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芳,黄彬彬,吴青兰
(厦门华厦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在全民创业的浪潮下,大学生创业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学术文献数量可以反映其受关注度。2019年6月,笔者以 “大学生创业”为主题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得到39 509条结果。其中,20世纪的相关文献每年不足100篇,21世纪的相关文献逐年开始增加,自2009年开始文献数量急速上升,目前每年已达到6 000余篇,可谓是当下的研究热点。从关键词热度来看,有 “创业教育” “创业能力” “就业”等[1]。但是与此同时,当前在校生的创业总文献量仅有数百篇。在校生创业与大学生创业并不能完全等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能施以作用的主要是在校大学生,研究主体也应集中于在校生。然而,现有文献大多聚焦于大学生应具备哪些创业能力,在创业之前,大学生尤其是在校生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这些能力,或者是创业之前并不具备,而在创业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而言,观察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素质与能力变化,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在校生创业进行引导与培养。通过培养一些有志向和基本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创业,有针对性地训练某些能力,将创业作为实践教学的终极形式。
在校大学生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重要主体,在创业环境、自我认知与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区别于踏入社会的已毕业大学生。在校生创业是指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在校大学生,以股东或经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较多,高桂娟[2]将其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3个维度,把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钟云华[3]将其界定为大学生有效成功完成创业活动的特质,其外延包括 “资源获得与资金能力”“相关知识与经历”“机会识别与冒险能力”“管理与决策能力”“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与 “生理和心理条件”6个维度。
在校生创业会影响到的能力与素质,不一定直接与创业成功有关,但是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有帮助。本文所指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同于创业能力,而是创业过程中所影响到的各个方面,包括心理素质、求知欲、责任感、创新意识和本专业的知识,拥有对事物的认知、自主学习、沟通与团队协作、组织、应变、运用和处理信息等能力。学生在创业前、创立企业时和运营管理的各个阶段,自身的能力与素质都会有不同的变化。
高桂娟[4]发现高校社团活动能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孙俊华[5]对在校生的创业意向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男性、理工科专业和高创业自我效能感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最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创业承诺度会逐渐下降;家庭状况很差和很好的两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最强;父亲的创业榜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承诺度。
虽然在校生个体背景差异巨大,来自家庭经济条件、社会资源、教育背景等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其创业产生影响,但是基于高校平台,这个群体的创业背景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专门设置了学生创业部门,为在校生创业提供了许多鼓励政策,例如免水电租金、学分奖励、创业指导与专业教师指导等,可以使在校生在最低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锻炼。
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间,笔者对入驻厦门华厦学院众创空间的21名创业学生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创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创业过程中对自身能力与素质变化的感知。该创业园地有21个常驻项目,调查样本中男生占33%和女生占67%,从学生年级分布来看,从大一至大三呈上升趋势,大三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47.6%,大四学生最少 (与学校生源年度差异及大四实习影响有关)。总体来说,高年级参与创业的学生人数更多一些。访谈主要是从创业活动过程来进行分析,对创业前期 (市场调研,商业创意与计划)、注册企业 (召集团队与股东、构架管理制度)、业务运营(市场、产品、客户关系)和日常管理 (业务管理制度、人事、财务)4个阶段和角度进行解构。
问卷主要是基于在校生创业过程涉及的各个环节,对创业者各项素质与能力的影响进行调查。创业前期主要包括市场调研分析、决策、团队组织、熟悉公司法、学习基本财务知识;注册企业主要包括熟悉工商、税务、行业主管部门行政机构,办事流程;运营与管理过程主要包括战略计划、财务能力、决策、商务谈判、执行、诚信理念、效率及业务知识与能力。
