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爽
小哲是班上的一名“学困生”,行为习惯差,成绩不理想,上课不遵守纪律……这个孩子从小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而小哲从没有上过幼儿园。针对小哲这种“野孩子”,我们给他量身打造了教育计划。
以人为本,爱心感化。小哲由于长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上有点偏激、易怒,没有规则意识。因此,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和他聊天,看得出,他特别喜欢这份区别于其他同学的“VIP待遇”。得知小哲最喜欢小汽车,最喜欢的卡通片是《公路Q车》时,我说:“你看这么多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如果它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想往哪开就往哪开,想走哪条路就走哪条路,那不就乱套了吗?不仅会发生交通事故,行人也会受伤甚至死亡。公路上有交通规则,学校里面也有各项规则,比如上课,大家如果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老师就没法上课了。”听到这里,他原本开心的脸上,显出一丝沉思,跟我说:“老师,我以后上课也要遵守纪律,但我有时管不了自己。”我摸摸他的头说:“没关系,只要你愿意,老师和同学都会帮助你。”慢慢地,小哲能遵守课堂纪律了,基本上能认真听老师讲课了。对于小哲这样从小就缺少关爱的孩子,老师更应该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们的心弦。
同伴相助,友情感化。同学的帮助对于小哲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我给小哲安排的同桌是一位优秀又乐于助人的女孩子小李。每天小李都像一个小姐姐、小老师一样提醒小哲,上课时提醒他认真听讲,寫作业时提醒他书写工整,课间时提醒他参加活动,并带着他一起做游戏。小李乐观开朗而又热心的性格时时触动着小哲,在小李的影响下,小哲的规则意识越来越强,进步越来越大。我欣喜地看到,原本对同学戒备心很强的小哲渐渐融入了班集体,学习上的进步也越来越大,曾经的“野孩子”也能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作业了。在《我的好朋友》作文中,小哲写道:“小李是我最好的朋友,每当我有困难的时候,她总是在我身边鼓励我、帮助我,我非常感谢她,我要和她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小哲在小李这位益友的帮助下,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友情的力量。这样的力量让“野孩子”慢慢转化,日日进步。
挖掘“闪光点”,激发潜能。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契机点燃小哲的自信,激发他的潜能。一次劳动课上,为了擦干净他负责的那块瓷砖,他双膝跪在地上,双手拿着刷子,按压在地上,身体弯曲着,双臂来回用力地擦着,看得出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那块原本黯淡无光的瓷砖被他擦得闪闪发光。我用手机把这个情景拍下来,发到了电子白板上,看到视频后,同学们都为他鼓掌。那一刻,我看到小哲的眼里闪着光。下课后,我对小哲说:“只要你在学习上用今天劳动时的认真和执着的态度来对待,并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跟上班级的步伐。”从那之后,小哲学习上更努力了,经常追着我问问题,课间时也常常看到他拿着课本向同学请教,这还是昔日那个“野孩子”吗?在教育中若能寻找教育契机,并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巧妙运用语言,创设赞赏的情境,就会使学生找回自信,激发他的潜能,促使他不断进步。
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学生,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激励,从而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