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渠道管理部
未来的银行,不再仅仅是金融服务商,而是将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资源供应商,通过渠道整合、资源整合,实现文化融合、数字融合。
《超级IP》畅销书作者、“逻辑思维”创始人吴声曾说,“在新的应用场景下,消费者不再愿意仅仅为了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买单,反而更关注商品带来的情感溢价。”
吴老师的这句话,在国内博物馆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从西安大明宫灯光秀到广东省博物馆以香港长衫文化为背景的创意服饰展;从巴黎欧莱雅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跨界合作,以《千秋绝艳图》为灵感推出的限量版中国风唇膏到山西博物院文创空间进驻太原华润万象城,博物馆玩跨界已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尝试与新领域合作,以文创赋能,让博物馆迈下台阶,走近生活。博物馆文创,正在进入全面跨界合作新时代。
同样,在银行端,金融+文化的模式正在兴起,体验式消费方兴未艾。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在人们心中固有的高冷形象开始发生坍塌,而基于IP植入的情感人设正在悄然崛起,这一转变在网点层面尤为明显。
为探寻千年姑苏历史,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精髓,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在2018年10月与苏州博物馆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在文化传播互动、特色主题网点建设、苏博文化元素特色产品开发、双向客户引流等跨界互学互鉴领域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充分发挥了“智慧博物馆”与“智慧银行”的资源整合效应,积极把战略合作协议变成实际行动、落到实处,并不断赋予其更丰富、更广泛、更全面的内涵。
苏博与工行苏州分行的合作,得益于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全国范围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博物馆类节目的热播激起了市民对传统文化的热捧,跨界合作也因此纷至沓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盛宴的竞相热捧,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博物馆体悟恢宏大气、智慧文明的中华历史,感受中国悠久历史,体味中国文化底蕴。
做大、做强博物馆事业,加快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仅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时期下,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对于历史文化的深层认知的诉求,为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苏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近 2500年的悠久历史,人文源远流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苏州十分重视古城保护,使得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作为伫立于姑苏古城区,方寸间一览千年的苏州博物馆是东方美学的集大成之作。旧馆成立于1960年,原址为全国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新馆于2006年10月竣工开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亲自设计的博物馆。贝聿铭先生的设计,将江南水景与几何线条完美融合。外墙设计“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具有宋代水墨山水意境的片石假山,是苏博景观之眼。长期以来,苏博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让苏博文化、文物知识、文创品牌、姑苏史志等传统文化精髓走进千家万户,希望与第三方机构共同探索和创新苏博与公众的“新连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提供助力,寻求运用馆藏文物的新方法,将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为展览增添多媒体元素,提供展示传播的新渠道。而苏州工行早已将人文情怀深植于企业文化的土壤,一直以来在文化+金融领域锐意创新,着眼打造有温度的银行,与苏博对于苏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苏州工行与苏州博物馆的合作一拍即合,苏州分行选择从文化口切入,利用文化软实力来发动经营转型的引擎。至此,当代文化与当代金融的携手拉开序幕,文化为金融品牌赋能,金融激活文化潜力。
