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荣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等的结晶。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借助于教学内容,还需要借助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教师处理好“教什么”的问题,还需要教师处理好“怎样教”的问题。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力的提升,是语文教学的应然之义、应有之为。
一、言语习得: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语文学习,首先就是对语言的品味、内化与积累,这就是言语的习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言语习得主要是指品味能揭示文本主旨、文本情感、文本思想脉络的关键语、句子或段落等,并且进行积极的内化、运用。
比如,教学《珍珠鸟》一课,笔者从“我”与“鸟”两条主线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对小鸟动作、神态的刻画,体会作者对小鸟动作、神态的细致入微、准确的描写。为了体现作者尊重小鸟,在突出表现作者“绝不惊扰”之意时,运用了一个关联词“连……也……”。在此基础上,作者为了突出任由小鸟自由活动,运用了四个“一会……”,作者也不去责怪。这里言语的秘妙充分体现在不经意间,表现了“小鸟”与“我”的空间距离越来越接近,从而也就说明了“小鸟”与“我”的心理距离也是越来越近。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运用了这么多的“一会”,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有学生说,作者想要表达小鸟在试探我;有学生说,作者想要表达小鸟的自由;还有学生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我对小鸟的关爱、呵护等。在阅读中,学生发现作者冯骥才先生对“鸟”与“人”的关系描写着墨最多,表现了小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有了这样的比较品析,学生就能进行灵活地语用。
丰富的语言积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有效地领悟词语的意思。正如上海师范大学李海林教授所说:“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言语习得,不仅要领悟言语本身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联系学生生活,形成对词语表达意蕴的理解。
二、思维引导:发展学生阅读思维力
学生的文本思维能力,不仅包括形象思维能力,而且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包括聚合思维能力,而且包括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引导,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阅读思维力。正因为思维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认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条最重要的认知规律,一个人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思维力提高作为支撑。”
比如,部编本一下课文《四个太阳》,语言非常优美,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惬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识字、写字,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更要指导学生理解运用。笔者
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如“我分别画出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我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美好的情景?”“为什么会有‘画绿绿(金黄、红红、彩色)的太阳?”“这些太阳都送给了什么季节?这些季节有什么变化?”“你自己想给春天画什么样的颜色的太阳?”等。通过问题,帮助学生厘清课文的思路,催生学生的想象。在问题的导引下,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就如同顺着路标行走一样,顺理成章。在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文本思维,笔者还采用具体直观的手段进行。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金黄的落叶忙住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笔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落叶,去邀请朋友,如“蚂蚁”“小鱼”“小白兔”“小朋友”等,进而通过语言、动作等理解“邀请伙伴”的含义。通过具体直观的手段,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发展學生的思维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职责担当。当前,我们的语文思维培育还比较肤浅。如何让学生主动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去进行语文学习,需要我们展开深度的研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炼。”语文教师,当依据学生思维规律,引导学生展开由浅入深的思维渗透、训练。
三、积极语用:发展学生阅读创造力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是积极的建构,更是积极的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语用,培育学生阅读创造力。通过积极语用,让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有机结合。基于积极语用的视角,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课文”,更是“教语文”。积极语用,不仅要引导学生入情,更要引导学生如境(语境)。积极语用,不仅要求学生回到语言、回归文本,更要求学生回应文体特质,从而将学生的阅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执教《祖父的园子》,从三个层面展开教学:其一是“眼中的园子”;其二是“心中的园子”;其三是“梦中的园子”。整体性、初步性的感知,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园子中景物的丰富、多彩,这就是“眼中的园子”。细细品读,围绕文本中独特的语言,比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比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引导学生理解“心中的园子”,那是一个自由的天地。深度研读,拓展原著的节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萧红梦中的园子。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相机让学生表达自己“梦中的园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向学生介绍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进行写话。学生积极仿写、创写,形成了自我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萧红如此快乐的童年生活的背后,是祖父用爱撑起的一片天空。这种最为简单、最为随意、自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让学生走进了作者萧红的内心世界,更让学生学会了用最为简单、随意的方式来表达自由的写作手法。
基于“积极语用”的语文教学,不是为了“语用”而“语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选择语用资源,发展学生的语用思维,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向着本真的方向发展。脱离学生的积极语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通过积极语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能获得培育,而且能获得积极展现。
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言语习得,更要引导学生思维、审美、语用。通过深度教学,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思维力、体验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应然之义、应有之为。深度教学,能让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木犁小学(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