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 陈燃 夏正洋 王文鲜 梁佳琦
基金项目:2020武汉轻工大学校立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xsky 2020236。
摘 要:《三块广告牌》是斩获奥斯卡2大奖项7大提名的一部影片。本篇论文旨在从《三块广告牌》的电影内容出发,围绕电影中的主题“爱的和解”展开,分析了电影内容中人物的情绪变化、深刻剖析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观影者理解电影内涵、感受电影魅力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三块广告牌》;爱;和解
通讯作者:李冰冰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02
引言:
《三块广告牌》讲述了愤怒又悲伤的母亲米尔德里德为了给女儿伸张正义而买下了三块广告牌,质问受人们爱戴又身患癌症局长威洛比的不作为、并想借此逼警察抓获凶手的故事。故事围绕“爱的和解”展开。女主角由一开始的出于爱的过激的防卫,到最后与自己、与他人和解,男主角警察迪克森也从自己对“知己”的尊敬出发的暴力性格,完成自我的接纳。到最后整部电影结束,凶手没有找到,案子没有解决,但影片随着女主角和迪克森的最后的和解传达它的主题:爱的接纳与和解。
一、爱的过激防卫
爱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属于人的主观情感,体现在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中。现实生活中,提起爱,人们第一时间就会认为这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感情。但是,当人们在处理各种事物面对不同状况时,爱的过激防卫常常意味着理性的丧失。而丧失理性后所为事,往往与“解决问题”四个字背道而驰。本片中,对爱的过激行为的刻画,极具张力也告诉世人:爱的过激行为只能导致恶的循环。
影片伊始讲述路边竖起三块广告牌的由来:米尔德丽德夫人的女儿被奸杀,警察局查案无果,米夫人一气之下租用公路上巨大的三块广告牌质问警局局长为何迟迟抓不到凶手。故事由此开始,米夫人出于爱的愤怒和过激行为也由此爆发,愤怒的缘由无可厚非,问题出在了米夫人在愤怒的影响下的处事方式。例如,米尔德丽德租下广告牌,之后与警方有过两次交涉,并且不被小镇居民甚至自己前夫认同,因此米尔德丽德自然的处于理智不在线的愤怒的状态。在影片的41分到43分之间,米尔德丽德得知自己朋友被抓入牢狱之中,愤怒下闯进警局,怒斥警察迪克森后离去。
跳出整个事件来看,女儿被杀,警察局奋力追查无果,母亲报复警察局。却是觉得有一点“我是弱势我有理”的意味,这种愤怒的转移,是不公平的。米夫人这一行为,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给警长徒添了许多麻烦。后面母亲与警长对峙时,已然失去了理智,后果就是全镇不满,都来为警长打抱不平,神父劝她;牙医整她;火烧广告牌;母亲则用更大的愤怒回应:骂走神父;戳了牙医;烧了警局,正应了电影的一句经典台词:愤怒会导致更大的愤怒。
纵观电影中的整个小镇,暴力横飞,民风暴躁,其实这才是这一切的根源,这般刻画,也是在告诉我们:愤怒一旦爆发,产生的只会是恶的连锁反应。
二、爱的和解
这部电影在对复杂人性剖析的同时,更表现出人性中温暖善良的那一面。让人在愤怒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爱的和解、温暖的存在和对希望的憧憬。影片中三个主要角色的塑造都體现了“爱的和解”主题。
(一)“米尔德里德女士”角色形象所体现的“爱的和解”
电影主人公米尔德里德女士以强硬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眼前,但随着电影的发展故事情节的反转,我们却往往感受到她内心的柔软。
电影的开始,打扮中性表情严肃的米尔德里德给人感觉就是不好惹,在与广告公司老板的对话也是生人勿近,我脾气很爆的形象。米尔德丽德租下广告牌,与警方有过两次交涉,并且不被小镇居民甚至自己前夫认同,因此米尔德丽德自然的处于理智不在线的愤怒的状态。在影片的41分到43分之间,米尔德丽德得知自己朋友被抓入牢狱之中,愤怒下闯进警局,怒斥警察迪克森后离去。但在此场景快要结束时,镜头转向窗边一只脚朝天的小甲壳虫,只见女主轻轻地帮 它翻了个身。一脸横气的行为配上这个暖心的动作,矛盾美的产生,我们看到的是不好惹的母亲,但更能感受到的是这位母亲心底的柔软。
在影片的64分钟的时候有一个自称是凶手的人走进米尔德丽德的店里,她却待在那里 ,似乎在思考什么。这一段看似莫名其妙,实际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米尔德丽德角情绪基调的变化,是走向“和解”的变化。如果在发生这么一连串事件之前,按照米尔德丽德的性格不应该是待在那里。
电影继续进行,在女主米尔德里德与各路人物进行了火药味十足的唇枪舌剑后,在电影中,角色又一次进行了转变。米尔德里德因伤害牙医被拘役,正当她与警长谈话时,警长因为癌症喷出的那一口鲜血又是整部电影剧情起伏人物形象转变的点睛之笔。而在警长喷血后,米尔德里德与警长最真实的一面表露出来。米尔德里德的一声“baby”,让观众心里对于米尔德里德这个刺头形象又有了改观。不经意间的真情流露,往往是最自然最真实最能打动人的。
