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遗“以文育人”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2020-04-03 12:28◇姜旭◇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夹江蜀绣技艺

◇姜 旭◇

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育人摇篮及人才培养场所,开展好非物质文化德育实践——“以文(非遗文化)育人”责无旁贷,整合高校教育、科研、公共资源等优势构建非遗文化教育创新园地,打造非遗文化传承标志,在非遗文化、非遗传承人、企业、地方、社会之间穿针引线形成纽带,实现非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精神、内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文件中指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传统工艺专业课程,培养传统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①高云:《手工技艺类非遗在福建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湖南包装》2020年第3期。把高校作为中国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对高校与非遗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高校发展和评估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非遗文化进高校促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非遗活态传承和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文育人”的提出对非遗文化的高校传承和理念创新带来机遇,是非常重要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整合校企(地)资源,构筑非遗“以文育人”多路径

校企合作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现代高校人文素养,促成“以文育人”人才培养传承文化遗产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曾在《高职校企合作教育型创意基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2016)指出,高等院校要实现非遗传承与创新亟待整合非遗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综合资源,结合人才培养及“以文育人”计划需求,针对性地搜集专项非遗资料,为研究非遗文化、非遗文化创意设计和再生产提供研究资料,把非遗文化的现代转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关联课程以及专题讲座,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创意产业基地,为“以文育人”搭建“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研发、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五重作用宽平台,切实发挥高校和企业在非遗传承的各自优势和作用①姜旭,詹颖:《高职校企合作教育型创意基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笔者所在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的羌绣技法培训暨非遗知识培训班、茂县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族服饰及羌绣保护与研发”对外推广宣传活动、茂县凤仪小学羌服羌绣体验活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节创意羌绣作品展示及游客羌绣体验活动、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羌服羌绣展示、设计研发、技能培训等各项活动,对羌族服饰和羌绣文化的可持续性推广和宣传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②詹颖,姜旭,张犇,《守望与新生——羌族服饰及羌绣的高校传承与创新实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22-123页。。非遗文化企事业单位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及文化创新的主要力量,国内各地非遗企业在推动在地非遗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与优势,基于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化事业的双重特点,对高校实施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突出的特色作用,可以满足文化多样性、专门化的需要和非遗技艺传承的要求。校企合作在高校非遗“以文育人”方面发挥的作用有别传统常规,除了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或企业定制班)、共建学生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学生就业基地、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非遗文化浸润大学生身心是一项“以文育人、以文树人”的重要德育工程。为此笔者多次赴四川蜀绣基地、成都蜀都绣娘刺绣专业合作社开展田野调查寻求合作,对四川在地蜀绣技艺创新及蜀绣产品研发进行探索研究,让蜀绣文化及蜀绣技艺进校园、进课程、进社团,先后组织三批次服装专业、文创专业、大学生社团赴成都蜀都绣娘刺绣专业合作社参观蜀都绣娘展厅、全国最大蜀绣博物馆天府蜀绣艺术馆、七彩绣坊和国家级邬学强大师工作室,由蜀绣基地老师对蜀绣文化历史、针法技艺和保护传承发展情况进行授课,由蜀绣非遗传承人教授蜀绣技艺,通过校企合作匠师结合实现高校非遗“以文育人”。以“服装设计基础”和“传统手工技艺”两门课程为契机,融入蜀绣现代改良旗袍的款式设计、纹样设计和蜀绣披肩设计专业内容,实践教学通过蜀绣文化及技艺的学习,把非遗文化、蜀绣技艺与服装设计相结合,实现专业课程及专业文化和非遗文化之间的融合;川内服装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参与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蜀绣产业融合创业创新对接会,为“蜀绣元素旗袍秀”以及中国刺绣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传承与创新研讨贡献学术支持。2018年成都蜀都绣娘刺绣专业合作社蜀绣学院成立,川内服装院校在蜀绣学院人才体系规划和教研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对蜀绣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及教学工作研究,为专业发展如何加强认知和深化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提供思路,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土在地资源,让学生领悟非遗魅力,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发扬光大。

