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örnstad综合征致病BCS1L基因的新发突变位点研究

2020-04-03 10:39李思源刘婷婷杨淑霞马圣清杨勇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复合体杂合活性氧

李思源 刘婷婷 杨淑霞 马圣清 杨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北京市皮肤病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00034

杨勇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皮肤病医院遗传病中心工作,南京210042

Björnstad 综合征(Björnstad syndrome)又名扭曲发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由Björnstad于1965年首次报道,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先天性头发扭曲和感音性听力丧失。BCS1L为其致病基因,编码一种泛素-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体伴侣蛋白,突变后破坏线粒体呼吸小体的组装,降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活性,增加活性氧的产生,使得对线粒体功能敏感的毛囊和听觉毛细胞产生氧化应激损伤,从而表现为先天性头发扭曲和感音性听力丧失。BCS1L基因突变的病例主要集中在北美和北欧等地区,而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我们对收集到的1例Björnstad综合征患者进行BCS1L基因突变研究,以期进一步探究BCS1L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之间的联系。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患者女,25岁,自出生起即头发稀疏、扭曲且生长速度慢,头发干枯无光泽,易断裂,无头皮瘙痒;眉毛稀,睫毛短(图1)。家长述患者自幼听力正常,无听力障碍,12岁时为改善毛发问题,于后颈部注射不明成分的针剂长达1年,随后突发耳鸣。听力检查示:双耳听力障碍,左耳平均听力85.6 dB,右耳92.9 dB,属于极重度听力障碍,言语识别率0。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身高、体重、智力发育正常。血清微量元素(铜、锌、铁、钙、镁)以及生长激素和性激素检测正常。父母否认近亲婚配,其母妊娠时无特殊疾病和特殊用药史,患者的父母、姐姐及其余家庭成员均未出现头发扭曲或听力障碍等症状。

图1 Björnstad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 头发稀疏扭曲,眉毛稀疏。1A:正面照;1B:侧面照

二、方法

1.外周血DNA提取:本研究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6[1024]),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患者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2 ml,用2%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常规低渗溶血,酚-氯仿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

2.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设计:根据BCS1L基因序列(来源于ensemble网站,网址:http://asia.ensembl.org/index.html),利用NCBI primer-blast(网址 https://www.ncbi.nlm.nih.gov/tools/primer-blast/)设计7对特异性引物,扩增患者及其父母BCS1L基因全部外显子和侧翼序列,第4号外显子引物序列为:上游5′-CAGTACCCGTACTCAGCACC-3′,下游5′-TAGCCAAAGGGACGCCATTC-3′;第8号外显子引物序列为:上游5′-GCCTCTCTGATGACCGACTC-3′,下游 5′-TGAGCAGTAGCCCACGTACT-3′,引物由北京天一辉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

3.PCR反应体系及条件:以PCR DNA扩增仪(Eppendorf,德国)进行PCR反应,反应体系25 μl:2 × KAPA2G Fast Genotying Mix 12.5 μl,上下游引物各1.0 μl(10 pmol/μl),DNA 1 μl(约200 ng),补充ddH2O至25 μl;扩增条件:94 ℃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60℃退火30 s,72℃适温延伸45 s,共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所有PCR产物经纯化后送至北京天一辉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包括目的外显子所有序列以及两侧至少30 bp侧翼序列,经ABI3730xl全自动DNA测序仪测序,结果与Ensemble genome browse所公布的序列双向对比,使用BioEdit sequence Alignment Editor软件进行分析,并通过预测软件(http://www.mutationtaster.org/)对突变位点进行预测。

图2 Björnstad综合征先证者及其父母的BCS1L基因突变分析 先证者BCS1L基因第4号外显子发生c.430 C>T杂合突变(p.R144*),第8号外显子发生c.917 G>A杂合突变(p.R306H);先证者父亲BCS1L基因第4号外显子正常,第8号外显子发生c.917 G>A杂合突变(p.R306H);先证者母亲的BCS1L基因第4号外显子发生c.430 C>T杂合突变(p.R144*),第8号外显子正常

