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词“自+V”构式研究

2020-04-03 01:10:50张利红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复合词谓词构式

张利红 段 绪

(1.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2.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前人对“自+X”的研究较集中于某一时间段词汇的历时形成,“自+X”情状副词和特定词汇的共时研究,对于“自+V”中的“V”研究相对不多。当“自”,是“自己”义时,作为前缀,与词根结合构成动词,既表示动作由自己发出并及于自身,例如:自尊、自爱、自重;还表示行为动作由自己发出,非外力推动,例如:自发、自动、自习。[1](P693-694)考查《现代汉语词典》发现由义项“自己”生成的“自+V”词汇达99例,而这类构式的历时发展变化、语义、语用功能皆值得人们关注。

一、“自+V”构式形成

(一)宾语前置句式凝缩成宾语前置式复合。汉语自先秦发展到现代以来,语序出现三处重大变化(本文主要对“自”作为代词宾语被前置的特殊语序进行举例说明):1.古代汉语中副词放在形容词后面的位置变为现代汉语中可放在形容词之前或者添加助词接在形容词之后;2.主从复合句中,在古汉语中偏句位于前半句位置,而主句在后;3.代词宾语的位置从放在动词之前演变为放在动词之后。[2](P216-220)

先秦时期,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之前是正常语序,不论是疑问代词作宾语还是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都应放在动词之前。汉语的正常语序是先动词后宾语,宾语紧跟在动词的后面;而宾语前置特殊句式是将宾语位置移到动词之前。[3](P652-656)从现有的大量史料来看,宾语前置句式有其自身的一个发展过程,此类句法格式因为高使用频率和后代文人相继仿用,宾语前置特殊句式作为古老句法的“化石”沉淀在汉语词汇中。[4](P407)《离骚》中的“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列传》中的“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例句中的“吾”“自”在句中作为反身代词分别担当“知”“令”的宾语,表示“我,自己”的意思,正常语序是“不知吾其亦已兮”“而令自见放为”。

宾语前置特殊句式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想要强调突出表达的对象,在凝缩成宾语前置式复合词时,保留了突出强调宾语成分的宾语前置用法。《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忌不自信”的正常语序是“忌不信自”,“自”是反身代词作宾语使用,是“自己”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复合词“自信”“自给”“自勉”“自肥”“自卫”等词中的“自”作为构词语素,都是“自己”义,例如:

自信:(某人)相信自己。

自问:自己问自己。

自言:自己对自己说话。

此类词汇进行扩展能够生成“S(自己)+V(谓词性成分)+O(自己)”样式的小句,最后紧缩而成“自+V”词汇构式,而词汇中的“V”在小句中充当谓词成分,这样的特征符合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特征。

宾语前置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汉语词汇的语法功能,由语法功能决定的名词不能放于宾语前置的宾语位置,代词能放在动词之前的宾语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进步,名词语法功能得到很大程度地发展完善,在句中不仅能够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还能够作状语和谓语,由此导致了句义的难理解和引发句子歧义,所以名词可充当多种句法成分的这一特性降低了名词宾语前置的可能性。产生时间相对较晚的代词,有着代替和指示的作用,与它能够代替或者指示的语言单位具有大致相同的语法功能,即某一词语在句中作名词,代替这一词语的便是代名词。代词前置作宾语不仅能便于理解,便于交际,也能减少同一名词在句中文中的出现次数,减轻视觉疲劳,降低理解难度。

(二)词汇化。董秀芳提出:“双音词的衍生属于一种词汇化现象,即短语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5](P36)。词汇化过程,就是短语、句子等非词单位紧缩凝固成词汇的一种过程,不等同于固化。“自己+V(谓词性成分)+自己”格式中的第一个“自己”在句中充当自主性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记作“S自己”,“V”是由“S自己”主动发出的行为动作并会作用影响于宾语的谓语动词,句中出现位于宾语位置的第二个“自己”记作“O自己”,表示由“S自己”的动作行为而受到影响作用的对象,例如:

