好的走上护理岗位。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分为2大模块,9大教学项目,10大学习任务。
2.师资队伍的建设
助产专业和护理专业相关课程老师成立《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小组,小组成员定期根据教学进度参与集体备课,统一进度、明确课程内容重难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并针对临床最新进展进行讨论,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的运用
(1)启发式教学
讲授中根据内容要点提出问题,引导护生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并根据护生的认识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要护生思考分析原因,查找相关资料,期间加入混合式教学“云课堂”或“蓝墨云班课”的使用,然后由教师总结,以启发护生的收集资料,筛选信息,提高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期中后期采取观看影片的方式,让护生撰写观后感,让护生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2)小组合作学习
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分小组进行学习,小组间明确组员各自的任务,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模式,完成小组作业(海报制作、宣传手册制作等),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增强护生参与小组学习的动力。
(3)病例讨论法
在进行“流产”“异位妊娠”“前置胎盘”等章节教学时,结合病例进行讨论,病例主要来源于课程小组教师假期在附属医院妇产科挂职锻炼收集的临床实际病例,集体备课时对病例进行适当摘录,讨论时指导护生融入人文知识及它相关学科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病例进行分析、汇报讨论结果,指导教师予以点评。
(4)情景模拟法
教师给出预设场景,使用标准化病人设置病历,按小组进行模拟演练,教师在中控室通过导师机与护生沟通,并在监控下观察护生的临床反应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让护生更好地体验护士角色,训练评判性思维,进一步培养职业能力,情景结束后共同讨论整个过程,分享想法,教师引导并进行点评。
(5)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为教师给出预设的情景,要求护生提前两周准备,根据所选情景编写剧本,教师予以指导和修改剧本,定稿后进行排练,最后汇报表演,师生均对表演内容和表演效果等进行评价。例如在学习分娩期妇女的护理时,教师预设妇入院、住院及出院情景,要求护生模拟产妇在各个不同产程的主要护理措施,如何与产妇及家属沟通交流,如何处理护患关系等等。
(6)文献检索
为了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设置护生利于课余时间完成个案报告,选择产科或者妇科的一个临床案例进行撰写,提出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并有文献资料的支撑,培养护生査阅专业相关资料的能力,了解临床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评价方式
(1)教学效果评价
自行设计教学反馈问卷,收集护生意见与建议。
(2)成绩考核
考核方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100%=考勤10%+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10%+小组学习10%+期中考试20%+一份个案报告30%);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考核仍采取卷面形式考核,按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题型,掌握好执考《专业实务》50%和《实践能力》50%的难度进行出题。
(一)护生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2017 级655 名护生在学期末对《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其中586名的护生表明喜欢(89.47%)这门课;对老师上课采用的教学方式495 名护生很喜欢(75.57%)、102 名护生喜欢(15.52%);566 名护生认为课堂的学习气氛很活跃(86.41%);578 名护生认为任课老师课堂的授课效果很好(88.24%)、62 名护生认为较好(9.47%)、15名护生认为一般(2.29%);579名护生认为学习本课程收获很大(88.39%)、66 名护生认为收获较大(10.08%)。89%以上的护生对课改教学持赞成态度(表1)。
表1 课改教学作用(n=655)
(二)2017级655名护生学期末成绩统计呈正态分布,合格率98.62%,优良率73.13%,其中最高分91分,最低分51分,平均81.5分(表2)。
表2 护生成绩等级分布(n=655)
(一)教学改革特色
1.重构课程结构
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纲要求,结合职业教育理念,使学习项目明朗化、清晰化、便于学生结构化理解记忆,“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内容与考试任务、教学过程与职业过程”的有机融合。
2.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情景表演、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让学习变得丰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考核方式的综合性
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占总成绩的60%,注重过程考核,多方面考核学生。期末考试题型使用护士职业资格考试题型,训练学生答题思维。
4.创新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模式,重视过程考核,自主设计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在教学结束后进行评价,再结合教学督导的评价客观地把握课改的效果。
(二)课程改革成效
2017级655名护生中89.47%的护生喜欢这门课;75.57%的护生很喜欢老师上课采用的教学方式;86.41%的护生认为课堂学习气氛很活跃;88.24%的护生认为任课老师课堂的授课效果很好;88.39%的护生认为学习本课程收获很大;89%以上的护生认为妇产科护理学课改教学有利于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创新及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改善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改革的不足之处
经过为期一年的课程改革,基本完成了课改目标,对教学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积累了一些经验,有力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保证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不足:
1.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升,授课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临床经验不足,临床最新研究治疗等学习了解不足,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多向教授《妇产科护理学》的外聘教师学习,充实自己的临床、实训知识,提升授课技巧。
2.干扰因素多。其余课改研究采用教学方法与该课题研究教学方式有重叠之处,其自主学习能力总分的提高不排除其他研究的作用。应加强跨学科合作,同时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确保研究过程与结果的准确性。
3.课程改革研究时间较短。未进行长期的效果评价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对比;为保证授课班级的公平和一致性,未设置对照组进行比较。
4.模拟教具相对较少,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多,小组合作学习时使用模型练习次数较少、实训效果有待加强。
5.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度难以把握。有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成了“放羊”的过程,部分同学组内活动不积极,不愿意参与其中,老师布置的小组任务或回答问题多指望组长解决,讨论问题时意见不统一,各持己见,很难达成共同的效果。
通过《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使学生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妇女进行整体护理,对各个体、家庭、社区开展保健服务,指导计划生育。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操作动手能力,掌握妇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防治原则、护理原理及指导病人进行自我护理,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养成正确的护理行为意识,实现应用型教学的理念,保障护生很好的走上护理岗位,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