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积累的高职工科专业发展反思*

2020-04-05 13:22王小刚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科调整院校

王小刚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高职院校的高等性、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在原有的技术积累条件下,开展符合职业发展、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教育,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社会经济转型、产业变革的情形下,不断产生出新职业岗位,刺激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变革,带来专业发展的机遇和已有技术积累的挑战。工业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发展,催生工科新兴专业,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进行专业调整,以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1 工科专业调整的现实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19年3月21日发布了《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高校加强新设专业建设,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控制招生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专业教学质量应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不断丰富专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内涵,加强专业认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保证输出合格的建设人才。2019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 《关于开展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普通高校申报新增的本科专业、调整专业、撤销专业等事务,强调坚持需求导向、标准导向、特色导向。这两个文件明确指出,专业的设置应当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符合社会产业需求的人才,通过专业调整,与社会需求形成契合度。在2018年的备案专业中,本科专业共1 831个,新增241个,撤销416个。专业的调整和撤销并不代表专业本身发展完全不符合社会需求,而是部分专业不适合学校的发展,学校的技术积累没有满足促进专业发展的需求,在专业内涵、特色认证方面,没有突出培养人才的质量,是一种专业的流动与专业的宏观规划。

与本科专业调整相似,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在不断完善专业建设,特别是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2015年版)》的基础上,要求职业教育发展成为适应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新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审视自身技术积累,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岗位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的内涵、特色,以保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培育、服务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2 工科专业调整的具体表现

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进步,大量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一线,催生新职业岗位,相应产生新型专业。在制造强国方面,近年来主要表现在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移动应用信息安全、无人机、通用航空机械等产业快速发展,产生了新型的产业需求。这些产业需求带来产业人才需求,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工科专业大量应用于农业、商业等,促进了相关专业发展。在乡村服务方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服务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水土服务、安全生产等的新兴专业。在工科应用、农业发展的背景下,促使现代服务业加大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产生了适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新兴专业,发展了新兴对外贸易、物流、城乡配送专业,生活休闲、文化服务、生态旅游、托幼、托育等新兴专业。

3 高职工科专业调整响应

高职院校针对社会的产业需求发展、教育管理体系的专业审核,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特别是对工科专业做出了调整。多方面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以满足符合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具有强烈的工业背景,传统强势的专业主要体现在化学工程、建筑工程。随着地方的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对于相关专业的认知,专业发展变化明显。有的专业丧失了传统性,有的专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增加而不断发展壮大,促生新增长点。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更加丰富,在传承、做强高职教育的同时,开展了继续教育和 “3+2” “4+0”本科培养模式等,进一步开展国内与国际社会合作交流,并与毕业校友展开广泛的交流,开拓了专业发展的视野和途径。

该学院在2019年1月对内部二级学院进行了调整,新增智能制造学院、交通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在专业设置方面,发挥传统专业优势的同时,增加了智能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软件技术等新兴专业。运行近1年以来,新兴专业和学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之处。

4 高职工科专业调整功效

高职院校通过专业调整带来了教学资源配置的调整,改变了人才培养的供给方式,目标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产业发展需求。专业调整促进专业规模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对工科和工业的建设发挥了推动作用,为新兴产业的人才供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实践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需要审视和改进之处。

随着新兴专业的开办,带来部分专业停办、停招的状况。在已停办专业既往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师资、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资源。新兴专业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与传统专业隔离、跳跃,而是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进行新兴的产业化应用。一些传统专业被隔离、抛弃、调整出专业布局是否符合该学院的技术积累、是否能支撑新兴专业的长足发展,有待进一步考量。

经过近1年的运行,发现有些专业在调整中出现了准备不足的问题,有些新设立的院校和专业师资技术力量不充实、力量分散,原有的教学、技术优点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 促进高职专业技术积累的建议

新兴专业要想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产生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促进新办专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提升高职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1-2]。

5.1 明晰高职新兴专业技术积累路径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专业发展中的技术积累,主要包括职业技术和专业教学中的 “知识”和 “能力”两个方面,表现为教学知识与能力的积累、生产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工科专业技术积累路径见第93页图1。高职院校新办专业在发展中,以 “知识与技术能力”作为核心,以模块化的专业技术、教学进行文化积累,形成结构化的核心技术、教学、文化竞争力。

5.2 探索高职新兴专业技术积累方式

新兴专业技术积累应采用模块化方式。新兴专业积累包括专业生产技术积累、教学积累、文化积累,通过注入式、内生式和共生式3种方式,向专业积累核心转移。

1)注入式技术积累。主要包括技术人才的引进、技术性师资的引入以及双师团队的构建,将企业的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学校的师资力量。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积累,能够迅速改变专业的现有技术力量,丰富技术的知识存量和技能结构方式,在短时间内提高新兴专业的技术原始积累。

2)内生式技术积累。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特别是专业教学。目前互联网广泛应用,网络技术大量与教育技术相结合,将专业的教学技术与现代的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自主创新,不断开发出符合现代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的新的教学供给,运用新型的教学技术和教育方法,提高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专业的教学特色。

图1 工科专业技术积累路径图

3)共生式技术积累。主要是指在专业之间、专业内部各课程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结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专业知识、技术与企业现场结合,形成凸显本专业特色的专业文化。

5.3 推进高职新兴专业技术积累凝聚

新兴专业技术积累应采用结构化凝聚。通过模块化方式形成的积累,包括知识和技术能力,有元素性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也有架构性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新办专业形成核心竞争力,需要整合多种技术流、信息流、知识流,将知识和技术形成专业教育能力的架构,以此实现新兴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演化,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凝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通过整合元素性的知识与技术能力,获得新型结构性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剖析元素性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获得原有的内部架构,重组内部架构,形成新办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结构化是将新的元素性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转化为架构性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在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元素性的知识与架构性的知识和谐共振、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最终形成核心的教学能力、文化能力和技术能力。

在新办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3个核心能力之间发展并不均衡,影响着新兴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紧密结合新兴产业的岗位发展需求,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与新兴产业和专业之间,形成有效关联,不断将企业、产业的新兴文化融入到专业发展中,专业发展和产业发展形成和谐共振,从而提高新兴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新兴专业的发展符合产业发展需求。

6 结束语

高职院校新兴专业的调整与发展,符合产业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新兴专业的开设过程中,需要结合既有技术积累,不断通过模块化的“注入式、内生式、共生式”技术积累,形成结构化的 “技术、教学、文化”核心竞争力,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工科调整院校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工位大调整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