自以为有本领而骄傲。→自傲

自己主动地从痛苦或罪恶中让自己解脱出来。→自拔

自己说明自己的意思。→自白

自己残害自己。→自残

上例看出,这些句义完整的主谓宾句在语义上与后面凝缩而成的双音节词语意义相同,使用这些简洁明了双音节词汇刚好能够表达出整句所体现的意义,由“自己+V(谓词性成分)+自己”变换成“自+V(谓词性成分)”。现代汉语表现在语法方面的特点之一是词、短语、句子三者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即由语素组合构成词,词组再组合构成短语,而句子由词或者短语组合形成,都是主谓、动宾、联合、偏正、补充这五种基本的结构。如“吃梨”是词,“吃两个梨”是短语,“吃了两个梨”是句子,三者都是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由词可以扩展成短语、句子,也可以由句子凝缩成短语、词。董秀芳认为汉语复合词的五种基本结构,刚好对应于汉语的基本短语结构,在历时考察中发现,基本结构类型的短语可以降格为词,所以“自”+谓词性成分生成了双音词,形成了具有“自己发出动作并及于自身或者认为自己怎么样”构式义。

吕叔湘先生曾论述:信息传递的第一个要求是准确无误,第二个要求是省时省力,合起来可以称之为效率原则。对语言来说,最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手段达到交际的目的。就交际效率而言,“名+动”复合词比短语、句子更加简洁明了,反映了语言的经济原则。

二、“自+V”构式分析

(一)构式中的“自”。许慎《说文解字》:“自,鼻也,象鼻形。”自,是作为动物呼吸和闻嗅的鼻子,表示人们的身体器官。甲骨文时期,“自”便开始了它的语法化进程,实词义逐渐虚化;春秋战国时期,实词在经过长期发展之后,演变到具有代词、副词、介词和连词的词性;先秦以后,“自”的词义有了更深度的演变,发展成为古代汉语重要虚词中的一员。词义虚化往往与词义引申密切相关,由本义引申出各种引申义,再由引申义演变出更多义项,词义过程都是从具体向抽象虚化过渡。

“自”的本义为鼻子,而鼻子的功能是进行生理活动呼吸空气,根据鼻子的工具实用性能让它有了“用”的动词性意义;而根据“客体间意念上可及的心理联系”,古人将人类身体构件“鼻子”与自然联系的工具带上“气”这一性质,“万物始于气”,“气”作为大自然万物的代表,便赋予了“自”“开头、开始”“起源”和“自然”的名词性义项;还因为鼻子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之一,古人为它引申出“自指”的用法。由“自指”义项发展出“自指”的代词,随着词义使用继续的演变,发展为无定性的复指代词,能够指代的范围更广更大。

在文言语料中,“自”不能作句中的主语,只能位于谓语动词之前的位置,而作为复指代词的“自”在长期与谓语连用中,带有了一些副词特点,修饰谓词作状语,表示主语亲自参与行为动作的发出与施行,不同于今天人们认为“自”作代词就是“自己”。由于“自”在谓语动词前的位置逐渐固化,“开始”“起源”和“自然”义项也都能够用作状语修饰谓词,引申出“原来、原本”“肯定”“自然”“另自”的义项,“自”便进一步语法化为副词。“自”的副词义是从最初的“自指”义演化而来,所以对主语的复指性始终都存在于语法化进程中。后常与其他副词连用,固化成了双音节词,比如:亲自,各自。

句子中的副词修饰限制谓词成分,表示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远长短、肯定与否、方式、情态等意义;介词在使用中常依附于词或词组之前构成“介词短语”,主要作用是对谓词进行修饰、补充,表示和谓词性动作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工具、原因、关涉对象、目的等。“自”作为副词、介词时,通常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的句法成分,按照以往的语法演变研究,在句中充当状语、补语的成分容易语法化,受到语境影响,虚化为承担句子其他成分表示出的结构义而失去自己本来意义,进而虚化演变成连词。

