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分析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产教融合教育机制缺乏有效融入、教师结构与专业技能有待提升、忽视实践型专业课程的具体落实、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策略:基于社会需求,打造共建学科专业;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践行人才培养目标;改善教师结构,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实践教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渗透职业素养培育;创新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关键词】产教融合 民办本科高校 转型发展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080-03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教育管理、科研开发、技能强化等落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我国民办本科高校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实现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综合办校水平的提升。自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来,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都在探索符合各校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2016年,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复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转型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围绕转型发展,近年来学校初步形成了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厂中校”“校中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格局。产教融合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我国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民办本科高校在自身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进取、不断探索,但是由于传统教學理念根深蒂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很明确,办学机制缺乏完善性,且没能结合本校的特色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并没有结合社会需求,使得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匹配。如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的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二)产教融合教育机制缺乏有效融入
当前,民办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教育机制仅局限于产教研一体化、订单式培养项目建立等方面,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同时,产教融合的考核模式依然采用传统考试的方式,没能将企业的技能要求列入考核标准中。例如在产教融合中,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的体制机制优势得不到充分释放,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有所脱节。
(三)教师结构与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民办本科高校中很多教龄长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的应用上,没能紧跟现代教育的发展步伐,对教学设备的掌握不是很到位,不了解前沿的教研成果。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法单一,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缺乏,指导帮扶不到位。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没能渗透最新的生产技术,教学技能与时代发展不同步,导致教师结构的不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技能有待提升。
(四)忽视实践型专业课程的具体落实
民办本科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与时代相结合的理念,很多现代社会特色专业课程并没有真正落实。同时,实践型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脱节,实际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难以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此外,民办本科高校在实训平台建设方面不是很到位,人才培养的技能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且,具体实践教学过程形式化,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实践性课程没有落到实处。
(五)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积极配合,运用高校科研成果和最新技术,助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但是,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缺乏相应的政策,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有利于企业的相关政策;二是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校企合作需要企业付出人力、物力和材料,安排专门的带教人员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企业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三是企业一般比较注意商业机密的保密,因此比较排斥外来人员进入企业内部进行实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产教融合的推动作用。
二、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策略
(一)基于社会需求,打造共建学科专业
民办本科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自身院校的实际特点,制定细化、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进程的调整与重组,并且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有益于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专业体系,打造共建学科专业。企业应积极配合,为学校实训教学提供最新的教学设备,并派遣专业的师傅加入助教行列,参与到专业课程大纲的制定与教材的编制中。
基于社会需求共建学科专业,便于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培养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推动民办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如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凝练经贸类、管理类、计算机技术与工程类、语言类、艺术类五大特色专业集群,通过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应用型新专业,建立课程超市等方式,大幅度提高应用型人才比重,建立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依法设置新专业机制。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力量办好符合国家产业需求、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
(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践行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本科高校应与企业联合起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落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认真分析当下的行业标准以及发展行情,积极调整专业课程教学结构。此外,除了完善专业课程结构外,还应完善教师系统机制,聘请企业师傅来校为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学校还应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参与实际生产操作,提升自身的操作技能,以便更好地开展校内实训课程,助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深入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请教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并申请加入科研团队,共同探究科研合作项目。同时,企业还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形成良性的互补、合作关系。这样一种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能够让高校教师与学生参与实际生产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为企业将来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三)改善教师结构,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结构与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模式的重要前提,对于高校的转型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应注重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构建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产教融合模式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应基于社会需求,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而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完善的“双师”素质培养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应结合“放管服”,探索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人才、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锻炼和实践锻炼,与专业技师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技能,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进入企业内部参与实习,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行情,掌握明确教学新方向,这样才能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四)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实践教学
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民办本科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例如,学校制定相应的实习管理机制,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学到的技能与专业理论知识相匹配。构建资源共享的实验教学机制,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实现知识共享,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核和测评,检验学生的实习效果,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民办本科高校应充分应用校外资源,尤其是与企业合作共建。例如,与企业共同建设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探索以“引企驻校,引校入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规模以上优势企业参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保障学生享有获得合法报酬等合法权益。
(五)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渗透职业素养培育
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是培养一大批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模式的深化,需要高校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目前,教育部大力推行职业素养教育,注重学生岗位能力培养,民办本科院校应抓住机遇,将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考试,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效增强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实验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学生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等,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
(六)创新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针对目前市场“就业难”、企业“用工荒”等现象,民办本科高校应创新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企业生产发展需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工作,甚至需要大半年的实践参与实习和培训,因此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前置学生的实习与培训,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阶段,让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岗位实习和培训,与企业共同合作落实嵌入式人才培养计划。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高校的实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针对性的人才需求。通过嵌入式培养,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很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例如,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先后与苏州高博应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爱美特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南宁中凡联网络有限公司(华为授权培训中心)、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等30多家区内外企业合作办学,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引进甲骨文OAEC人才产业基地、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广西千年传说动漫有限公司等一流企业和科研院所入驻学校合作办学,形成了1.0版联合办学的高博模式、2.0版整合办学的爱美特模式、3.0版融合办学的甲骨文模式。
综上所述,民办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基于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落实产教融合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的转型发展。产教融合模式的落实,一方面能够促使高校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升学校办校水平;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育,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参考文献】
[1]李睿.探索高校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支持系统的建立[J].教育现代化,2019(A1).
[2]刘剑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
[3]王巧云.民办本科高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45).
[4]任晨阳.深化产教融合助推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以宿迁学院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产教融合推进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2018JGZ157)
【作者簡介】农克忠(1962— ),男,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