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青
作为与统编本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旨在“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学习要求,并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可见,《教学用书》对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此书在一线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如何呢?到底该如何更好地使用一年级《教学用书》呢?笔者针对这两个问题开展了调查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年级《教学用书》的使用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学用书》提供借鉴。
一、《教学用书》使用现状分析
笔者针对一年级语文教师对《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问卷面向全区一年级语文教师,问题涉及教龄、职称、是否配有《教学用书》、《教学用书》是否有用、书中哪个板块最有参考价值、哪个板块在使用过程中存有疑惑。调查共收到206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重视使用《教学用书》,会将其作为平日备课、公开课备课、写论文的参考依据。98.06%的教师认为此书有用,尤其是“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设计举例”等板块能发挥重要的参考价值。
调查显示,57.77%的教师对《教学用书》的使用存有疑惑。其中,54.86%的教师对个别板块的使用存疑,2.91%的教师困惑于所有板块的使用。
“哪个板块在使用过程中存有疑惑”(多项选择题),调查结果如下:
使用困惑的呈现与教龄、职称没有明显的关联性。这就意味着,不同层次的教师在使用《教学用书》时,都会因存有疑惑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二、《教学用书》使用策略探究
《教学用书》对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已达成共识,但教师不知如何有效地使用,这是一线教学客观存在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学用书》,让其发挥潜在的价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航——以“编写说明”为纲领,明晰教学意图与方向
《教学用书》开篇就是“编写说明”板块,其重要性一目了然。此说明从“教科书编写思路”“教科书主要内容”“教学目标”“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五个板块加以阐述,以宏观的角度整体解读教材,提纲挈领地呈现一整册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教学指向。因此,这一板块的文字不容忽视。读懂它有助于明晰教学定位,有助于准确把握教学走向。
以一年级下册为例,笔者依据“编写说明”,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与需求,对本册语文教学注意点作了如下梳理:(见下图)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笔者根据“编写说明”,从自身教学需求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了明晰的教学目标网络,借此明了本册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意图与方向。同时,本册教学的整体把握和定位,还能辐射下一册教材,帮助建立连贯、完整的教学序列,让教者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定点”,前后有“衔接”。
除“编写说明”之外,《教学用书》中的“单元说明”也能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发挥类似的“定点”“衔接”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用书》时,应当加以重视,不要轻易放过。
(二)定向——以“教学目标”为基准,精确教学重点与难度
《教学用书》对教学目标的呈现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为整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安排在开篇的“编写说明”之中;第二层为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出现在各个单元的“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之中;第三层为每课的教学目标,按课同步出示。
这三层目标彼此联系,层层分解。前者是后者的统领,后者是前者的细化。教师只有统筹把握这三层教学目标,才能在每一次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到位,让总目标在一次次分层目标的叠加中得以最终达成。
《教学用书》中的目标定位对一年级的教学更为重要。因为一年级倡导“零起点”教学。“零起点”的刻度以何为准?《教学用书》的目标定位给出了衡量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此为基准,不随意拔高、加深教学难度,不随意增加、拓宽教学要求。精确把握教学程度,确保“零起点”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教学目标中只要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没有提出任何默写要求,教师就应严格遵照,不随意逾越。
此外,细读《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不难发现,其表述比较笼统,更多指向需要达成的共性化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时、当地、本人、本班的实际情况,对共性目标进行个性化处理,完善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让三维目标更加融合、统一。如一年级下册《姓氏歌》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的表述如下:
1.通过儿歌诵读,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会写“姓、什、么”等7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产生兴趣。
笔者对此教学目标个性化处理如下:
1.结合读文,通过动画演示等方法,借助姓氏介绍的过程,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通过观察字形,借助教师范写,正确书写“姓、什、么”等7个字。
2.联系生活,了解“姓氏”的意义;通过比较,认识单姓和复姓;通過“加一加”“偏旁介绍”“组词”等方法,学会介绍“张、李”等单姓;通过“名人介绍”等方法,学会介绍“诸葛”等复姓。在教师创设的交际情境中,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
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问答、拍手等方式,体会句式特点和课文的节奏感。
4.通过观看微课,激发对各种姓氏以及《百家姓》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魅力。
对照以上目标可见,笔者丰富了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通过“量身定制”,凸显每课教学的独特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个性化目标的制订需遵照《教学用书》,体现学段特点,符合年段教学的基本要求。