校地合作在开辟非遗“以文化人”人才培养传承非遗文化事业路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学校整合利用优秀地方资源。非遗文化在高校落地生根创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开枝散叶非遗文创设计和非遗衍生课程研发等多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笔者所在学院以“国家广播影视行业指导委员会创新行动计划”大师工作室项目“夹江竹纸制作技艺传承杨占尧大师工作室”为契机,以创意衍生与传承衍生的视角对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这一国家级非遗进一步的生产性保护与开发进行探索与实践,探索将非遗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普及与推广融入高校非遗“以文育人”传承体系及实践路径。相关人员多次赴乐山市文化馆、乐山市夹江县开展夹江竹纸田野调查,通过拜访夹江竹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占尧①杨占尧,男,汉族,1945年生,四川夹江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序号:01-0183。,参观杨占尧“状元造纸厂”和夹江竹纸博物馆,近距离接触造纸这一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研习夹江竹纸的历史文化和制作过程。通过体验竹纸制作“淘洗”“抄纸”等技艺,体悟夹江竹纸的悠久历史。校地合作为学院杨占尧大师工作室建设、线下基地打造、夹江竹纸产品研发、夹江竹纸课程研发等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非遗“以文育人”的活态传承路径探索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但随着杨占尧大师的仙逝,夹江竹纸国家级传承人的断层问题对校地合作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见如何对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如何利用好校企(地)合作平台培养非遗传承教研团队已然成为高校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课题。

二、整合专业资源,多维拓展非遗“以文育人”传承与创新

(一)非遗课程研发创新,深化“以文育人”核心

校企(地)合作为高校传承及创新非遗文化播下种子,如何茁壮成长,真正实现“以文育人”既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也为非遗创新带来新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起步较晚,对于高校而言属于新兴学科,鲜有相关专门课程,即使开设也多为选修课,缺乏完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更是无从谈起②龚春英,叶勇明:《高校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路径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文化在高校传播离不开完善的教学体系,课程是文化和技艺得以传承的载体,是学习体系的组成细胞。非遗文化是鲜活的,非遗“以文育人”不是纸上谈兵,需要对非遗文化进行总结性研究和研发设计,通过凝结非遗课程构建“产、学、研”教育型非遗教学体系,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非遗文化及传统制作技艺与专业课程、第二课堂、工作室课程之间寻找结合点,使其在传承中创新变革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③姜旭:《构成艺术视阈下“非遗”特色动漫旅游文化衫研究》,《四川戏剧》2016年第4期。。把非遗研究与非遗传创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以文化教研科研解决非遗难以融入高等教育教学的困境。只有把非遗文化转化落地为课程,不断探索其新模式和新内容,才能保证高校非遗长久持续地活态传承①姜旭:《非遗羌服羌绣特色化服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在非遗课程研发过程中尽量选择可落地实施转化的非遗文化,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在传统制作技艺与专业人才培养之间寻找结合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具体专业特点,考虑课程内容与非遗文化的切入点、紧密度、创新性、可操作性等相关实际情况。笔者所在学院基于文化创意设计专业群特点,研发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课程和传统手工技艺通识课程,传统图形与纹样专业主干课程,从专业核心课程中分别整合了“文化创意与策划实务”和“服装专题设计”进行非遗文化特色化课程单元教学改革;“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课程”传统首饰制作、刺绣、编结艺术手作、水·色绘画艺术、拼布艺术手作、夹江竹纸六大专题板块教学刻画了多彩非遗文化的形式审美和价值内涵。“传统手工技艺”在学习感知非遗文化的同时,通过技艺制作和专业方向的结合,开展相应创意设计启发非遗元素的挖掘、提炼以及创新能力。“传统图形与纹样”提取非遗文化中的符号形态,加以现代创意思维的理念进行艺术语言的转换,强化传统与现代形态元素构成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文化创意与策划实务”非遗元素文创产品开发单元提升非遗文化的解构以及非遗元素的创新设计能力。“服装专题设计”以四川在地非遗元素为主题的创意服饰系列设计实训拓展对非遗文化、纹样图案、非遗技艺的理解领悟和创新运用。非遗课程的面向对象不应仅限于高校师生。无论是高校非遗“以文育人”的社会价值与精神需求,还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办发〔2019〕4号文件精神,高校研发与创新非遗课程对社会大众传承非遗文化,在文化自信中积淀文化与美德,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多元文化养分均起到重要作用。笔者所在学院携手北京超星公司完成40门非遗文化普及微课(见表1),投放在线学习平台面向全球非遗爱好者,最大程度实现和深化高校非遗“以文育人”价值内涵。