打造主题网点
流量经营关键在于“流”,这是银行客户流、业务流、资金流、服务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结合。线下网点作为流量经营的关键结点,其建设思路需要基于银行网点建设及布局的实际需求,结合周边地区游客多、景点多的特点,形式和内容并重,以苏州本地为特色,“一眼千年”的历史穿越为主线,将苏州历史人文与金融科技发展有机结合,建设一家文化感十足的智慧网点。与此同时,网点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营业空间、区域划分、业务处理、客户体验到内部管理等各个环节出发,注重客户体验,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将厅堂服务便捷化、贴心化、互动化,从而实现客户体验、营销模式、银行形象等方面的全方位升级。
2019年5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精心打造的全国首家博物馆文化特色主题银行在苏州平江支行正式亮相。该网点在整体装饰上,大胆突破了工行网点原有的风格,在苏州博物馆的授权和指导下,创新融入精致典雅的苏博建筑元素,包括经典长廊的坡顶景观、片石假山、海棠花窗、中式家具等,呈现出独具一格、娴静优雅的中式厅堂形象。譬如:大厅天花部分借鉴了苏州博物馆经典长廊坡顶的风格,再配以柔和的暖光,让人心生温暖舒适的感觉。大厅初看简洁,地面铺的是青灰色的地砖,墙面为乳白色涂料粉刷;细看雅致,厅堂内侧靠墙精心装饰了苏博最具神韵的片石假山,以苏博藏品山水画为分区背景,以黑白、木色、书画、花窗等为和谐搭配,再配以海棠花窗、中式家具等,呈现出独具一格、娴静优雅的中式厅堂形象。
目前,小头畸形2型在治疗上主要以对症治疗、预防严重症状的出现为主,尚无有效的治愈手段。由于其临床表型差异大,也无法准确预测其严重程度,因此,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工作,通过有效的分子遗传学检测避免受累家庭再生育患儿尤为重要。本研究丰富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原发性小头畸形2型疾病的基因突变谱,并为临床医生认识该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遗传学信息及对应的疾病临床表型,也为该家庭的再次妊娠时的产前基因诊断提供了遗传咨询信息。
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提出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在内部功能区域划分上,在保留银行网点金融服务标准化空间布局和基础要求的情况下,银行创新融入精致典雅的苏博建筑元素,引进苏博文创产品和相关书籍。客户置身粉墙黛瓦中,细品精致苏博布展小品,闲适办理现代金融业务,不仅不会有等候的烦躁,还能细细品味苏式文化的独特味道,体会苏州历史文化底蕴,传播城市人文精神和自信。
银行网点是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普惠的基本载体,是全客户经营、全产品营销、全渠道服务的主要阵地,是场景生态体验的落地平台和形象声誉展示的重要窗口。而跨界合作在文化领域的潜力,将借助网点的力量不断释放。“网点+文化”,并不是单点上的创意突围,而是从整体上的布局创新。利用IP,借助文创,整合元素,让网点充斥着文化的人格化演绎,改变银行固有的“高冷”形象,通过共同记忆、故事和情怀,在网点与顾客之间创造有温度的连接,增强客户的文化认同感。打造苏博主题网点,文化+,将由“点+”向“网+”全面拓展。
新零售时代,客户除了是银行产品的消费者,也承担起体验者和传播者的角色。过去的银行,习惯于从产品到客户的逻辑,先生产后营销、先上游后下游。当下的银行,必须实现先用户后产品、先粉丝后品牌、先人群后市场的转变。这时,依托新的交互模式,通过文化共鸣,与苏州博物馆一同培育共同的粉丝群体,进一步构建粉丝经济运作模式,这便成为当下通过金融文创首先需要破题的内容。文物作为承载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珍贵财富,只有融入现代社会,融入当下生活,才能在历史和时代的互动中焕发新的光彩。此时富有文物印记的金融产品,成为打通银行与客户情感交互的社交货币。
2019年5月28日当天,工行在全新的苏博特色主题银行发布了与苏州博物馆联合开发的“苏博联名信用卡”“苏博主题贵金属”“苏博特色存单”三类主题四款新产品,好评如潮。
苏博联名信用卡:以苏博馆藏器皿铭文“子孙永保用”的传承寓意为灵感而设计。苏博联名卡具备信用卡标准金融功能和容时容差、账户安全险、账户安全锁等金融权益的同时,还享有金卡客户优先入馆参观苏州博物馆基本陈列和特别展览等特别权益,白金卡客户在享受金卡专属权益外每年还有三次免费预约租用语音导览器权益。
主题贵金属:苏博主题贵金属包含“工银传家金”和“筑·爱”两款,均为由苏州博物馆授权,工行出品的足金贵金属产品。
——“筑·爱”金饰套装:展现苏博建筑特色,提炼苏州博物馆标志性的几何建筑图形元素的心形吊坠,体现了优雅的东方浪漫,寓意八方祥瑞,幸福满满。
苏博主题存单:苏博主题存单设计独具匠心,存单底色运用“苏博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同款底色,并将苏博标志性建筑形象蕴含在存单中,赋予了工行储蓄产品独特的文化与情感印记。苏博主题存单正式上线后,客户除可在网点渠道办理外,还可通过手机端在线开通电子账户,直接申请苏博主题存单,享受寄送到户的专属服务,将苏博文化带回家。
