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胜
患者男性,纳差、乏力两月,发现肝占位1周,既往无肝炎病史。体检:体温36.5℃、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7/74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巩膜未见明显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7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未触及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明显肿块。
肝脏形态欠佳,边缘呈波浪状,肝左叶体积较小并可见局限肝包膜皱缩凹陷,肝左叶内侧段见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晰,未见包膜,平扫测其CT值为35 Hu(图1),增强扫描病灶呈渐进延迟性强化,动脉期CT值为42 Hu(图2),门静脉期CT值为81 Hu(图3),静脉期CT值为88 Hu(图4),肿块强化欠均匀,病灶周围肝内胆管局限性扩张;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腹腔未见明显积液征象。
图1 CT平扫
图2 增强扫描动脉期
图3 增强扫描门静脉期
图4 增强扫描静脉期
术中探查见腹腔无转移结节,肝脏质地韧,无明显胆汁淤积表现,肝左外叶质地较硬,左肝管旁可触及一3 cm×3 cm×2 cm肿块。术后病理示肝左叶中低分化胆管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肝左叶,发病率比肝细胞性肝癌低,约占原发性肝癌的10%,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倾向认为与肝内胆管炎、胆管结石、寄生虫感染、炎性肠道疾病、Caroli病等有关。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学上主要由肿瘤细胞、纤维间质组织、凝固性坏死组织及黏蛋白构成,95%以上的胆管细胞癌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黏液癌,其根据生长方式及大体病理形态分为管壁浸润型、胆管腔内生长型及肿块型,其中肿块型最常见。孙典学等[1]报道2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其中9例是肿块型,本例患者亦是肿块型。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好发于50~70岁女性,早期症状不明显,具有隐匿性,晚期表现为上腹不适、消瘦、乏力,可有发热、黄疸等。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一般正常,糖类抗原19-9可有升高,无特异性。
肝内胆管细胞癌CT特点:①肿瘤形态及边缘,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占位,边缘模糊不清,无假包膜,肿瘤周围有时可见卫星灶;②肿瘤密度,平扫一般呈低密度影,其内可见更低密度坏死区;③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轻到中度渐进延迟性强化特点,早期肿瘤呈轻到中度强化,延迟期肿瘤呈持续性增强变为高密度,肿瘤强化不均匀表现,边缘强化中心无强化或呈分隔状、斑片状轻度强化;④肿瘤周围可见分支状扩张的胆管,可合并结石或钙化;⑤肿瘤邻近肝包膜皱缩凹陷,所在肝叶萎缩。王刚[2]报道3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12例有肝脏包膜皱缩凹陷征象,9例见肝叶萎缩。
肝内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①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呈渐进延迟强化特点,与胆管细胞癌相似,但后者常伴有肿瘤邻近肝包膜皱缩凹陷,所在肝叶萎缩及胆管扩张特点。②早期肝脓肿,可表现为肝内不均匀低密度影,边界不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内见多个分隔呈蜂窝状,静脉期分隔强化更明显,与胆管细胞癌影像表现有重叠,但肝脓肿临床常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病变肝叶常有肿胀,病变周围常有水肿、异常灌注等。③肿块型胆管细胞癌需与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后者实验室检查常有甲胎蛋白升高,肿瘤常见包膜,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迅速减退,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与胆管细胞癌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