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绿道“大湖+”绿色生态主题功能发展调研

2020-04-07 07:18孙月月鄢子铃李文惠
黑龙江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楚文化东湖绿道

孙月月,袁 云,鄢子铃,李文惠

(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1 引言

荆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武汉便处于荆楚文化的中心地带。2018新一线城市排名显示武汉排名第四。多项指标数据显示,武汉正成为综合能力及潜力超强的城市。顺应经济发展的形势,弘扬武汉城市文化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底蕴深厚的荆楚文化势必给武汉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推动荆楚文化发源地城市意义深重。当前,武汉的经济发展以大湖为依托,通过东湖绿道串联各个区位,城市功能得以相得益彰,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从而促进武汉市构建一个动静相宜的城市生态绿心。武汉东湖绿道是国内首条城区内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绿道,作为“江城”和“百湖之市”,武汉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大江大湖”已然是武汉的独特城市文化符号。

2 东湖绿道之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发展前景广阔

2.1 独天得厚的自然景观,潜藏深厚历史底蕴

武汉东湖绿道一期工程全长28.7 km,串联起东湖的磨山、听涛、落雁三大景区,将打造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4条主题绿道及4处门户景观、8大景观节点。二期选线成环,北边环汤菱湖,中间环团湖,南边环后湖,包括环马鞍山,形成环路,成为武汉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东湖绿道目前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在于其优良的空气质量和美丽的山水植物等自然景观。东湖作为亚洲最大城中湖,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风光,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从屈原泽畔行吟,刘备磨山郊天,李白湖边放鹰,再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东湖漫步驻足、极目远眺,东湖一直在历史的长流里尽显风采。

此外,与此仙景相映的便是东湖迅速发展的人文景观。从曾经的听涛景区,到现在的白马、落雁等多个绿道门户,东湖向世界敞开怀抱,到处都展现出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的和谐共生。本身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保存完好,如今又增添了现代艺术的感觉,丰富了可欣赏的层次和空间。时见鹿这样的网红书店,建在东湖绝佳的自然风光之中,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提升了东湖旅游的文化气质,可谓武汉“书香之城”的最佳阐释。

2.2 各项公共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东湖绿道自开发建设以来,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大小型活动,包括运动、公益、摄影、文化、亲子等多个方面,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其中,公益骑行活动、摄影大赛和健康跑这三项活动是参与人数最多的。其实这也与东湖绿道本身息息相关。东湖绿道全长101.98 km,宽6 m,构建了四条特色跑道:第一,荧光跑道,也称星空步道,大约200 m的荧光跑道由夜光材料铺成,夜间漫步,犹如置身于荧光的海洋里。第二,高铁竞跑。郊野道建有6条100 m与附近高铁线平行的标准跑道,跑道安装了感应器和计时器,可以通过电子屏得知参赛选手的成绩。第三,职业自行车赛道东湖东岸绿道,将有一段模拟职业自行车赛道,出于会举办国际环湖自行车比赛的考虑,是按世界级标准建设。赛道与三环线平行,体验与汽车竞速。第四,海绵绿道。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及“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措施,改善总体生态系统,从而达到生态良性循环。通过植被规划、人工湿地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净化东湖水体,促进东湖生态系统的修复。这些特色跑道的设立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东湖绿道的招牌景点之一。

2.3 周边交通便利,宣传共享理念

图1显示,超过60%的市民去过东湖绿道,其中50%以上表示自己偶尔会去,并且集中在节假日和双休日,这表明了东湖绿道在慢慢深入人心,成为大家休闲时间出去散步、散心、游玩的绝佳场所。除此之外,62%的市民表示自己是选择地铁或轻轨前往,而52%的更偏向于徒步,较少的人会选择私家车或出租车,这从侧面反映了武汉这些年来地铁和轻轨交通网的迅速建成给武汉周边人及武汉游客的出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使人们更愿意出门探索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

图1 市民出行时间Fig.1 Travel time for citizens

图2 市民出行方式Fig.2 Travel ways for citizens

图2显示,78%的市民更倾向于骑共享单车在景区内观赏游玩,当然也有76%的市民更乐意选择步行,而选择租赁自行车、游览电瓶车、游船等代步方式的市民少之又少,这也印证了共享、低碳的观念这些年来深入人心,租赁的时代慢慢成为过去式,迎来的是更受欢迎的共享时代。人们追求健康、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出行更注重亲身感受大自然,同时心系周边自然环境,用实际行动践行节能减排的理念。

