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研究
——以华西坝懋德堂建筑文脉为例

2020-04-03 12:28潘心杨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华西协和教会

◇潘心杨 赵 帅◇

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中,由较早建立的教会式学校,其建筑群落设计和建筑空间布局,成为近代中国建筑史中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以弗莱德·荣杜易(Fred Rowntree)为代表的建筑师团体,采撷中国北方古典建筑布局、吸收川西建筑特点,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进程中,巧妙融合西方建筑的结构特征,设计了这件少有的艺术作品——华西坝建筑群落。它不仅是西方建筑师眼中的“中国建筑”,裹挟着对东方文化的想象;同时,也是较早践行“中西合璧”建筑设计探索的西方建筑。

华西坝建筑群落中的“懋德堂”建筑单体,在1926年建成,是美国赖孟德氏夫妇为纪念其子捐赠给华西协和大学的。最初用作图书馆,其后在建筑二层增设博物馆,如今作为华西校区校史展览馆使用。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懋德堂”,近代以来一直作为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展陈使用,是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的重心所在,记录着西南民族考察与研究的完整历史。在“懋德堂”的建筑风貌与空间格局中,彰显着建筑师荣杜易在考察与学习本土地域文化后的设计解读,也承载着华西协和大学首批建校者们的期许与重托。

一、华西坝建筑群落的修建背景

(一)东西碰撞中教会学校的兴起

近代以来,在西方思想涌入的背景下,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方面均受到冲击,尤其伴随着大量传教士的到来,西方天主教义被广泛传播。在早期阶段,传教士的工作并未顺利地开展,受到了诸多阻碍,这表现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天主教义发生冲突和抵触时,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大众群体,更关心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获取功名利禄,对于无法立刻带来实际利益的教会兴趣有限,同时教会思想的传播又会进一步威胁到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这些因素,都让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一度陷入泥潭。

1877年,第一次在华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讨论的重点聚焦在了教会教育问题①肖朗,傅政:《晚清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的历史轨迹及其影响——探讨中国教会大学兴起的新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通过深入全面的讨论之后,全会基本达成了利用教育手段培养笃信西方教义的牧师、教员、工程师、手工艺者等广泛的社会从业者的远大目标,从而达到在华推广西方教义的目的。“教育布道”这一手段自此正式成为在华西方教会传教手段的基本方针。随后,1905年,清政府颁布诏令,科举考试这一中国历史上历经1300余年的选拔制度正式告别了历史舞台,中国开始仿照西方,建立公学制度为主的教育体系。

两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为中国教会学校的兴起与快速绵延扩展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包含教会小学、教会中学、教会大学在内的大量教会学校开始在中国大规模的兴建起来,成为西方文化和思想涌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南建立教会大学的现实需求

在来华传教士们的眼中,中国的西南地区是将整个中国纳入控制范围的一块重要拼图,也是在亚洲的主要角逐之地。而其中,人口众多,物产富饶的四川就成为西南战略意义较为重要的省份。据1900年四川洋务局的统计,当时的四川全省从教人员已达到18万余人,教会势力已经扩展到129个州县,四川从教人数仅排列在直隶、江苏之后,位居全国第三②董黎:《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64-65页。。

然而,远道而来的传教士们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新的困境:中国西南地区绝大多数皈依西方教派的信徒们都是生活困顿、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底层人民,缺乏生活在都市中的民众的支持。即便截止到1920年,彼时的西方教会已经在四川开办了超过500所各层次的教会学校,在校学生超过19000人,然而其信徒中,无论是贫民阶层的占比还是其所在的地域因素,都决定了基督教会并没有能够在西南地区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在西南地区经济与文化中心城市——成都,传统儒学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新式教育仍受到各阶层的抵触,更遑论教会教育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身处西南一隅的传教士们意识到,以传统儒学与传统蜀学在中国西南深厚的文化根基,仅仅凭借基础教育的学堂已经不足以与之匹敌,只有开设更高一层次的、能够提供高等教育的大学,才能取代旧时儒学文化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地位。因此,在中国西南地区设立一所由教会主导、传播西学和基督教义的教会大学,已经迫在眉睫。

(三)华西坝建筑风格的选择

在校园规划伊始,校务委员会就充分考虑过校内建筑物整体风格的统一问题。在1912年举办的设计竞赛中,校方所接收到的方案中自然包含了各式不同的风格,至于为什么最终是荣杜易所设计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得到了采纳,这其实并不单纯是委员会评审员们的个人审美,其中也存在着其必然性。

在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的早期,这批传教士对于自身所代表的西方文化普遍抱有浓厚的优越感,西式建筑风格和样式被输入到了国内,同时也被国内本土所包容和接纳。然而,唯有教会建筑,在这个过程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华西协和大学与同期的其他中国教会大学一样,是一所由西方基督教差会的传教士所开办的,位于中国西南的教会大学,其建筑样式的风格特征,原本或许亦将向西方建筑文化的审美所倾斜,但教会建筑在中国所受到的特殊对待,让学校创办者们不得不开始考虑另辟蹊径。

