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协同育人“四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

2020-04-06 20:50董艳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工作体系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

董艳

【摘 要】本文以南宁学院为例,论述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协同育人“四导”工作体系的构建,即在课程育人体系中贯穿思想引导、行为倡导、能力指导、个性辅导,提出实施措施: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深化学生的行为倡导;突出学业发展指导,发挥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指导功能;协调推进服务育人,做好联动服务和个性辅导。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四导”工作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070-03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要求,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而课程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中居于首位。本文以南宁学院为例,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构建一套具有应用型特色的民办高校课程协同育人“四导”(思想引导、行为倡导、能力指导、个性辅导等)工作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新局面。

一、课程协同育人“四导”工作体系的内涵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学生成长和能力发展的战略大问题。在课程建设中,作为任课教师要明确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落实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良好氛围和大课程育人格局,使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课程协同育人“四导”工作体系,是以课程育人为切入点,建立“三全育人”工作大格局,将思想引导、行为倡导、能力指导、个性辅导贯穿课程育人体系的方方面面。其中,“引导”主要指以思想引导为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及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作用,发挥优秀教师、学生和优秀团体的榜样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青年思想引领;“倡导”主要以行为倡导为主,大力弘扬校园课程隐性和显性文化的作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实施习惯养成、学风建设、语言工程、志愿服务等工程,促进学生养成好习惯、好风气和好风尚,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与家国情怀;“指导”主要以能力指导为主,提升学校各层面、各部门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对学生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生涯规划、学业发展、创新创业、就业择业的指导与服务,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素质;“辅导”主要指以学生的个性辅导为主,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文化艺术熏陶、美育体育锻炼、资助关怀支持等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文素養提升。“四导”工作方法中,思想引导是核心,行为倡导是重点,能力指导是关键,个性辅导是升华,贯穿课程育人体系始终,实现“立德”与“树人”的融合统一,进而推动“课程思政”的联动效应,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课程协同育人“四导”工作体系的价值遵循

(一)课程育人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

南宁学院在课程育人工作体系人构建中,主动打通“三全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聚焦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坚守课程育人第一位,全面推进课程育人进课堂,进一步探讨如何把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培育与价值引导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效果的实现中,都非常注重育人导向。同时,聚焦重点课程、重点群体、薄弱环节,将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材施教,着力解决学校课程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二)课程育人规律和改革创新相统一

南宁学院在课程建设中,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新思政观引领课程的综合改革,立足时代大背景和学校发展的实际和特色,从主动认识地方、了解地方、服务地方、研究地方出发,坚持课程内容的应用型、开放式和新体验的定位,紧紧抓住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整合各方育人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供给、改进教学工作方法、创新育人工作载体,激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

(三)责任落实和协调联动相统一

教师是课程育人的第一责任人,南宁学院建立了定期专题研究、定期开展工作督查的机制,加强督导考核,严格课程管理,对于出现问题的及时追责问责。同时,发挥学校各部门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发挥各部门协同联动作用,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三、课程协同育人“四导”工作体系的实践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校聚焦育人效果,扎实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统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优化课程设置,组织团队精心梳理各门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及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强化教学管理,注重育人效果评价,坚持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引导大学生形成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品质。同时,注重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故事和广西故事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攻坚工程,推进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严把入口关,设立专项经费落实思政教师培训工程,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水平。通识教育学院遴选学校骨干力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课程思政”特色课程,发挥应用型高校特色,系统规划与组织好“理论大课”“国情大课(红色筑梦之旅)”“形势与政策大课”“创新大课”四门大课,守牢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新时代讲习所”平台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风雨桥畔”系列讲座论坛活动,以及辅导员主题班会课,促进理论学习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进一步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建立育人导向明显的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纪律,加强教学监督和过程管理,落实校院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听课、同行互相听课等活动。发挥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在课程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将课程育人的效果作为教学督导和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晋职晋级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育人骨干教师,形成专业课、公共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深化学生的行为倡导

在课程育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良好校风学风的培育,注重大学精神的阐发和弘扬,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注重课程浸润式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学风建设主题活动,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如“书香南院”“南院朗读者”“读书工程”等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学风建设“先进集体”“学习标兵”评比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實施班风学风建设工程,倡导基层班级制定并实施学年建设规划,落实过程监督、成果检验和表彰总结的工作闭环,提升全校班风学风建设水平,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倡导。

(三)突出学业发展指导,发挥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指导功能

南宁学院在课程育人的过程中,整合校园师资队伍资源,充实学生学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强化指导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帮助指导学生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组织开展系列学业咨询与指导、学科教授咨询服务、考研学习辅导、思想教育咨询服务、文化艺术和德育美育指导服务、开放实验项目辅导、创新创业咨询与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学生资助管理服务及其他专题沙龙和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咨询指导服务,健全指导模式内容,科学有效做好学生学业发展指导工作。

另外,学校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资源的整合和挖掘,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引导师生把校园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学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覆盖。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各应用型课堂教学和实践协同推进,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建共享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大师工作室等。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与社会共建一批与校内互补性强且相对稳定的联合型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嵌入式实验室或生产车间,实现共享共赢。学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主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中心,强调产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充分运用OBE(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教学理念、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激发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良好氛围。

(四)协调推进服务育人,做好联动服务和个性辅导

“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项工作的协调和保障落实。南宁学院统筹联动各部门为师生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提升工作亲和力,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与个性发展中的合理诉求和特殊需要。例如,学校组建指导教师队伍开展专门辅导,拓展课程育人活动形式,搭建校内外联动的育人发展平台,提供专门场所和条件保障等,推动服务升级。在后勤保障服务中,精准施策,推动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以及节约型、绿色校园建设。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围绕课程育人工作建设系列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提高用户体验,开展“书香南院”、学科教授咨询等促进资源聚合向资源利用转变的活动,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等。

四、课程协同育人“四导”工作体系的实施保障

第一,注重课程育人的组织保障。课程育人的全面有效实施,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协调部门。学校在推进课程协同育人“四导”工作体系建设中,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课程育人工作的领导、决策、督导和评估。各二级学院也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建立长效机制,结合学院和专业特色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方案、狠抓落实;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组织保障,按照要求推动工作、形成合力,把综合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加强课程育人的制度保障。良好的“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必须有规范完备的制度保驾护航。学校已建立健全实施“课程思政”工作中各项制度规范,明确课程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及工作措施,确保各项要求落实到位。注重课程育人的成效纳入考核范围。同时,确保定期开展形式多样、教职工参与广泛的专题研讨和学习活动,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科学的课程思政理念,进而建立有效的机制和保障。

第三,加强课程育人的队伍保障。完善全体教职员工评聘和考核机制,把育人标准和政治要求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在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聘期考核中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教书育人和管理服务工作中。

第四,落实课程育人的经费保障。加大课程协同育人专项经费投入,保证“四导”育人方式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各项目顺利实施。推动“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成果转化应用,确保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4]张智.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个比喻析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

【基金项目】2018年度南宁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的思政课公共课协同创新育人的有效模式与探索”(2018XJJG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董 艳(1985— ),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工作体系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高校二级团组织服务型工作体系的建设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应急预案工作体系的相关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