4.电镜检查:用细镊子轻取患者头发若干根,送至电镜室进行样本处理并使用扫描电镜(AmRay 1000A)检查。

结 果

一、PCR扩增结果

以该患者及其父母的DNA为模板,7对引物均可扩增出各自产物,长度为436~714 bp。

二、DNA测序结果

患者BCS1L基因第4号外显子上存在杂合无义突变(图2):第430位碱基发生C→T(c.C430T)杂合突变,使第144位密码子CGA→TGA,导致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由精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p.R144*),通过预测软件(http://www.mutationtaster.org/)进行预测,显示出现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而致病,该预测结果高度可信(得分为1);第8号外显子上存在杂合错义突变(图2):第917位碱基发生G→A(c.G917A)杂合突变,使第 306位密码子CGC→CAC,导致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由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p.R306H)。对先证者父母BCS1L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其父母均为携带者:患者父亲的BCS1L基因第8号外显子发生c.917 G>A杂合突变(p.R306H),第4号外显子正常(图2);患者母亲的BCS1L基因在第4号外显子发生c.430 C>T杂合突变(p.R144*),第8号外显子正常(图2)。突变均由反向测序得到验证。

三、电镜检查结果

扫描电镜下见患者头发以不规则的间隔出现扁平、沟槽和沿长轴扭曲,发干表面毛小皮边缘不清、粗糙,伴部分翘起(图3)。

讨 论

Björnstad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通常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头发异常,包括头发扭曲,无规则扁平,生长速度慢,发质干枯无光泽,易断裂,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眉毛、睫毛亦可受累。电镜下发干以不规则的间隔出现沟槽,绕轴旋转,从而引起毛发的自发性断裂,发干表面毛小皮边缘不清、粗糙,伴部分翘起。

图3 Björnstad综合征先证者毛发扫描电镜图像 3A:头发出现扁平、凹槽和纵嵴,毛小皮边缘不清、粗糙,伴部分翘起(×500);3B:头发出现沿发干长轴的扭曲(×500)

扭曲发的形成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继发于各种原因的斑秃而引起[1]。先天性扭曲发亦可见于各种罕见的综合征,如:Crandall综合征[2]、Menkes综合征[3]、外胚层发育不良、神经缺陷和代谢紊乱等,可通过基因测序,检测血清铜、生长激素、性激素水平等方法鉴别。

1965年,Björnstad首先将先天性头发扭曲和感音性听力丧失作为一组遗传表型,报告了8例扭曲发患者,其中5例并发感音性听力障碍,并建议扭曲发的低龄儿童应尽早进行听力测试[4]。1998年,Lubianca Neto等[1]将 Björnstad 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q34-36。2007年,该课题组研究发现,BCS1L基因编码一种泛素-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体伴侣蛋白,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在线粒体呼吸链组装中帮助Fe/S蛋白插入到复合体Ⅲ的前体中,是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组装所必需的伴侣蛋白[5]。BCS1L蛋白包含两个功能域:促进线粒体内膜的易位及插入区域(1~89个氨基酸)和ATP活动相关的ATP酶家族的区域(220~399个氨基酸)。而突变基因编码形成的BCS1L蛋白改变了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缺乏Fe/S蛋白插入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Ⅲ前体的积累,破坏了线粒体呼吸小体(人类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基本单位)的组装,降低了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活性,增加了活性氧的产生。

BCS1L基因突变导致的Björnstad综合征显示了耳朵和头发组织对线粒体功能的敏感性,特别是对活性氧产生的敏感性,快速分裂的毛囊细胞较容易受到活性氧水平增加的影响,而已有模型支持活性氧水平对耳毒性的作用,如耳毒性抗生素对听觉毛细胞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6]等。除了仅有耳朵和毛发受累的Björnstad综合征之外,BCS1L基因突变造成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Ⅲ的缺乏,也会导致其他广泛的疾病表型:如神经系统疾病[7],局灶性癫痫、肌无力和视网膜萎缩,以及更为严重的线粒体复合体Ⅲ缺乏症[8](出生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近端肾小管病变、肝脏损害和神经受累)和Gracile综合征[9](表现为生长迟缓、氨基酸尿、胆汁淤积、铁超载和乳酸中毒以及早夭)等,后两者为严重的线粒体疾病,是新生儿致命性疾病。

