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玮,张兵华,付友兰,何 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九八六医院,陕西710054)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或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交际活动显著减少,很容易产生抑郁、孤独、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1-3]。因此老年人护理更应关注其心理健康。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果,当死亡的必然性被提醒时,人们会失去安全感,甚至感到强烈的恐惧,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死亡焦虑[4]。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感会加剧,老年人死亡焦虑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5]。影响死亡焦虑的因素很多,如身体状况、宗教信仰等[5]。生命意义是个体对生命目标的认识和追求[6],可以显著影响死亡焦虑,如Routledge等[7]要求被试想象自己死亡的场景,结果发现生命意义较低的个体会出现更强烈的焦虑情绪;Lyke[8]发现生命意义可以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死亡恐惧。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死亡在我国是比较忌讳的话题,关于死亡焦虑的研究还比较少。同时,虽然国外大量研究证明了生命意义对缓解死亡焦虑有积极作用,但对其内在机制却鲜有研究。自尊是人们对生命意义感和生命价值感的体会,生命意义能显著影响自尊[9]。“焦虑缓解器”假说认为自尊为自我调节机制提供了弹性空间,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忧虑[10]。据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自尊在生命意义对死亡焦虑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拟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讨生命意义和自尊对死亡焦虑的影响,探讨自尊在生命意义与死亡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从西安市两个较大的社区招募215名老年人,其中男97人(45.1%),女118人(54.9%);年龄 63~72(66.84±1.58)岁,均为已婚且退休。所有老年人均与配偶、子女或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
1.2 研究工具
1.2.1 生命意义问卷 该量表由Steger等[11]编制,用以评估被试认为他们的生命有意义的程度。问卷共10个题目,例如:“我在为我的生活寻找目标或任务”“我很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等。量表采用Likert 7级评分,1分表示强烈不同意,7分表示强烈同意,各题目得分相加作为量表总分,分数越高表明被试越能感知和寻找生命意义。本研究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1.2.2 Rosenberg自尊量表 该量表由Rosenberg等编制,用以评估个体的自尊水平,包含10个题目,例如:“我感到我有许多好的品质”“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等。被试对题目进行7级评估,1分表示极不同意,7分表示极同意。各题目得分相加为量表总分(部分题目需要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12]。
1.2.3 死亡焦虑量表 该量表由Templer[13]编制,包括15个题目,其中6个题目反向计分,如“我非常害怕死亡”“我很少会想到死亡”等条目为反向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1.3 调查方法 老年人在各自的社区完成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老年人会得到10元的被试劳务费。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15份,其中无法读写的老年人27名(12.6%),在研究者的帮助下完成了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导入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老年人生命意义、自尊与死亡焦虑的得分情况及相关分析 生命意义、自尊和死亡焦虑的得分情况见表1。相关分析显示,老年人生命意义(r=-0.42,P<0.01)与自尊(r=-0.57,P<0.01)均与死亡焦虑呈负相关关系,生命意义与自尊呈正相关关系(r=0.48,P<0.01)。
表1 老年人生命意义、自尊和死亡焦虑得分情况(±s) 单位:分
表1 老年人生命意义、自尊和死亡焦虑得分情况(±s) 单位:分
项目生命意义自尊死亡焦虑得分49.83±10.50 29.94±5.12 12.71±5.17
2.2 老年人生命意义、自尊对死亡焦虑的回归分析以老年人自尊为应变量,生命意义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方程,见表2。如方程1所示,生命意义能够显著预测自尊(β=0.48,P<0.01)。方程2中,以老年人死亡焦虑为应变量,生命意义为自变量,结果显示,生命意义能够显著预测死亡焦虑(β=-0.42,P<0.01)。在方程3中,以老年人死亡焦虑为应变量,生命意义与自尊同时作为自变量,发现生命意义(β=-0.20,P<0.01)和自尊(β=-0.48,P<0.01)均能够预测死亡焦虑。比较方程2和方程3的结果,以死亡焦虑为因变量,当自变量中增加了自尊后,生命意义对死亡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变小(由-0.42变为-0.20),说明自尊承担了部分生命意义对死亡焦虑的影响效应。
表2 多元回归分析
2.3 路径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尊在生命意义与死亡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以生命意义为自变量,自尊为中介变量,死亡焦虑为应变量构建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结果见图1。采用自举检验(Bootstrap Test)估计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CI),结果见表3所示。生命意义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影响死亡焦虑效应的95%CI为(-0.15~-0.31),因而可以确认自尊能够部分地中介生命意义对死亡焦虑的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3.49%,计算方法:-0.23/[(-0.23)+(-0.20)]。
图1 生命意义、自尊与死亡焦虑的路径分析
表3 生命意义对死亡焦虑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分析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老年人生命意义与死亡焦虑关系,尤其是验证了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终将死亡,并会对死亡以后发生的事情感到焦虑,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会比一般人体验到更强烈的死亡焦虑,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5]。因而,在我国开展死亡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研究发现,老年人生命意义与死亡焦虑呈负相关,即生命意义越高,死亡焦虑越低。这一发现与以往的研究一致。Ardelt等[14]发现生命意义与老年人的死亡焦虑呈负相关;Moore等[15]研究发现,生命意义得分较高的老年人更能积极地面对死亡。对于生命意义感较强的老年人来说,他们能够清楚地理解生活的意义,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解释生活的本质,认识到他们生存和生活的目标和价值,因此,他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死亡,平静地接受与死亡有关的事件,进而体验到更少的死亡焦虑[14]。Wong等[16]提出的意义管理理论认为,减少死亡焦虑的最好方法是促进老年人积极寻求生命的意义,如果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目标,就可以减少或消除与死亡或濒死有关的焦虑和消极情绪。本研究结果发现,生命意义与死亡焦虑呈负相关,与意义管理理论一致。
本研究重点揭示了自尊在生命意义与死亡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者认为,生命意义对人类有4个重要作用:①提供了生命的目标;②提供了自我评估的标准;③对生命的控制感;④提供了自我价值感[16]。自尊是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因此与生命意义的这4个功能密切相关,自尊可以通过追求和感悟生命意义得到提升[10]。意义管理理论认为:当个体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个人价值时,则可以抵御和缓解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当个人思考与死亡相关的问题时,通常会思考自己的价值。当一个人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个人,是“这个有意义的世界的一个有价值的部分”,即获得较高的自尊,进而死亡焦虑也能得到缓解[15]。也就是说,老年人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探索,促进他们提升自我价值感,这种经历(即自尊)进一步减轻了死亡焦虑。本研究的结果提供了一个更积极的缓解死亡焦虑的观点: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死亡,也难免会为死亡感到焦虑和恐惧;然而,通过构建和寻求生存的意义,个人总是可以释放其内在潜能,提高自尊,进而降低死亡焦虑,维护心理健康。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一个横断面研究,并不可能阐释生命意义、自尊和死亡焦虑的因果关系;其次,本研究采用了一种自我报告法测量死亡焦虑,这种评估方法可能会受到社会期望效应的影响,老年人报告的死亡焦虑可能比他们实际感觉的要少。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使用观察法、他人评估等方法评估死亡焦虑,并采用纵向追踪研究,以进一步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