表1 “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一览表

微课标题 主要知识技能点内容17. 妈祖信俗 妈祖的故事来源18.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中国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19. 南音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南音20.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的种类21.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的传承意义22. 粤剧 粤剧表演方式23. 藏戏 藏戏中的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24.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中的杭罗织造技艺25.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26.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象帽舞的表演特点27. 呼麦 呼麦的艺术特色28. 羌年 羌年习俗29.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的染料30.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与《清明上河图》汴水虹桥31. 京剧 京剧的艺术鼎盛期32. 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与中国哲学33. 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的组成形式34.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流程35. 中国活字印刷术 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工艺流程36. 中国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的皮影制作37. 赫哲族伊玛堪 赫哲族伊玛堪的艺术题材38.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福建木偶的制作39. 珠算 珠算的方法40.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与价值

(二)培育学生双创团队,促非遗传承与创新

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和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按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我国高校艺术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艺术人才应符合当地文化现状,促进地方高校教育与非遗文化的相互发展,非遗工作和文创产业是相辅相成的,非遗的传承需要在创新中持续发展,非遗文创是非遗元素的文化形态衍生转化,文化创意亦会反哺非遗“以文育人”①王天岚:《基于非遗视角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在构筑全面的非遗育人体系过程中,将非遗文化融入大学生社团,培育具有非遗特色的学生双创团队,既是非遗文化的有力渗透,也是非遗“以文育人”活态传承路径探索的有益尝试。整合学院专业、手作工作室、大师工作室、非遗系列课程的综合资源,由专业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发组织、自愿参与和自主经营,形成以在地非遗文化为特色主题的学生双创团队,实现以“非遗文化核心引领、非遗技艺基础相通、创意衍生设计相关”的创意创新创业多维度协调统一,以非遗文化+“三品转化”(作品—产品—商品)的形式将非遗文化的人才培养和双创相结合,利用好非遗文化“传承衍生”与“创意衍生”的全新概念,培育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人才。双创团队借助设计赛事契机可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融、以赛促交的良好效果,不断优化非遗文化创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非遗文化在人才培育中的作用与效果,切实在双创赛事项目中把非遗文化与文化创意设计融合。不断深化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对非遗文化展开艺术表达,拓宽文化意蕴于视觉符号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和提升自我的文化艺术设计专业素养,最终提升院校在中国非遗文化传承弘扬与发展创新方面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高校非遗“以文育人”不能闭门造车,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出去,校验教育教学成效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构筑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培育了多批大学生双创团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川在地非遗文化为创意创新主题,以“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为理念,在省内外各项双创赛事中摘得荣誉,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认可。例如以“荷”为题的创意服饰设计,运用服装设计艺术,表现一种回归自然、朴实的风格。在工艺上运用了中国结艺、布贴画、扎染等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表现劳动人民的实干精神和朴实的高尚情操;以夹江竹纸为题的品牌标识系统设计,打造非遗自身血液再造原创品牌,从视觉符号学层面表达品牌定位,进而实现非遗文化推广与宣传,意在解决夹江竹纸濒临失传的现状。通过高校大学生双创团队培育,乘双创赛事东风非遗融赛、以赛促教、以赛促融、以赛促交、以赛育人;另一方面,打造学校个性化非遗双创大赛IP也是值得尝试与探讨的,创设以非遗为主体的双创大赛,对提高在校大学生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极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三)高校非遗“走出去”,延展“以文育人”多重价值