对于创业想法的来源 (多选),男女生差异甚大,86%的男生认为出于自己志向,43%的男生是受朋友影响;而71%的女生是受朋友影响,选择出于自己志向的只有50%。结合对自身在创业项目中的定位,57%的男生倾向于成为项目领导者;而57%的女生倾向成为项目参与者。可见,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群体中,男生自我意识更强烈。从对创业性质的认知方面来看,一些受访者认为不一定作为领导者来创立企业才是创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出于锻炼自己和提升社会经验的动机而参与到其他人的创业项目中。在校生的创业动机见表1。
表1 在校生的创业动机 (%)
从在校生的创业目的来看,大部分学生并非出于对创业项目本身的热情,而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排在前四的选项还有赚钱与展示自我能力。但是男女生在后两项的选择上区别较明显,86%的男生想赚钱,只有57%的女生选择此项,相比之下,有71%的女生是为了展示自我能力,该项是否与学校对学生的各种考核与奖助学金评比有关联性,有待调查。在创业前期的动机方面,各年级的学生差异并不明显。在校生的创业目的见表2。
表2 在校生的创业目的 (%)
学生对于创业所需前提条件的理解,集中在个人强烈的价值观、个人或团队的研究成果或专利、学校提供的各种创业培训和支持、能得到社会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充足的资金5个方面。
本文根据创业过程与分工,将其细分为创意能力、财务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计划能力、组织团队能力、沟通谈判能力、市场分析预测能力八大能力。在校大学生创业平台及对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影响见第29页图1,在校园创业平台上学生创业拥有各种优势,学校一般都会提供免费场地和水电,有专业教师和创业导师的顾问指导,有各级别的竞赛平台和经费资助,同时还可借助学校本身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吸引业务资源。在校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从创业前期的市场调研分析、决策、团队组织、熟悉公司法、学习基本财务知识,到注册企业的环节,熟悉工商、税务、行业主管部门行政机构的办事流程,以及正式运营与管理过程,可在战略计划、财务能力、决策、商务谈判、诚信理念、效率,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得到锻炼。
图1 在校大学生创业平台及对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影响
在创业项目中,男女生的工作分配区别较为明显。男生负责市场营销工作和其他工作的较多 (占总人数的70%),女生负责运营管理和人员招聘的工作 (占总人数的50%)。这与校园外的企业内部性别分工基本一致。市场营销工作对抗压能力和身体素质要求都更高,而运营及内部人力资源工作则要求更加细致,与性别能力特征吻合。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创业对综合能力影响最多的,依次为执行能力 (81%)、组织能力(76%)、沟通谈判能力 (71%)。而财务分析能力和市场分析能力则比较少,仅有47%的学生选择。但从性别看,男生更多选择了执行能力 (85.7%),女生则选择团队组织能力 (85.7%)。从抗压能力来看,64%的女生认为创业对其抗压能力提升有很大影响,而男生这一数据只有43%。在校生创业对能力的影响见表3。该结果与在校生创业项目的运作方式关系密切。在校生的创业项目,实现工商注册和有实际市场运营的并不多,完全依靠学生策划项目,去开拓市场和运营的更少,因此参与创业的在校生,大部分都是在指导老师的安排下,完成各项具体事务,因而执行能力首先被认为是影响最大的能力,其次就是团队内的组织能力和参与社会事务时的沟通谈判能力。市场分析预测是在前期项目策划时就应该做的工作,而在校生的项目实际上并未做好市场方面的工作,大部分项目依托校企合作的业务关系来进行。另外,在校生的创业项目资金量也比较小,涉及财务管理的能力自然比较少。
表3 在校生创业对能力的影响 (%)
对抗压能力影响的性别差异较大,结合上述创业想法的性别差异分析得出,或许与创业的男生主动性更强、本身抗压能力更强有关。
81%的被调查创业学生都认为效率意识得到了提高;其次是服务意识 (76%);而知识积累方面,86%的学生认为基本业务知识得到了提升;但是选择财务知识、法律知识得到提升的学生约60% (见表4)。可见被调查的创业学生并没有完全深入企业实际运营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的财务知识和法律知识都比较少,这些同学或许都仰仗于学校创业平台这一 “保护伞”,而较少面临资金风险和法律风险。但是这些方面男生显然更平均,选择各项知识的样本都有,约70%以上,女生则除了基本业务知识以外,其他选项都在60%以下。由此可见,男生创业者会更主动地去了解与创业有关的各方面知识。
表4 在校生创业素质影响 (%)
在访谈中,被调查创业学生提到最多的是团队合作与沟通,另外还有服务态度、坚持和热爱等。所有学生都认为创业经历对其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经验积累,收获远不止项目本身的收益。
总之,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群体中,男生自主性更强,自我意识更强烈。大部分学生不是出于对项目本身的热情而创业,排在前三的创业目的是积累社会经验、赚钱、展示自我能力。被调查学生认为创业所需前提条件依次为个人强烈的价值观、个人或团队的研究成果或专利、学校提供的各种创业培训和支持等方面。在校创业学生认为被提升最多的是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女生对抗压能力提升的感知更明显。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和基本业务知识是创业对素质影响最大的三方面。在校生创业的影响不局限于创业者本人,有领导力的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创业项目给其他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扩大学校与专业知名度等都是利益相关者的收益。调查也反映了在校生创业的 “先天不足”,校园创业平台作为 “保护伞”有利有弊,在学校和指导教师的保护下缺乏充分竞争,局限于学生身份创业精神不够大胆,在校大学生不能充分意识到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与风险。
在校生创业与社会创业/就业的对接,2011年,孙秀丽提出要实现校园创业和社会创业的对接,就要从学生自身、学校、政府和社会组织这4个层面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