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奇 何红娟 刘传熙
【摘 要】本文分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理论包括“双元制”双师培养理论和“产教融合”双师培养理论,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应遵循协同一致、优先保障、分级实施、激励等原则,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构建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科技研发、集团合作四种“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支素质良好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职业院校 “双师型”教师 理论和原则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083-03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积极探索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提升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理论和原则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理论
1.“双元制”双师培养理论。“双元制”双师培养理论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是跨越教育界和职业界的教育。职业教育教师的本质是一种既具有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又具有所授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师类型。因此,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应当是由教育界(一元)和职业界(另一元)共同完成。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按照这一理论进行培养的,即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这一理论重点应用于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
2.“产教融合”双师培养理论。本研究的“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双师培养理论认为,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既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也可以培养、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将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这一理论重点应用于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原则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包括教育行业和多种行业,不仅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协同,更需要职业院校长期坚持遵循以下培养原则。
1.协同一致。这是指在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制定培养的长期、中期、年度计划。在制订计划时,要将学校发展、企业发展、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协同一致。如此,方能保证计划的可行性,达成“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
2.优先保障。在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三个优先”:一是优先安排教师到行业企业开展实践锻炼计划;二是优先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等;三是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搭建与企业对接的教师发展平台,开展研修和教改等。
3.分级实施。根据专业、行业领域不同的特点和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的不同要求,精准制定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行动计划,实现科学配置校内外资源,确保科学、高效地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
4.激励原则。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揭示了人的行为是受需要满足程度影响的,需求的欲望越强烈,驱动力越大。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不同的人对需要的追求有所差异。一般而言,生存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驱动力量大于精神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因此,要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实现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职业院校需要制定“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运用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励方法,激励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四种模式
在“双元制”和“产教融合”双师培养理论指导下,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四种模式。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高职学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广西林业学校。长期以来,学校对如何培养既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探索,形成了不同阶段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
(一)探索阶段:“企业实践”模式
1956—1993年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比较单一,主要是林业、森林保护、会计和采伐运输4个专业。因此,主要探索如何利用学校林场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当年以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在林场通过建立劳动生产基地,安排教师、学生参加林业生产劳动的形式培养专业技能,并制定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任职方式,即安排到学校林场担任管理或技术人员,如担任一届场长、生产科长和销售科长,直接参与林场的管理和生产,或者担任林场技术人员指导一线生产1~2年;二是参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即通过营造轮伐期为22年的湿地松“法正林学生劳动基地建设”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基地从1991年初开始实施,2012年建成,现已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基地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设计、施工。一年级的进行整地、挖坑、种树、施肥,二、三年级的林地和林木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直到毕业时交还林场管理。这一阶段充分利用校、场合作培养教师专业技能,形成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特色和“企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二)成型阶段:“社会服务”培养模式和“科技研发”培养模式
1994—2010年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成型阶段。这一阶段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双师型”教师国家级标准,教师有“企业实践经歷一年以上”才达到“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制定了新入职教师必须到校办企业进行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的规定,完善了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随着学校专业规模扩大,新教师逐年增多,仅依靠教学实验林场不能满足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为此,学校成立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广西艺景园林有限公司等7家校办公司、企业,逐步形成了“社会服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承包“生产项目”方式。如利用具有乙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平台,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完成广西林业企事业单位的森林经营方案设计、森林资源调查、森林采伐设计、荒山荒地和采伐迹地的造林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病虫害防治和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生产项目。社会服务采用承包责任制,通过签订承包合同、项目施工、项目验收等一系列工作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实践工作能力,也提升了教师与企业、事业单位的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全面地培养和提升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0年,學校共开展对外技术项目50多项。二是担任“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地方党委和政府为探索解决“三农”问题,在科技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与实践。广西科技厅、农业厅、林业厅、教育厅等自治区政府职能厅、局等都积极鼓励高校教师积极申报并担任广西林业科技特派员或广西农村科技特派员,至今,已有50多位教师担任广西科技(林业)特派员。
为了提升学校的科技实力,实现建成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这一阶段,学校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科技研发,教师积极参与科技研发活动,提升研究能力和专业技能,形成了“科技研发”的“双师”培养模式。教师利用学校教学实验林场、学校木材研究所等平台,与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原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等科研单位、高校单位联合开展生物碳汇、桉树材性改良、西南桦和油茶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培养和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例如,2003—2010年“西南桦人工林丰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广西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研究”两个项目,有18位教师参与研究,现已全部成长为广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至今学校取得了自治区级科技成果10多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6项。
在成型阶段,学校在完善“企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基础上,又逐步形成了“社会服务”“科技研发”两种“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并形成了依托校办产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特色。
(三)发展阶段:“集团合作”培养模式
2010年至今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发展阶段。2010年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入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步入高职发展新阶段。这一阶段,学校专业数量达到40多个,仅依靠校办产业难以满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需要。为此,学校在完善原有三种“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基础上,拓展合作企业,成立由学校牵头组建,有26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广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创立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种新模式——“集团合作”培养模式。2007年,学校就开始牵头组建了广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2012年,受原国家林业局指派又牵头组建中国(南方)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共有41家单位(其中省外15家)参与。到2014年,教育集团扩大到165家单位(其中,11所高职和24所中职、17个政府部门和13家科研机构、10个行业协会和90家企业)。教育集团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行合作、校研合作,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产教融合模式,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校企、校际、校行和校研的合作,而且为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科研水平提供了更加稳定、广阔的平台。一是校企合作更加广泛,通过学校与教育集团内企业互派教师(专业人员)、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形成了由校内企业拓展到校外企业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模式,避免了原来与校办企业合作接受教师人数少、专业面窄的问题;二是校际合作,通过互派教师,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是通过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交流,教师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倒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自我提升,进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即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四是拓展了学校与科研单位合作,为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科技研发”“集团合作”四种模式,解决了学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不足的难题,提升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占比。到2019年底,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校级“双师型”教师149名,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41.74%,高于广西平均值(39.40%)两个多百分点;培养了自治区级“双师型”教师132名,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6.97%,高于广西高职院校平均值(22.14%)近15个百分点。同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校办产业,开展产教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大批“双师型”教师,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2]刘传熙.中德职业教育差异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
[3]麦可思研究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EB/OL].https://www.tech.net.cn/column_rcpy/info.aspx?nd=2019&sf=%E5%B9%BF%E8%A5%BF%E5%A3%AE%E6%97%8F%E8%87%AA%E6%B2%BB%E5%8C%BA&lx=1.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际职业教育学”赴德长期研修国家公派研究生留学基金项目(201408450030);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德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师来源渠道和成长途径比较研究”(GXGZJG2017B211);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德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开发比较研究”(2017KY0938)
【作者简介】王汉奇(1964— ),男,广西贵港人,研究生,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何红娟(1966— ),广西灵山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林业职业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刘传熙(1986— ),男,通讯作者,广西桂林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