“自”在经过长久的语法化进程演变后,一些用法保留在古文典籍中,还有的用法至今仍在使用。与“从”组合成“自从”作介词,表示从的意思,专门指过去的某个时间起点,例如:自从来了共产党;自从八十年代建校。“共产党来了”“八十年代建校”这两个词组都是陈述发生在过去某个时间节点的事件,是瞬时性事件,当“来”“建校”这两个动作的完成即表示这个事件的完成结束,而加上“自从”则表示从这两个事件结束时开始到现在或者将来的时间段,便成为了时间介词短语。

与“己”组合成“自己”(同“自个儿”)作为代词复指在句中或文中已经出现过的人,与“别人”相对。可以和人称代词、人名组合在句中作主语或者宾语,例如:小黄自己知道哪只猫是他的。也可以单用,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句法成分或者修饰动词,例如:我难得自己上街买菜。此处的“自己”便是修饰“上街买菜”,表示这个人独身个体出门去买菜。还可以单用修饰名词,如:自己的事情,表示“某事”不会是别人的,而是“自己的”;自己兄弟,自己人(=不是外人),这里便表示属于自己本人相关的人、处所或者单位,中间可以加上助词“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句中的“自己”是泛指在上下文或者句中没有出现的某主体。书面语中常见的是“自己”,口语中常用“自个儿”。

现代汉语中通常认为“自己”是反身代词,与英语中的反身代词类似,这个义项在“自+V”格式中,构词能力十分强。在吕叔湘先生编撰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汉字“自”收录的义项为:作为前缀,构成动词;副词,自然,当然义;介词,从。《现代汉语词典》内收入的词汇主要是根据“自己”这个义项组成的,此文亦着重讨论“自”的“自己”这一义项。

(二)构式中的“V”。“自+V(谓词性成分)”复合词中的“谓词性成分”为动词时,是主语或者施事主动发出的行为动作并作用影响于宾语的及物动词,记为“V动”;当“谓词性成分”为形容词时,意义为主语认为自己如何,记为“V形”。《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自+V”构式复合词共有99例,其中“自”为“自己、本身”义,褒义色彩词汇有30个,表明说话人对相关行为动作的赞许和褒扬感情态度;贬义色彩词汇有36个,表明说话人对相关动作行为的厌恶和贬斥态度;中性色彩词汇有33个,这类词汇既未包含褒义色彩,也没包含贬义色彩。详情见下表1[6](P1736-1741)

表1 “自+V”构式复合词表

朱德熙最早将“配价”理论引用于对汉语的研究当中,而“自+V”构式中的“V动”相当于二价动词,有着两个论元,能够支配两种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这两个名词也是动词的配价数目,如“参观、讨论”二词便是属于二价动词,同时也是及物动词。[7](P111-112)例:

同学们在参观博物馆。

老师们在讨论寒假作业。

例句中,“同学们、老师们”充当句中的主语成分,也是施事,“博物馆、寒假作业”在句中充当宾语,也是受事,“参观、讨论”两个动作分别由主语“同学们、老师们”发出,同时在作用于宾语“博物馆、寒假作业”。“同学们、博物馆”是“参观”这一动词的两个配价,“老师们、寒假作业”是动词“讨论”的配价。“自己+V动+自己”格式可以凝缩成“自+V动”构式,其中的“V动”作为二价动词,有着主语“自己”、宾语“自己”两个论元,“自己”作为反身代词自指主语成分的同时也作为动作行为影响作用的受事宾语。用“自欺、自杀、自封”进行举例,如下:

自欺→某人欺骗自己。

自杀→某人杀死自己。

自封→某人分封自己为某爵位、官位等;某人封闭自己思想、作为等。

而“自+V形”中的“V形”在古代汉语中有意动和使动两种用法,当V形是意动用法时,宾语“自”所代表的人主观上认为自己有着形容词所蕴含的性质或状态;当V形是使动用法时,主语强制性使宾语“自”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形容词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