在“文化殖民”的背景中,东西文化产生了较为猛烈的碰撞,在文化界、教育界和社会各阶层中,均有着较为强烈的抵触,甚或反抗,尤其在文化氛围浓厚、人口密集、经济较为繁荣的都市,针对教会的反教运动层出不穷,大量教堂、医院等为代表的教会特征明显的建筑,在这个过程中被焚烧、毁坏。在经历了诸多反西方教会的教案之后,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们,开始尝试将基督教义与中国传统的儒学、道家学说相融合,来迎合国民的传统观念。

不仅如此,传教士们也逐渐学会说汉语、为自己取中国名字、穿中国服饰。如果希望吸引学生进入教会所办的学堂接受教育,同时又要避免引发其抵触情绪,那么在校园的规划与建设中,就需要创造出一种既能够体现西方教育模式的“新教育”、又能够为中国本地人所接受的校园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各地所开办的教会学校,纷纷开始尝试创造在使用西式建筑的主体框架的同时,保留与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新的建筑样式,华西协和大学正是其中重要的代表。

二、华西坝建筑群落的规划与建立

(一)华西协和大学与校舍规划

20世纪初,启尔德(Omar L. Kilborn) 、毕启(Joseph Beech)、陶维新(R,J.Davidson)等一批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基督教传教士,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基督教差会共同协商了创立华西协和大学的计划草案,并将这所学校的校址拟定为成都。1907年学校理事部在成都南门外购置了150余亩的土地,作为学校校址的初步建设用地①张丽萍:《华西坝建筑群与成都城市的近代化》,《文史杂志》2001年第5期。。之后又通过资金及官方协助等手段,校园面积得以不断扩充。到1928年时,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面积已经达到1000余亩,这在当时中国的教会大学中也算得上是少有的大规模校园了。学校基于与西方国家、教会的深厚渊源,仿照了牛津、剑桥大学的组织结构和教育体制,采用“学舍制”办学。

由于这所学校是由美国、加拿大、英国三个国家的基督教会下属的美以美会、公谊会、英美会、浸礼会、圣公会五个差会联合创办,同时学校在地域上位于西南部,因此正式起名为华西协和大学,成都人也逐渐习惯称其为“华西坝”。

(二)荣杜易校舍设计与建立

1910年华西协和大学举办了开学典礼,正式开学,然而此时整个学校只有三座木结构的平房建筑作为临时教室,学科开设、学校设施等都十分简陋,校园也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规划。为了正式开展校园的规划与建设,1912年,校务委员会举行了一场私人有限邀请设计竞赛,共邀请了4家建筑事务所(英国2家,美国1家,加拿大1家)。最终,英国建筑师弗莱德·荣杜易(Fred Rowntree)与他的荣杜易父子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交的综合了中西方建筑工艺元素的设计方案,获得了校方理事会的认可,成功中标①郑红彬:《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研究(1840-1949)》,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194页。。

荣杜易的方案主要包含了校区的早期总体规划以及校内主要建筑的设计。荣杜易在华西协和大学设计的一系列主要建筑物,按照建成的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1914年建成的贾会督学舍、亚克门学舍及神学院教室;1919年建成的怀德堂(又称作事务所);1920年建成的万德堂(又称作明德学社)与合德堂(又称作赫斐院教学楼);1924年建成的嘉德堂(又称作生物楼)与舍华楼(又称作女生一宿舍);1925年建成的稚德堂(又称作广益学舍);1926年建成的懋德堂(又称作图书馆与博物馆)与华西标志的钟楼;1927年建成的华西协和中学礼拜堂(又称作刘子如纪念堂)以及1928年建成的教育学院教学楼。除此之外,荣杜易还为华西协和大学设计了校长住宅、教师住宅、华西协和中学教学楼、华西协和大学大校门等一系列建筑作品。

荣杜易在华西协和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中所做的英中式风格尝试得到了学校理事会的高度肯定,其“壮丽的东方大学建筑式样”被认为是“在中国大学中树立新范,为沟通中西文化之象征。”②董黎:《华西协和大学建筑考》,汪坦,张复合:《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第136页。

三、懋德堂建筑空间、装饰与形态

(一)懋德堂建筑规划与设计

1916年,美国赖孟德氏夫妇为纪念其子,向华西协和大学捐赠了15000美元,希望在校园中修建一座图书馆③李沄璋,张磊,卢丽洋:《四川大学近现代建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89页。。这座图书馆建筑依旧由荣杜易亲自操刀设计,选址位于华西协和大学校园的东北部、从学校北校门进入后道路的左侧,与西侧的怀德堂一同位于校园中轴线两侧的对称位置,两个建筑遥遥相对。华西协和大学在正式成立之前便已开始为建校后的图书馆筹备、购置、收集藏书的工作,然而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用以馆藏,随着学校藏书量的不断充实,图书室的位置也是一改再改。直到1926年由荣杜易设计建造的这座图书馆正式建成,学校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图书馆,这座建筑被命名为懋德堂。