非遗不仅要请进高校来,扎根高校落地开花,结出硕果之时还应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将高校的研究成果、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发挥出来,为地方文化的发展、为非遗文化在社会领域的传承创新做出积极贡献,显现“育人为主、技能为本、校企(地)双赢”的成效同时延展“以文育人”的多重价值,拓展非遗育人及活态传承的内涵深度。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在成都多社区、街道办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端午香包制作”体验活动、“恪守初心共享非遗之美”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联合四川多地监狱创设“青春志愿·迷途导航”传统文化帮教基地,举行“乐享端午,共传非遗”文化帮教活动,走进四川多地小学开展非遗创意主题绘画活动,尝试非遗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有益探索①姜旭:《瓦尔俄足节背景下的动漫文化活动分析》,《大舞台》2015年第10期。,涉及包括面塑和棕编等各省市级非遗十余个项目。市民非遗体验活动包括夹江竹纸、夹江木板年画、蜀绣、成都糖画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川剧脸谱、刺绣、剪纸、编结等系列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验课程。实践证明,高校非遗“走出去”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普及性保护非遗文化与活态传承文化遗产事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对减少非遗文化传承“群众断层”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不同层面实现“以文育人”纵深发展。

三、整合文化资源,构建校园非遗文创生态圈

针对文化艺术综合型高等院校,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借助传统工艺振兴、优质高校、双一流高校建设等契机,抓住时机整合文化资源,构建校园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在未来产生的价值和影响不可估量。一是建设高校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挥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地位和作用,把非遗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其中,给予非遗文创转化充足资源配置,打造校园非遗文创特色园区,让非遗在创造创新中转化和发展,真正体现非遗活态传承;根据不同文化产业的特征,围绕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校企(地)合作互动发展,引进知名企业、非遗企事业单位、民族品牌,使非遗文创特色园区集学习、休闲、展销、购物、娱乐为一体,体现专业特点、时代特征和非遗特色。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融合非遗特色服饰设计、制作、展销、购物、休闲于一体的非遗文化特色园区门店,建立校内服饰品牌旗舰店、非遗校企合作单位校内实体店和民族服饰品牌校内展销场所。对非遗企业开辟发展渠道,创建服装专业校内实践、实训、实习非遗基地,开辟校企合作非遗“以文育人”新局面具有积极作用。二是打造非遗文化创新教育基地,在非遗文化研究与开发、非遗文化创意与创新、非遗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实践基础上,梳理总结“教(教学)、研(研究)、创(创新)、普(普及)、式(范式)”非遗文化教育传承与发展模式,非遗文化创新教育基地溢出的不止传统教育价值,创意人才的发现与支持,知识和价值的养成、融合与传递,还具有创新意义和多元价值。目前省内各高校至今未见四川世界遗产、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展示、体验、教学培训基地,而打造四川高校非遗文创特色园区以及非遗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基地,是有助于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结 语

高校非遗“以文育人”旨在增强高校师生保护、传承非遗的使命感,向世人宣传普及非遗、传播非遗之美,让更多的人深刻地感受非遗魅力。非遗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辅相成,非遗在高校环境中的发展也会反哺自身。高校非遗“以文育人”是当代教育环境下非遗的新趋势新走向,非遗对教育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坚守保护传承初心,致力非遗育人事业,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构建与完善非遗“以文育人”活态传承的社会体系十分重要,非遗植根于高校教育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的人带着传承非遗的使命感学习、研究、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将文化普及和传统技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让非遗文化基因在时代流变的过程中以新的形式活态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夹江蜀绣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夹江路径”探析
乐山市夹江县
安靖蜀绣湿地公园优化策略
成都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传承创新发展 让蜀绣艺术瑰宝永放光彩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加快建设县域经济强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