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兵
[摘要]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从以形析题、以形助题、由形到数三个方面去应用,能使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尤其是在相遇问题中,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能清楚、快速地建立等量关系,可提高解题的速度与效率。
[关键词]相遇问题;数形结合;画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23-02
数形结合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难懂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形象的几何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这类题型称为相遇问题,其研究的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相遇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大难题,其实解决相遇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借助直观图例,数形结合予以分析。
一、以形析题
用方程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出现于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题目以主题图的形式予以呈现,题目有对话、有叙述的条件,要求学生全面分析并理解。由于题目中的条件过于复杂,学生可以通过以形析题,把题目的条件用线段图逐步细化,方便直观地对数量关系进行判断,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形象和具体。
师:现在是上午9时,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同时出发,他们是怎么走的?
(课件动态演示)
师:这样面对面地走,在数学上称为相向而行。
师:经过多久两人相遇?
(先用小问题将大问题细化,便于学生精准把握有效的解题信息)
师: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下面这幅图的意思?
生1: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一天上午9时,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小林每分钟骑250米,小云每分钟骑200米,经过多少分钟两人相遇?
师:用线段图直观演示一下题目的意思。
师:假设小林从出发到与小云相遇花了3分钟,那么小云从出发到与小林相遇用了几分钟?
师:他们两人从出发到相遇,所经过的时间怎么样?(相同)
师:也就是说两人相遇时经过的时间相同,这个时间就称为相遇时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相遇时间有关的相遇问题。
以形析题,可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分析问题,如行程问题、分数应用题等。
二、以形助题
对于上述相遇问题,用方程法求相遇时间有两种最基本的等量关系式: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小林、小云每分钟骑的路程之和×相遇时问=总路程。怎么让学生理解这两个等量关系式呢?可以借助数形结合,以形助题,将抽象的关系式变成形象的图形,降低问题的难度。
师:请观察线段图,旗子左边是小林骑的路程,右边是小云骑的路程,把这两部分合在一起是什么?
师:你能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嗎?
生2:250x+200x=4500。
师:250x表示什么意思?200x又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起来?
生3:两人各自骑的路程合起来就是总路程。
师(出示关系式: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要想知道x=10对不对,该如何检验?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用图形研究数量关系,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以形助题。
师:谁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出示“小林、小云每分钟骑的路程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课件动态呈现)
师:两人同时出发,骑了1分钟,①是小林1分钟骑的路程,②是小云1分钟骑的路程。
师:将这两条线段合在一起代表的是什么?(两人1分钟骑的路程之和,也就是每分钟骑的路程之和)
师:继续骑,又骑了1分钟,现在一共骑了几分钟?他们2分钟骑的路程之和怎么求?
生4:小林、小云每分钟骑的路程之和×2。
师:继续骑,又骑了1分钟,现在一共骑了3分钟,他们3分钟骑的路程之和又怎么求?生5:小林、小云每分钟骑的路程之和×3。
师:一直骑,直到相遇,所骑的时间就是他们的相遇时间,每分钟骑的路程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师:现在谁能根据这个关系式列出方程?
生6:(250+200)x=4500。
师:求出x=10说明什么?(10分钟时两人相遇)
师:如果现在问题变成“两人什么时候相遇”,怎么解决?
(板书:9时+10分=9时10分)
师:这个等量关系式你明白了吗?谁把这个关系式再说一遍?
师:同学们,我们用了两个不同的方程来解决这道题,请你对比这两个方程,有什么不同?
(等量关系式不同列的方程就不同)
每分钟骑的路程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这一等量关系式的理解对学生而言比较难。以形助题时,对于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充分丰富“形”,以便学生理解。要突破等量关系式这一难点,可以动态地分层次呈现线段示意图,以此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提炼出等量关系“每分钟骑的路程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既解决了问题,又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由形到数
“形”的介入,只是一种问题解决的策略,能使问题得以巧妙解决。先形后数的数学教学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得到强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得到提升。
师:下面2道题,只列方程,不计算。
1.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开凿一条570米长的隧道,各从一端相向施工。甲工程队每天开凿110米,乙工程队每天开凿80米,经过几天完成任务?
2.师傅和徒弟两人同时开工,共同加工120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300个,徒弟每小时加工200个,几小时能完成任务?
师:今天学习的这3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点?请4人一组,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这3道题都是求“相遇时间”,都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
小结:线段③、④分别表示甲、乙要共同完成的工作(走的路程),甲与乙都是同时开工(相向而行),最后完成总工作(相遇)。线段③表示甲的工作量,线段④表示乙的工作量,合起来就是共同完成的总工作量,或者用甲、乙1小时、1分钟、1秒,即单位时间工作量的和乘相遇时间得到工作总量。这些都可以称为相遇问题。
本文最后把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工作问题用线段图的形式汇总,通过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将抽象问题转变成统一的图形问题,然后予以归纳提升。这种数与形的有机契合,方便学生直观地对数量关系进行判断,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形象和具体,既有利于学生迅速寻找到解题方法,又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能实现学生数学思想的升华。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教师要着眼于每个教学细节,最大限度地将数形结合思想渗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数形结合的功效发挥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