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而看不起别人。

自傲→自以为有本领而骄傲。

自肥→经手财物时用不正当的手段从中取利,使自己获利。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自高自大”,便是某人自己主观性地认为自己比别人了不起,而看轻别人;“自傲”,是某人自主地认为自己很有本是而感到骄傲;“自肥”便是某人在经手财务时,使用非合理手段从中谋取利益,从而使自己获利;“自圆其说”便是某人让自己所说的话语或者论断没有漏洞破绽无法被别人拆穿或者指出错误。

(三)构式中的主观性。沈家煊指出,“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包含着很多“自我”的表现成分,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己的印记[8](P268)。古人在进行交际时为满足特别的表达需求而创造出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以此来阐发自己的内心想法,将想要突出的宾语前置,就是希望听者或读者在听见或看到自己的话语文字时,能够捕捉到说话者或笔者想要强调宾语,并希望宾语受到关注,此时的宾语前置无疑是“自+V”式复合词的前身。从认知角度讲,凸显的事物是容易引起人注意的事物,也是容易记忆、容易提取、容易作心理处理的事物。就语义角色来说,二价动词“V”的施事是作为对话双方都知道的,属于不太重要的非凸显角色;而“V”的受事“自”,作为词汇中被凸显的成分出现。复合词“自责”意思是“某人自己责备自己”,二价动词“责备”有两个论元,施事和受事都是“自己”。“自+V”构式生成词汇的能力很强,而在“自+V”词汇基础上加入词缀再生成词汇的能力也不容小视。例如:

自留→自留地、自留田、自留山、自留款

自尊→自尊心

自白→自白书

自信→自信心

(四)强调宾语。“自+V”式复合词中遗留了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句式,所以也保留有强调宾语的意义。现代汉语使用者进行表达时想要强调宾语,既可以通过语调重音标识出来(会话中),如:“小红吃了梨”,重音在宾语“梨”上是为了强调“小红”这个人吃的是“梨”,不是苹果,香蕉等其他水果;还可以强调句形式来表现,如:“小李吃的是梨”,以“是……(的)”句型来强调宾语“梨”被小李吃了,其他水果是被其他人吃掉的。

在不同语言中,不同意义表达会有不同的语法形式,在英语、日语中皆有其特有的句法表现形式将宾语前置来强调宾语。例如:

日语:マップを読みます;

歌を聞います;

英语:It was an apple that she ate last night;

This poin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I ate an apple which was fresh.

日语中一个变词语素表示一种语法意义,每一个充当句子成分的语义角色后会紧随着一个助词,助词便起着提示性作用。例句中用结构助词“を”紧紧粘附在宾语名词后,起着提示性作用,表明在这个助词之前的是动作施行的对象,读的是“地图”,听的是“歌”。而在英语中想要强调宾语可以通过强调句式、将宾语置于句首或者定语从句修饰宾语来表示,也可以达到交际表达需求凸显宾语。例句的一般表达句式为:She ate an apple last night;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is point;I ate a fresh apple。为了强调宾语,特殊句法格式能够表达出来的凸显意味比一般陈述句式的表达意义要鲜明强烈得多,便形成了特殊句式宾语前置,继而凝缩成宾语前置式“自+V”式复合词。

综上所述,“自+V”构式的历时演化经历了由宾语前置句式到宾语前置式复合词,构词成分“自”自身有着的语法化的进程,“V”既由动词充当,也能由形容词充当。这个构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创造出的词汇使用频率也不低,那么将构式研究的眼光从句式、短语上放到词汇上来也是很有价值的。随着语言的丰富发展,会有更多语素能够进入这个构式,从而生成更多的词汇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进的表达需求。

猜你喜欢
复合词谓词构式
含有“心”一词蒙古语复合词的语义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现代哲学(2020年5期)2020-11-30 17:00:36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西夏研究(2020年2期)2020-06-01 05:19:12
南昌方言“X 人”式复合词考察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5:19
论名词补充式复合词的界定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外语学刊(2016年4期)2016-01-23 02:33:55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当代修辞学(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6
构式视角下“X+N役事”致使复合词的类推及其语域特定化
当代修辞学(2010年6期)2010-01-21 02:28:02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当代修辞学(2010年4期)2010-01-21 0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