以图书馆作为最初使用功能的懋德堂,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将梁柱为主体的建筑结构,采用歇山顶的形制,增加建筑内部层高,同时注重采光需求。作为中国早期公共图书馆中较为典型的形式之一,一楼阅览厅可以容纳一两百人。高耸的天窗,和兼具收藏使用功能的地下书库设计,为后期的使用带来了多种的可能。

(二)建筑装饰中的本土化演进

1913年,在华西协和大学理事会的邀请下,荣杜易到访中国,先到北京考察了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后来到成都访问了华西协和大学校址。他不仅对现场进行考察,同时与华西协和大学理事会及四川省政府讨论了诸多相关问题。此后,荣杜易不断在中国南北游历,继续考察中国传统建筑,以求将传统建筑元素与西式建筑空间融洽结合在一起。

懋德堂为代表的华西坝建筑群落,采用屋顶、屋身和台基这一明确的三段式建筑语言,凸显“大屋面”这一建筑特征。三组歇山顶互相交错在懋德堂的建筑顶部,屋面的檐口升起,不仅能够看到当地川西民居的本土地域特色,从檐角的起翘角度也明显感受到中国北方官式建筑的影响。屋脊的两侧及正中均装饰有动物走兽形态的雕塑,两侧为吻兽造型,中间则是经典的二龙戏珠,能够非常明显直观地看出西方建筑师对于中国神兽崇拜文化的独特理解。不同的是,这里的“神兽”设计,并不是照搬中国传统建筑构件的形制,而是进行了抽象化和图像化的演变、艺术化的处理方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语言产生了“神合貌离”的效果。

除此之外,华西坝的建筑均采用了统一的青砖青瓦,同时配以粗壮的大红色木质圆柱来代替西方的古典柱式,使其不仅从风格上和谐统一,且视觉上完全遮盖掉了西式建筑空间结构的痕迹。整栋建筑被其底部下方高约1.3米的石质基座台面给抬高,这显然是中式庙堂建筑的做法,门窗、栏杆、踏步的样式也都全部统一向中国传统样式靠齐。可以说,至少在建筑的表层,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图1 懋德堂外观荣杜易手稿

图2 懋德堂屋顶与屋脊造型

(三)懋德堂的建筑空间与结构

以中式元素为主导的设计,其建筑主体依然为西式的建筑结构,这体现在建筑结构与建筑空间的设计之中。建筑的平面为“H”型的结构,左右两端对称,在正房两翼的厢房分别向前后两侧突出,这是典型的“都铎式府邸建筑”的设计方法。同时,建筑的出入口开在了这个扁平的“H”型中间的横向主体大厅的长边之上,形成了一个“巴西利卡式”的厅堂空间,这一空间形式被广泛用于基督教的教堂建筑。

除此之外,整栋建筑最重要的采光来源放在了建筑的顶部。顶上升起了一个西式教堂式的采光顶,光线从空间的顶部照射洒落下来,形成一种神圣空灵的空间体验。建筑的二层是一个环形的回廊,其上架构着连续的古罗马式的半圆形拱券,这些空间的做法均与懋德堂本身所带有的教会大学建筑的属性相吻合。

在世界设计史的发展进程中,荣杜易的设计呈现出英国手工艺美术运动向新艺术运动过渡时期的特殊探索,讲求对称、注重平衡、强调平衡线条的使用,在这一建筑空间中得到了较强的显现。而他在北京、成都等地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采访考察,又为其设计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设计素材和创作灵感。在懋德堂的设计中,较好的将功能与形式进行了统一。在20世纪30年代,懋德堂图书馆的2层建筑空间,成为华西协大学古物博物馆的主要展场,赋予其文化传承的特殊意义。

图3 懋德堂平面图

图4 懋德堂室内二层回廊与拱券

结 语

懋德堂建筑内部空间结构以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都铎式府邸建筑为蓝本,融入了基督教教堂常用的巴西利卡式厅堂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建筑装饰与形式,则主要由歇山顶、青砖、青瓦为代表的“冷摊瓦”等中式元素构成,富含着强烈的川西民居特征及北方官式建筑的特点。

懋德堂作为华西坝建筑群乃至20世纪初所大量出现的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的代表,“中西合璧”建筑样式风格并非建筑师的个人风格特征的表现,而是在时代与社会背景的相互作用中,西方建筑师将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理解、文化想象和“他者”视线,融入西式建筑空间结构之后的设计作品。

作为英国设计发展进程中不可多得的建筑作品,它也昭示着新的建筑形制与建筑空间的产生。与同期法国建筑作品不同的是,以“直线”为主导的设计作品逐渐占据了设计的主流,而成都也与世界现代设计相并行发展。懋德堂建筑艺术形态及建筑文脉,承载着建筑师在东西文化碰撞中的探索和尝试,也记录着特殊的历史节点,地域民族和传统文化赋予设计师无限的灵感源泉。

猜你喜欢
华西协和教会
我们班的“运动健将”
敬告作者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协和学子“爱星”献爱心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协和-霍普金斯老年医学论坛
初恋教会我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