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借助书上注释和充分的朗读理解诗意,通过链接旧知,聚焦三首古诗关联之处,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三诗共读,发现关联之处,重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读诗题,解诗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
2.都说题目是诗的眼睛,谁愿意试着读读?(指名读)
3.理解题目意思,并指导读出诗题的准确节奏。(指名读,齐读。)
(1)《从军行》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诗人王昌龄写了七首《从军行》,都属于边塞诗,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2) 《送元二使安西》
“使”的意思是出使,元二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所以叫“元二”;“安西”借助注释理解,应该读成“送/元二/使安西”。
(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第三首诗题目最长,猜猜是什么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所以应该怎样读?(秋夜将晓/出籬门/迎凉有感)
4. 诗题的节奏读准了,诗的节奏也能读准吗?试试看。(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纠正字音。生齐读。)
学习活动二:链接旧知,学习新诗
1. 读了这三首诗,你脑海里与以前学过的哪组《古诗三首》产生了链接?(四年级上册《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2. 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三首
古诗?
预设:都有边塞诗。
是的,《从军行》是边塞诗,王昌龄就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
预设:第二首诗都写到了饮酒。
追问:《凉州词》是打了胜仗后的宴饮庆祝,也是战前用来壮胆的酒,那《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饮酒是什么?(劝酒,用来送别的。)所以这是一首送别诗。
学习活动三:三诗共读,发现可关联之处
师:同学们,请你们再读读书上的三首诗,你发现了哪些关联之处?
1.聚焦“地名”
预设:发现了《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很多表示地名
的词。
(1)指名读这两首诗,圈出表示地名的词。
(2)反馈。(青海、雪山、玉门关、楼兰、安西、渭城、阳关)
(3)借助书上注释理解“玉门关”“楼兰”“安西”“渭城”“阳关”。
(4)出示唐朝地图,直观感受。
师补充:楼兰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青海地区正是西域吐蕃与唐朝军队多次作战的场所。而位于现在甘肃敦煌西北的玉门关外,则是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势力范围。处于甘肃敦煌西南的河西走廊的阳关与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这里的雪山就是河西走廊
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从渭城
经过阳关,再到安西,横穿了大半个
中国。
(5)现在你们了解每个地方的大致位置了吗?一起来读好这几个表示地名的词。
2.聚焦“环境”
预设:发现了三首诗前两句都是写的环境。
(1)读一读描写环境的诗句。
(自读,指名读。)
(2)借助注释和想象,说一说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3)指名交流,师补充。
①“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意思是: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口头填空:这是一幅( )的画。(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
引导补充: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境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指导朗读,读出悲壮、开阔、迷蒙暗淡。
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强调“浥”是湿润、沾湿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口头填空:这是一幅( )的画?(美丽清新、明朗轻快)
引导补充: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指导朗读,读出美丽清新、明朗轻快。
小结:《送元二使安西》和《从军行》的画面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读出不同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③“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意思是: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口头填空:这是一幅( )的画。(奇伟壮丽)
引导补充:“三万里”“五千仞”是虚指。
指导朗读,读出奇伟壮丽。
(4) 指导朗读。
3.聚焦“情感”
预设:这三首诗的后两句都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借景抒情)
(1)指名读每首诗后两句,想
想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追问:为什么这么读?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交流。
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
引读:
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读——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发,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读——
戍边生活孤寂艰苦,但是戍边将士对自己担负的任务有着坚定的决心,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读——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担忧、祝愿)
“依依不舍”
追问:王维为什么会如此不
舍呢?
(再次出示唐朝地圖,标明两地距离)安西距离渭城3000公里,就算坐马车,元二走上大半年才能到达,更何况这一路上是茫茫戈壁,人烟荒芜,陪伴元二的将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伤感、担忧、祝愿”
再次追问:现在你觉得王维对老朋友出使安西仅仅只有不舍吗?还有什么?
质疑:这首诗前两句明明写的是清新、明丽、轻快的景色,后面怎么会有这么复杂的情感?(以乐写哀)
补充: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之情,而且饱含着对朋友处境的担忧,饱含着对朋友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指导朗读:
③“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憎恨侵略者、同情遗民百姓、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盼望统一。)
播放“金兵横行,遗民百姓哀鸿遍野,过着悲惨生活”的视频:
引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你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整整沦陷65年了。65年,780个月;65年,23725天啊!同学们,一年过去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
65年过去了——
陆游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南宋统一,但直到临死的时候也没看到那一刻,他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习活动四:个性化朗读古诗
1. 练读。
2. 配乐指名读。
3. 师生对诗。
学习活动五:交流学习收获
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学习方法、写作手法、情感等。)
2.课堂总结。
3.作业布置:
(1) 背诵《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读王昌龄《从军行》另外六首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学着对比阅读,发现关联之处。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林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