再到电影发展的后面,电影通过闪回的方式让观众知晓了米尔德里德女儿遇害的经过,才发现,原来女儿的死和米尔德里德也有一定的关系。她是因为太过于责备自己太过于后悔才想着向周围人群发出骚扰发出求救,如果不这样的话,她就真的活不下去了。她只是一个可怜的母亲,她失去了自己很爱的女儿。女儿的死让她不知所措,而电影发展的前半部分,就像是她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米尔德里德对自己女儿的爱太过浓烈,浓烈到爱变成了悔恨,变成了愤怒。在警长因吐血住院了以后的一段日子,米尔德里德在广告牌的下面种上了花,而她也遇到了一只小鹿。那一只美丽的鹿,面对如此美好富有灵性的生物,仿佛那就是米尔德里德的女儿,米尔德里德与小鹿的对话,就像是在向女儿忏悔,她痛心疾首流下的泪水 ,也是无尽的悔恨。
(二)“迪克森”角色形象所体现的“爱的和解”
迪克森是影片中的另一主角。迪克森十分尊敬警长威洛比同时办事有些“莽”,出于对“偶像”的尊重与爱戴以及自己的一股莽劲导致了与米尔德里德冲突的发生。尤其局长的死引发了警察迪克森的迁怒,他将广告商罗比从二楼扔了下去,摔成了重伤。在这一次次的冲突当中,冲突的各方都处在“理解事情的开端”,但是凭着冲动处理事情终究存在害处,冲突也将会使人陷入不可挽回的地步。但是影片在绝望中又给了观影者希望,对“爱的和解”做出了刻画。
在电影57分左右,迪克森走向对面街道的埃宾广告公司,同时期电影的插曲选择了一首悠长旋律欢快的歌曲。迪克森去消灭他心中的邪恶,正如电影插曲里所唱的那个年轻的士兵。迪克森狠狠地揍了一顿罗比并將其扔出窗外。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 迪克森性格暴躁愤怒的一面。从另一面来看,这其实也体现了这个角色爱的一面,他对于威洛比的感情,对于他的爱。
在烧伤后的迪克森住进了医院,巧合或者说是上天的安排让他与罗比住在了一个病房。在罗比知道这个是伤害他的迪克森后,罗比并没有报复甚至是恶语相加,反而是让迪克森别哭了对伤口不好。稍微平复情绪片刻后,给迪克森倒了一杯橙汁。这一幕就结束了,在这里罗比用自己善良的行为温暖迪克森,迪克森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爱后的迪克森放下了仇恨。
而影片的结尾迪克森和米尔德里德女士确实达成了和解。当米尔德里德理看到迪克森身着大火也要保护女儿的卷宗时,她感到懊悔。迪克森在酒吧无意中听到了强奸案的线索,虽然查明了不是同一案件,迪克森和米尔德里德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嫌疑人的征程……
(三)“警长威尔比”角色形象所体现的“爱的和解”
剧中的三号角色警长威尔比一直在剧中扮演促进和解的角色,阻止下属为自己鸣不平并致力于与米尔德里德和解。
警长威尔比患癌症喷血后在救护车救援的过程中也一直叮嘱不要找米尔德里德的麻烦。这说明警长是可怜这个母亲的,也不愿意让米尔德里德受到伤害。这一段戏完美诠释了电影的张弛有度,对于人物性格形象的转变和人物善与恶好与坏的转变展现得淋漓尽致。抛开一切,警长和米尔德里德都原本是善良的人。
警长威尔比死前写给迪克森的信也体现了这一“爱的和解”主题。“但你们长期以来都怀恨在心,我认为你们永远不会成为我所知道的你们想成为的那种人。成为一名侦探所需要的是爱。恨永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威尔比在给迪克森的信中反复提到爱的和解。在威洛比看来,迪克森一直是一个正派的人,有成为一个好侦探的品质。在信中,迪克森被一个更像长者的朋友温和地说服,让他放下仇恨。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祝你好运,詹森。你是个正派的人。”这封信的结尾似乎是德克森与自己和解的开始。在熊熊的大火中,迪克森环顾四周,无意中看到了燃烧的档案,他毫不犹豫地捡起来,冲出了火堆。这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浴火重生”。
结语:
总的来说,《三块广告牌》既是一部让人压抑又是一部治愈的电影。电影的开场是一片萧瑟的景象,野草浓雾中,伫立着几块破烂的广告牌。很多观众观影结束后都表示都有一定的沉重感和压抑感,很多人觉得这是一部关于揭露人性丑恶和社会现状的电影。但在笔者看来,这也是一部治愈的电影。看似平淡却又变化多端的电影情节,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统统都摆在台面上来展示,在对复杂人性剖析的同时,又表现出人性中温暖善良的那一面。让人在愤怒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温暖的存在和对希望的憧憬。电影情节没有大肆渲染希望的描写,但在镜头中藏着的许多小细节却暗示希望的来临,与整部电影相辅相成,对人物和主题都有的更深刻的理解,也蕴含了本论文中所想要表达的重点之一:绝望中的希望。这样一部既压抑又治愈的影片,“它绝对不是轻松、愉悦、励志的鸡汤;它从“奸杀惨案”开始,里面充斥着暴力、癌症、死亡,但它绝不黑暗、压抑、绝望,反而有一种美:一种从不解与敌对走向理解的矛盾美,一种在彼此伤害之后焕发出的彼此鼓励彼此理解的人性之光。
参考文献: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南海出版社,2016年.
[2]柴静 《看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夏娉婷 电影《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研究,《艺术科技》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