银行的未来是场景金融,是以数据为根本,个人金融场景和产业金融场景为两翼的金融生态,而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是发挥生态价值最大化的助推器。
银行网点是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普惠的基本载体,是全客户经营、全产品营销、全渠道服务的主要阵地,是场景生态体验的落地平台和形象声誉展示的重要窗口。
在渠道创新领域,网点可以通过“博物馆云+轻定制”的方式,用小程序为博物馆赋能。对于博物馆参观这种低频需求的应用场景,小程序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最关键的是小程序后面的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些大数据融合起来,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可以把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参观体验,包括传播效果,做到极致。通过博物馆云+轻定制的方式,搭建能够自动生成小程序的智慧云平台,首先满足大部分博物馆的基本需求,然后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部分定制。网点还可以引入AR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通过在网点呈现大量的视觉元素,诸如文字、图片、视频、3D等内容进一步丰富合作博物馆藏品的展示手法,将藏品“搬”到网点。用户在网点只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海量二维和三维的信息就会同时展现在你面前,让游客与文物零距离交流;AR主题游戏和角色的代入则会让用户沉浸化体验虚拟与现实交互感,实现系统开发的AR纪念品和金融文创产品(文物主题联名卡等)得以在线推送和销售,开创全新营销方式。此外,网点还可配备3D打印机,请用户把文物“带回家”。通过AR智慧博物馆,用户可用手凌空操作、把玩文物,并通过全息影像、文字及声音的介绍,全方位了解博物馆藏品。每件数字文物配备对应二维码显示,用微信扫一扫即可在移动端浏览把玩3D文物,甚至可以用3D打印机打印文物,实现把文物“带回家”。
在文化传播领域,银行可针对博物馆文化主题展览开展立体合作,在合作项目中使用双方形象,如银行可定期将文化展览和文化专稿刊载在自营客户专刊或公众号;博物馆可在展览、研讨会、出版物上加银行名称,并负责在自有传播平台、展览宣传册、媒体宣传中进行推广、提供专场参观,提升金融文创产品知名度。在主题银行合作中,可甄选合适网点,可阶段性地联合开展“文化宣传日”活动,或通过快闪店的方式设置文化宣传展柜或宣传长廊,在银行网点电子显示屏、ATM、智能终端播放博物馆宣传片、现场展示金融文创产品,以拓展博物馆文化的影响力。在文创产品合作中,博物馆在文化内涵和收藏鉴赏等方面为银行客户提供更多的文化专业支持,提供特色产品,包括为客户提供文化主题系列讲座等文化定制服务活动。针对年庆贺岁、节日、节气、民俗、生肖等传统文化凝合点联合推出博物馆主题文创产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银行的相关创新产品和金融服务中。通过共同创意设计,推出蕴含文化元素的贺岁、节日、纪念日等系列文创产品,比如特色存款存单、贵金属产品、客户信封、新年红包福袋等,以体现传统文化传播的内涵。
在团队共建领域,银行和博物馆双方可定期共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依托各类讲座平台,邀请双方有关专家为双方员工和客户宣讲文物和文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理财等主题精品课程。双方根据各自业务需要和客群需求,加强在传统文化、收藏鉴赏、金融知识、团队管理、党团共建和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和培训合作,促成双方员工团队知识互补和提高,同时拓宽银行和博物馆的服务“边界”,让银行、博物馆与公众的生活连接更紧密。
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传统的未来”。博物馆作为宣传教育的窗口,理应开创藏品诠释与展示的新方法,运用新科技、新媒体进行探索与实践,连通社会与公众,“让文物活起来”,向人们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网点+文化,并不是单点上的创意突围,是利用IP,借助文创,系统布局,面向市场,整合元素,开发精品,贴近民生,影响生活的整体创新。通过合作,在工商银行金融服务中增添文化自信内涵以及更加多元化的互联网主流IP元素,形成吸引、黏住客户的核心竞争优势;在苏州博物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增添更广泛传播渠道、更大受众基础、更多金融生活场景,并与工商银行金融品牌产生叠加及共鸣效应,双方的合作实现了双赢。未来已来,银行要善用文化的人格化演绎,通过共同记忆、故事和情怀,让网点和客户之间形成有温度的连接,使得金融交易服务于情感消费,去更有温度地满足当下客户的金融诉求,彰显“传统的未来”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