3 东湖绿道存在的可提升空间

3.1 宣传力度薄弱,宣传效果不明显

通过大量收集调查问卷,发现IP地址为外省的被调查者几乎都表示自己对东湖绿道不了解且没去过,这反映出东湖绿道对外省的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当提起杭州西湖时,人们脑海里最先浮现出来的便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似乎让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去到杭州就必到西湖。这表明文化的渗透比任何的宣传都来得有效,因而加强荆楚文化的输出成为了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从人们对东湖绿道建设的参与度这一角度分析,88%的民众表示自己从未使用过东湖绿道公共在线规划平台——“众规武汉”。这也表明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力度太弱,并未能引起民众的注意。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公众号等方式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如果能够好好运用,必将能为东湖绿道带来更多群体。

3.2 部分景观缺乏人文气息,特点不突出

出门游玩,有的人更热爱自然野趣,而有的人更偏爱浓郁的人文气息。经数据调查分析,有60%的市民表示去过磨山道,而只有14%去过郊野道、白马道。磨山公园的楚文化旅游区,沿湖绿道边有楚城、楚市、楚天台(楚凤)、楚才园、离骚石刻碑文,其中各色文化活动层出不穷,让人以各种有趣的方式领略楚国文化,同时它也注重于自然景观融合其中,自林间栈道入,能让人领略到一片自然林间风光。相比而言,郊野道、白马道可能就少了一些文化色彩,美景虽美,但少了一些文化渲染的意境。为传播特色荆楚文化,打造更富内涵的武汉金名片,应更加注重各绿道文化风韵的渲染,使其更富有魅力。

3.3 对荆楚文化的推动作用有待加强

自古便有“惟楚有材”这一说法,其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指楚地出人才,但自己使用不够。由此可以看出,楚地文化丰富,人才济济,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图3显示,60%的人表示对荆楚文化了解一些,只有10%的人表示非常了解,而还有30%的人则完全不了解,其中56%的市民表示平时并不会主动有意识地去了解有关荆楚文化的知识,这反映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人们可能会随着时代的车轮越转越快,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冲刷,对自己的乡土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淡漠了。这也许印证了古代教训,荆楚文化蕴含丰厚,但我们的开发利用却远远不足。楚材楚用,古为今用,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现实课题,我们不能忽略这一宝贵财富。

图3 市民对于荆楚文化了解程度Fig.3 Citizens’ knowledge about Jingchu culture

4 东湖绿道建设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建议

4.1 深入挖掘东湖绿道水资源发展潜力

2015年,武汉市明确提出“让城市安静下来”的城建理念,并明确指出“绿道建设是实现让城市安静下来的重要载体,结合东湖独特的风光资源,要重点建设世界级水平的东湖绿道”。东湖绿道虽然飞速发展,但并不如杭州西湖那样著名,究其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所以,政府应重视对东湖绿道的宣传。

渠道之一是利用网络进行线上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宣传,使用微博平台与其他公众号互推,使关注者增加,还可以让其他政府公众号推送东湖绿道的文章。

渠道二是增加荆楚文化输出。历史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美景的句子,西湖自然家喻户晓。而东湖绿道沿线某些景区的文化内涵还不足,大家去东湖绿道主要还是休闲放松,并不关注文化背景。对于这种情况,最主要的是要弄清楚它的历史由来,之后要通过宣传册告知民众,在主要入口处设置宣传册领取点,市民可以自行领取。其次,在风景区如文化内涵不足的郊野道和白马道设置人工智能解说,提高文化氛围。加强东湖绿道文化建设,在重要的文化点安排人工智能文化解说员,也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历史文化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荆楚文化风俗。

4.2 适量增添地域文化主题,增强湖泊文化内涵

现如今,贯穿东湖绿道的有四大文化主题:楚文化主题,渔家文化主题,民俗文化主题及植物文化主题.这些主题文化都各具特点,广受大家的喜爱。大量数据显示,人们对植物文化主题最感兴趣,其次是楚文化主题,由此表现出游客注重观赏性及文化内涵深厚的主题。东湖绿道依湖而建,创建了一系列“大湖+”绿色生态主题功能,除了健康跑、马拉松、骑行、摄影活动,还可以利用东湖的水资源优势举办各类“大湖+”特色活动,丰富市民生活,吸引更多游客,打响知名度。如大湖+荆楚文化知识竞赛,大湖+民俗赛龙舟,大湖+诗词接龙(飞花令)等活动。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应打造属于自己的水文化,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水之于人类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楚文化东湖绿道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我爱东湖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水墨东湖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东湖古柳
东湖一角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