从基因学角度分析,所有BCS1L基因突变均破坏了线粒体呼吸小体的组装,降低了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活性,并且增加了活性氧的产生。而活性氧的产生情况与BCS1L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严重程度相关。此外,BCS1L基因突变造成的表型差异也可能与线粒体的异质性、组织对能量需求的可变性以及组织对活性氧的敏感性有关。国外蛋白组学研究显示,BCS1L蛋白存在p.I106*、p.R114W、p.R183H、p.A273fs*27、p.R291*、p.Q302E、p.R306H等改变的病人仅出现典型的Björnstad综合征特征——出生时即表现出毛发异常以及先天性听力障碍,无其他疾病表现;当BCS1L蛋白存在p.G35R和 p.R184C[5]突变时,患者除了具有典型的Björnstad综合征特征外,还存在如生长迟缓、发育迟缓和肌张力减退等轻度线粒体复合体Ⅲ缺乏症的表现;当患者BCS1L蛋白存在p.R56*、p.S78G、p.P99L、p.R144Q、p.R155P、p.S277N、p.V327A、p.V353M等突变时,表现出了更为严重的线粒体复合体Ⅲ缺乏症和Gracile综合征的临床表型。患者复杂的多系统临床表现以及早夭限制了对BCS1L基因不同突变位点及其对应临床表型的研究。国内报道的BCS1L基因突变致病的病例[10]较少,且均为Björnstad综合征,突变位点包括p.R306C和p.R186*[11]、p.A273fs*27 和 p.R306H[12]等,而线粒体复合体Ⅲ缺乏症和Gracile综合征尚未见报道。

本文报告的患者自幼毛发稀疏、扭曲,但听力正常;其听力障碍出现时间较晚,并且有药物诱发因素存在,而又区别于药物中毒性耳聋的听觉系统慢性中毒(常出现于治疗后1~2周,逐渐加重)及可能的前庭系统受累(可出现眩晕和平衡失调)症状,本例患者的听力障碍发生于持续用药1年后,无渐进性加重过程,无前庭系统受累表现。对本例患者及其父母的BCS1L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患者第4号外显子发生c.430 C>T杂合突变(p.R144*),其母亲为该突变的携带者;患者第8号外显子发生c.917 G>A杂合突变(p.R306H),其父亲为该突变的携带者。患者BCS1L基因第4号外显子c.430 C>T杂合突变(p.R144*)为该基因突变导致Björnstad综合征的新发致病突变位点,既往虽有第144位氨基酸由精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p.R144Q)的报道[5],但突变为终止密码子的报告尚属国际首例,通过预测软件(http://www.mutationtaster.org/)预测,显示BCS1L基因第4号外显子发生c.430 C>T杂合突变后出现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该预测结果高度可信(得分为1),推测提前终止的BCS1L蛋白出现了功能缺失而致病;第8号外显子上的突变位点位于BCS1L蛋白的ATP活动相关的ATP酶家族功能域的外表面,既往文献已报道该点突变影响了BCS1L蛋白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线粒体呼吸链ATP依赖的组装过程,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5]。结合患者的毛发异常及其BCS1L基因的突变情况,诊断为Björnstad综合征,并对其不典型的听力障碍进行报告。目前本例患者仍在随访中。

综上所述,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报道BCS1L基因第144位密码子CGA→TGA导致的编码终止为该基因突变导致Björnstad综合征的新发致病突变位点,为进一步明确Björnstad综合征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积累了新证据。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可以通过基因诊断,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也可以通过产前诊断,阻止疾病在家族中的延续。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复合体杂合活性氧
烟草中活性氧的研究进展
基于均匀化理论的根土复合体三维本构关系
近红外光照射纳米颗粒可直接产生活性氧
水稻延伸因子复合体家族基因鉴定及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模式分析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活性氧在牙周炎中病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中后外复合体重建的临床疗效
小切口下重建喙锁肩锁韧带及前上关节囊复合体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
文化趋同下的翻译视角
浅析英语文学汉译中杂合现象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